偈 颂
世尊所说法。无量若微尘。唯地藏本愿。及盂兰盆经。
广谈出世孝。尊者目连可。誓度尽众生。地藏愿最大。
百善孝为先。风木心常惊。长念罔极恩。使人涕泪零。
况复空地狱。度多生父母。即此广大心。自足证无漏。
佛性人本有。勿随六道转。事理两俱尽。孝道方圆满。
一切法趣孝。是趣不过焉。善哉知性师。用疏演孝疏。
所愿兹书出。流传于来今。更愿见闻者。勿负师用心。
时维 中华民国十八年李近聃大居士颂于上海二忆精舍
略述孝义论即自序
盖闻孝为众德之本、教道之所由生也。诸教悉宗而尊之、然佛教犹殊尊也、意欲略阐明之、分有八种、谓世孝、出世孝、事孝、理孝、行孝、化孝、单孝、广孝、虽种种不等。诚人心事孝之不同也。行孝之人之有别、须分歧而配人焉。良夫出世之孝。诚由世孝之为根本、故论世间、出世间一对也。理藉事显、事为理之先驱、而明事孝理孝一双也。依孝道而行持、然后普化于人、故有自行、化他之二孝也。或专志奉养、独善其亲者、或有穷义遍孝者、故有单广之异也。良以至德大圣、郑道帝王、凭孝道为德本、堪临民以风化、其蒙闻奉行、则治国家常和平矣。且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宗之有序、唯明孝德之流芳也。故例事亲奉佛、同依孝道、尽伦之大行、即极性之妙理、事理义备各宗教同遵、则孝顺之道包含大矣。以是不得不分八科、而述论之如次。
首明世孝者、孝是天下万善公例不可缺也。曾子曰、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故大圣人、积至善以化民、唯孝而已矣。兹庶民以从化、聊不肃而仪。归德有本者孝也。尚书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谓是天子能尽孝、而天下之人、皆赖效之尽孝。诚吉祥普善、至德要道、以顺遍天下之良意、无复加也。或位尊上相。有怀孝者、在上必不憍、而镇国家以和民心、百僚既从、高位堪长保守、而爵安矣。故诸侯将相、亦以孝行为本也。苟有为国家而进贤能之士、须承孝顺之为心也。事君必忠、事长必顺、交友必信、居官必廉、临民必宽也。若不忠非孝、非顺不孝、爽信乏孝、有傲靡孝、不骁罔孝、而能长盛者未知有也。是故非公益之法不言、无骁益之道不行、口自善而不择说、身践孝而不择行、方说遍天下而无口过、行于地球而无怨恶、如是则孝道树帜、乃官场之行孝焉。资养父母、侍极情而诚爱、随口体而无违、宜天道分配地利、谨身节用、以奉父母者、务拳拳于左右、是普通人之行孝也。该人世行孝、不论上下大小尊卑、独贵诚实真心者、崇之宗之传之焉。
次出世孝者、梵网云、释迦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明制止。是知依戒即行孝也。谊斯孝戒名别、体同之义。推充扩之、三学之行皆孝也。孝为戒学之端倪、无孝不称戒者、戒而自持不戒人者不孝也。能戒人而不自行者不顺也、设能自他和顺、未发大愿回向一切成佛道者、非佛本怀、亦不孝也。定也者、禀道行之法、而入神也。著定乐而不进趣者、不孝也。体会佛意、志期大道、毕至归无所得、有一不如法而修习者、非孝也。慧也者、能判断可否、明大小乘之法要也、思越孝行之外观察契宜之先图也。不依佛学之慧、仍属世聪、非出世之智慧、是不孝也。故佛使习学小乘、经律论之智慧、然后增明大乘之智慧也。盖戒定慧、由趋径而入阶级、臻极至善、以登妙道、必从禀学孝顺、师僧三宝以训教也。此兹莫大之魏功、求至道之法、使吾侪疾成无上菩提之道者、唯学孝顺而成就焉。
次事孝者、仅表现世、生身之事相也。故生吾者、父母也、育吾者、父母也、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于生身也。父母者、形生之根本也。白刃可冒、饮食可无、而此大恩、不可忘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吾人奉父母之遗体、当思父母生我之身、无一体之不具、生我之心、无一理之不全、时刻保守成其为人、不放失沦于禽兽者、此不可不深感长思、而起行孝也。故受父母之遗体、不敢毁伤、是立孝之始全也。凡立志勤身、矢念产业、扬名于当世、播父母之嘉盛、乃至垂永世之传业者、为孝之终极也。孝亲须敬者。孔子谓子游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故敬父母、唯其疾之忧、若为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允所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亲矣。人不论贵贱、事亲不无其行焉、而不终身肯切、或都退初心者、其未审察自身从何所来也。乃凝神细思、周身形躯、仗慈亲而有、可不终生事之以礼乎。古人云、嬛嬛不孝躯、寸寸慈亲血、乌鸟正多情、百年空泪竭。诵此之言、则孝心自感发矣。生我育我、以至成人、若干年之劬劳、孝心之人、奉之养之、能酬若干年之鸿恩耶否。笔写至此、泪不自禁矣。普劝诸君子、速务此道、勿俟落风树之悲、虽属事孝、诚人人之所遵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