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女人要学点心理学
有一个朋友得知我在念心理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能知道他人所想,判断他人的行为动机,太可怕了!很多人说到心理学,不是觉得神秘,就是觉得学心理学的人就是为了看穿他人。其实,我学心理学更多的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一点,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也会继续修炼,用这门科学来帮助他人。
有一次上课,我迟到了几分钟,教室里差不多已经人满。我只能悄悄地到后排找了个座位坐下。一排有四个位子,只坐了一个男生,他的桌面上没有书本。我隔了他一个位子坐下,并把书包放在中间的座位上,开始认真听课。
在我低下头翻书的时候,发现这个男生居然脱掉了袜子,跷着二郎腿,光着脚丫偷偷地在晃荡呢!天啊,居然在公共场所脱袜子!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背对着我,弯下腰,好像把那只光着的右脚伸进了自己的上衣里面,这个动作重复了好几次,好像在做压腿运动。又过了一会儿,从他的前方传来一张签到卡,前面的同学递给他时,他也懒得接,摇摇头,似乎是不想签到,所以也不接。我示意让他递给我一下,他居然面无表情地低下了头。一点礼貌都没有!我只得自己站起身去接签到卡。
我对这个男生的印象差到极点,当时对他的定义是,傲慢、不友好,甚至是龌龊。一心想着早点下课换个座位。
然而,下课后,我并没有换地方,而是继续跟他坐在一起。当时,他走出去的时候,我瞥见他的衣服是披在肩上的,外套很大,而且皱巴巴的,扣子也没扣上,就像那些街头小流氓一样,穿衣十分随意。我一直都很讨厌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穿戴不整齐的人。在我刚拿了书包,起身用目光找新的地方时,他回来了。我看到他,仍然是披着衣服,不过袖子里空空的——他是个没有双臂的人。
我马上想到,他为什么听课没有书,为什么要脱掉鞋和袜子,为什么不接同学的签到卡,为什么要把脚伸到衣服里面……其实,他有那么多的难言之隐。一个没有双臂的人,坐在教室听课是多么不容易。想到这些,我又重新坐下了。
再次上课的时候,我见他用右脚灵活地从书包中取出一瓶水来,低下头去喝。或许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他旁边,让他感到不安,不好意思。所以,他用脚的时候,总显得不自在,而他的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却让我断定他很“猥琐”。
当时,课堂上教授正在给我们讲认知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使人们感到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论。事物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以及与现实不符合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这个解释正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大多数的女人,都心思细腻、敏感、情绪化,加上现代生活和工作给女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小事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进而一天或者几天不高兴,在抑郁的情绪中很久也走不出来。如果懂得情绪与认知、意志之间的关系,可能你下次不开心的时候,你就会从自己的认知上找原因,重新思考,用一些合理的观念替代不合理的思维,你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也就得到了解决。
从这一点来看,女人确实需要学一点心理学。当然,学心理学并不仅仅只为了认识自己的情绪,还能更全面、科学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之道,成功之道。如果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会活得更智慧更轻松更自在。
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女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正确思考、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摆脱心理困惑等等。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鲜活的案例,希望读者和我一起体验愉悦的精神享受。在读了这本书后,你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而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心理学与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趣味,还有智慧和快乐!
最后,我要感谢在本书创作中,给我提供帮助的几位好朋友:邢东、周亮、朱红梅、毛洁、胡敏、尤红玲、廖红、李欣等人,是他们的素材丰富了我的作品,让我得以顺利完成此书。
水 淼
2009年6月
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
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
认识自己,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的是我们自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正如老子所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把握住内心真正的愿望。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客观认识你自己
“他是一个自私又小气的人!”“这个人还不错,很善良!”“她最擅长交际了!”
或许,你很轻易地就会给他人一个评价,而你是否试着对自己有一些看法?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这个评价是客观、真实的吗?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也是值得每个人都思考的一个哲学命题。而关于这句名言,我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是否了解自己?”“我对自己了解多少?”“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常这样问自己,并努力去寻找最接近真实的答案。只有客观、全面地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方向,才能清除无谓的自卑对心灵的损害,才能避免盲目的自满对生命的束缚,才能生活得更加的自由。记得以前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致是:
有个小女孩叫莉莉,在她的班上,有个看起来比她优秀的女同学总是与她作对。这个女同学叫亚亚,她总爱挑莉莉的缺点。日久天长,她把莉莉的缺点“总结”了一大串,并在同学中宣扬:莉莉长得像一只胖猫,不是好学生,讲话声音太大,而且不爱听老师的话,其实是个胆小鬼……莉莉听到这些后,尽量克制着自己。最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含着眼泪和愤怒去找父亲,父亲平静地听完莉莉的申诉后,温和地问莉莉:“亚亚说的这些都是正确的吗?”
“正确?我现在只想知道怎样回击她,让她也尝尝背后被人说的滋味!这与‘正确’有什么关系?”莉莉有些着急了,她想的只是如何回击亚亚,以消除自己的心头之恨。
父亲平静地对她说:“莉莉,难道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怎么样的,不好吗?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同学对你的意见,去把她所讲的都写出来,在正确的地方标上记号,你觉得她说的不对的地方就不必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