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预约始
案例实录:
一个24岁的男青年打电话过来,犹豫之间,说不清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可能感觉上有点缺乏自信心和悲观的情绪,想过来咨询。犹豫一番,确定了咨询时间。
我将怎样来面对这样的一个案例呢?
咨询笔记: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遇到这样的案例,已经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在内心中有一些笃定感觉的情形,或许是因为长期进行理论思考有了一点结果,尤其是东明心理模型(详见附录“在咨询实践中创建一个心理模型的哲学思考”)在头脑中形成框架,让我坚信自己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
但是,在态度上,我还是要求自己象当初作为一个新手时那样小心谨慎。尽管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在技术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没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来访者,是不可以想象的。在某种意义上,越是技术高超,对来访者和自己也就越是危险。
回想起来,随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间的增加,面对案例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初学咨询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也不太有把握能真正地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实质,甚至不知道来访者有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于是,对于自己能否帮助来访者这一点缺少必要的信心,心中难免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在接到来访者的预约之后,常常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开始猜测来访者的种种情形,以便自己可以早早做好准备。这时,自己倒好象是个待宰的羔羊,完全不是一个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专业人士。无论外表显得多么镇定自若,内心的无力感是到处弥漫的。难以控制的焦虑体验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强,直到能够坚决有力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为接下来的咨询准备各种资料,才发现应对焦虑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而有计划地行动起来。
有了一些经验以后,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就好象当初拿了驾照开了一年车以后那样极度“自信”一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想起来,那时候是最危险的。
后来经验再多一点,在咨询的时候,又变得小心谨慎了,正如那些老司机越开车胆子越小一样。可以说,重新有了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有了成长。主要表现是,对于心理学理论的掌握和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把对于来访者深深的尊重真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种战战兢兢的感觉,是出于对来访者负责的心态,同最初因为恐惧和不自信所导致的战战兢兢是不同的。
现在,在接到预约之后,除了要不断准备自己战战兢兢而又轻松自在的临战状态外,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对来访者本人以及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任何主观猜测和想像。也许会让人感觉有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味道,但实质上却是因为自己更加知道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战战兢兢地准备着自己,一方面又要能够做到稳如泰山。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还是不容易的。
小练习:
正身练习:时刻想着,并马上去做,让自己挺起胸膛,挺直腰杆。
腹式呼吸:我们平时习惯于混合式式呼吸,遇到剧烈活动或紧张的时候,则表现为胸式呼吸,其特点是呼吸的节奏相对短促。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呼吸的节奏深长、缓慢,有助于平缓情绪。因此,只要自己平时能够想起来,就尝试着用腹部进行呼吸,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方法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放在小腹部,感觉小腹部随着呼吸有节奏的起伏。习惯之后,也可以不用手扶,感觉小腹随呼吸起伏即可。
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二、第一印象
案例实录:
来访者如约而至。给我的印象是,着装得体,彬彬有礼,外貌与其年龄相当。进入咨询室伊始,略有不适,微显紧张。声音柔和,与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协调一致。即使在其最初的紧张状态中,声音也未有很大的改变。让我感觉他很愿意配合工作。
在做了基本的“结构化”工作之后,我们双方履行了必要的手续,包括双方约定共同遵守的协议内容以及基本信息登记。
在来访者缴付了费用之后,咨询正式开始。
笔者言语:
一个成功的咨询是与充分的准备分不开的。
首先是环境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咨询室的设计与布置是很重要的。根据不同流派的特点,对咨询室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根据人本主义的基本要求,布置了咨询室。大约有4-5平方的使用面积,按照45度角摆放了一对坐椅,在双方中间靠后的地方摆放了一张茶几,上面放了一盒面巾纸和一个石英台钟。空间略微显得小了一点。有的来访者可能会感觉不习惯。不过,经过一再尝试和体验,我们确认这是一个整体上较为开放的设置。略小的空间虽然可能让来访者最初感觉不习惯,但也有利于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当然,这更多地取决于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开放的态度。
同时还要准备好的,是有关心理咨询性质的说明材料、可以用来做成双方约定的协议类资料、来访者基本信息登记表,以及咨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纸张、两支笔(自己用的以及为来访者准备的)、录音设备甚至摄像设备。
初次与来访者见面,咨询师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判断来访者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尤其是要能够把精神障碍患者区分出来。
从学做咨询以来,最常困扰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来访者是不是自己工作的对象?尽管有机会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学习过,也有一些临床工作经验了,我还是会非常慎重地面对这个问题的。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畴,不能及时地诊断出来,可能会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样的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 从一般经验来看,特别明显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来心理咨询机构,其家人、朋友会直接把他们送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比较困难的,是对那些不明显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初步诊断。他们如果是由家人、朋友陪同前来的,咨询师一般都会提高警惕;但如果是他们自己来的,咨询师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来访者是否有自知力。因为缺乏自知力,精神障碍患者通常不会自己前来就诊。所以,一个自己主动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很容易让咨询师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只要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就一定要有能力划分清楚,谁是自己的工作对象?心理咨询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也未必需要成为一个精神科专家,因此,不必具有能够准确诊断精神障碍患者到底是什么障碍的能力。但是,必须有能力弄清楚,什么是病?什么不是病?即使不是精神障碍患者,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在自己的咨询能力范围之内,也是咨询师需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