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宗教 > 判断力批判TXT下载

判断力批判

作者:康德(德)
栏目:哲学.宗教
类别:现代
大小:12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探究审美的奥秘

——《判断力批判》导读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几位哲学家之一,还是著名的“星云假说”的创立者之一。康德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是“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就人的心灵而言,“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因而,“三大批判”基本上建构起康德的哲学体系。在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性的考察,主张人的认识应该由感性开始,逐步与知性和理性相结合。在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阐述了主体的先验自由;在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

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贫苦的皮匠家庭。父母老实本分,是虔诚的虔信派(路德派的一个分支)教徒,他们追求寡欲与恬静心境的宗教精神,这对康德的人格与道德情怀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教诲,使康德难以忘怀。康德自认为他身上最初的优良品质,都是来自母亲的培育。

就世俗生活而言,康德的一生平淡无奇。他终身未娶,生活极其有规律,几近刻板,并始终生活在哥尼斯堡,出行最远的地方离哥尼斯堡仅90公里。康德从8岁到16岁,在腓特烈公学学习神学和拉丁文。他成绩优异,几乎每学年考试都名列第一,但学校严格的纪律约束使他缺少自由,因此这段早年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虽然被录取为神学系的学生,但康德却对哲学、物理学和数学更感兴趣,他还与当时任副教授的沃尔夫派哲学家克努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克努村的影响下,康德接触到牛顿的科学思想。1746年,家境贫寒的康德在大学毕业后,不得不到哥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以一篇拉丁文论文《论火》获得哥尼斯堡大学博士学位,不久又以第二篇拉丁文论文《对形而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私人讲师”资格,开始其大学教师生涯,先是讲授物理学和数学,而后扩展到许多其他科目,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值得一提的是,康德还于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把太阳系的形成看成是物质按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过程。

在担任私人讲师期间,康德的授课颇受学生欢迎,声望日隆,普鲁士当局决定教授职位一旦有空缺,即由康德升任。但由于康德不愿接受哥尼斯堡大学诗学教授职位和来自爱尔兰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直到1770年才终于获得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康德的就职论文是《论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原则》。在此文中,康德认为感觉世界是现象世界,理智世界是真正的实在世界,通过空间、时间的感性纯形式认识现象界,通过纯概念认识实在世界。其中,把空间、时间看做是感官的纯形式的观点与其后期“批判哲学”的时空观基本一致。一般认为,1769年是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意识到休谟所提出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论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前批判哲学”向“批判哲学”过渡,而这个过渡时期开始的标志就是1770年的这篇教授就职论文。

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哲学。十年磨一剑,康德最伟大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终于在1781年出版,此后《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也相继问世。此外,还有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精萃本的《能够作为科学的任何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以及十多篇长短不等的论著相继发表。18世纪80年代是康德作为哲学家一生的鼎盛期。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德国的影响不断增长,到90年代,德国的各大学都在讲授康德哲学。

1793年,康德的《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由于内容主旨是把宗教归结为理性的道德并且批评了教会,引起了一场风波,一度干扰了他的平静生活。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康德对此表示服从。1797年腓特烈二世去世,1798年康德便在《学科的争论》一书中又涉及神学问题,他指出哲学的任务是自由地阐述真理,所以有权审察神学这门所谓“高超学科”的教义。18世纪90年代康德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论永久和平》(1795年)、《法学的形而上学原理》(1797年)、《实践观点的人类学》(1798年)等。其中《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的“世界公民”、“世界联邦”和“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构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1804年2月,康德在哥尼斯堡去世。“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的气势磅礴的名言,它被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分四个部分:“序”、“导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而康德把判断力批判划分成“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其根据就是前一种判断力被理解为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主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则被理解为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即客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

康德在简短的序言里首先肯定了批判哲学已有的两个部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同时,他还提出判断力有先验原理,因为判断力本质上仍然属于人类的最高理性,是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理性的本质和功能就是提供先验原理。此外,判断力原理的性质是范导性的,它的运用只是引导我们的认识能力朝着某一目标前进。康德还指出判断力的特殊性、神秘性主要表现在关于自然界或艺术中的美与崇高的审美判断中,而审美判断力的批判是整个《判断力批判》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目的论只是它的附属。

导论在本书中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导论是对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一个总结论述。所以,导论的开始就交待了写作《判断力批判》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此之前康德哲学有两个部分,即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前者研究自然概念,后者研究自由概念,而两个领域之间有一道鸿沟,由此找到了中间环节,就是《判断力批判》。同时,在导论中初步考察了全书的基本概念——判断力,即一种特殊的反思判断力,还为判断力找到了先天原理“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认识和伦理的分裂乃是知性和理性的分裂,介于二者之间起到联结作用的是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机能和判断力。在第三批判中,判断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审美判断力,另一种是目的论判断力,其中审美判断力是主体和重心,目的论判断力是附属。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又分为分析论、辩证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其中分析论是主体,占全书六十节中的五十四节,同时,康德又把分析论分成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个部分。分析论的任务是考察审美的核心概念“鉴赏判断”的性质、特点、先天原理和主观条件。鉴赏判断的四个要点:审美无利害、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这四个要点是按照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进行,而这四个方面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美的特征。第一,质。主要把审美愉快与其他愉快作重要区分。审美愉快既不同于一定生理自然需要相关的、满足****欲望的感觉愉快,又不同于与一定伦理道德相关的、纯理性的精神愉快。审美愉快是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对对象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即审美无利害。第二,量。主要指美不凭借概念而能普遍地引起愉快,即无概念的普遍性。第三,关系。说明美与目的的关系,美的合目的性,指它不是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而是主观上的一般合目的性,被称为没有具体目的的一般合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只联系对象的形式,是一种形式的合目的性,被称为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样式。说明美的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的。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只是一种规范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不来自概念认识,也不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一种先验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以情感为根据,同时它又决定了情感的协调,而这种协调作用使得想象力与知性互相结合,形成美感,即无概念的普遍性。

崇高的分析是在美的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分为数学的崇高和自然界的力学的崇高。
判断力批判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