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 8
2中国哲学初步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要学习中国哲学,首先得回答,中国,特别是古代,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
按理说,这应不成为一个问题. 然而,近年来,由于某些一知半解者的鼓噪,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哲学的流布,致使“中国无哲学”的谬论一度流行,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与发掘,这就使“中国有没有哲学”成了一个首先必须加以澄清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哲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哲学的定义来看.按照时下哲学界通行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换言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思想、哲学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来表述并构成的.在中国古代,有道、气、阴阳、天人、有无、体用、知行等范畴. 这些范畴,或探讨宇宙本原及其过程和规律,或探讨事物的对立与同一关系,或探讨本质和现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这些,都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中抽象出来,并加以理论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
-- 9
中国哲学初步3
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是理论思维水平的标志. 这些范畴的有机联系,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便构成不同的哲学体系.如先秦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汉代董仲舒以“天”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哲学体系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一些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论争,表现了中国古代认识运动的辩证进展. 比如,先秦时期的天人之争,魏晋时期的本末有无之辩,宋明时期的理气之论,等等. 这些,都是思想家们用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认识世界、说明世界的具体表现,是哲学思维的集中反映. 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哲学,而是有名副其实的哲学.其次,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实际来看. 中国社会是在未清算氏族制的情况下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社会发展走的是一条“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维新道路. 因此,反映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便是家族和国家同构,家国一体;反映在人际关系上,是强调以宗族为核心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求得整体的和谐;反映在伦理观念上,是“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①,等等. 这些,的确反映出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色彩. 但是,这并不排除中国哲学的客观存在. 相反,正是在对伦理政治的阐发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了独特的哲学范畴和体系.我们知道,哲学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用概念、范畴和原理解释世界.马克思说:“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
①《尚书. 伊训》
-- 10
4中国哲学初步
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①中国古代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便是先民们以理论思维形式解释世界的结果.殷周之际的《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
和“--”)来代表不同性质的事物,通过它们的排列组合,构成各种卦象,借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这就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 由卦象的展开,出现了否与泰,损与益,乾与坤等一系列对立范畴. 因此,虽然《易经》没有阴阳二字,但从实际内容看,它已含有原始阴阳学说的思想因素,是哲学思维的开始.原始的五行说,在《尚书. 洪范》中已有较完整记载.五行是水、火、木、金、土,它们分别具有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功能,有咸、苦、酸、辛、甘的特性. 尽管学术界对于“五行”是否五种物质元素存在着分歧,但我们应该看到,五行已经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将万物抽象、归纳为五个范畴或类概念,借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揭示并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之网. 这正是哲学思维的开始. 至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学说解释地震,史伯用五行说论和同,则更是理论思维的进步.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思维方式的哲学体系;道家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从否定中求肯定的富于思辨色彩的哲学体系,则更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大进步. 此后,战国末期荀子对天人相
①《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