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着的此在的存在与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例如现成性〕的区别之类尽可以明晰地现相出来,这却只是存在论问题讨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哲学可借以安然高枕的东西。人们早知道,古代存在论用“物的概念”进行研究,而其危险在于使“意识物化”。然而物化意味着什么?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存在“首先”从现成事物倒不是从上手事物得到“理解”,上手事物不是还更近些吗?为什么这种物化一再取得统治?意识的存在是怎样正面构造起来的,从而物化始终对它不适合?要源始地铺开存在论问题的讨论,“意识”与“物”的“区别”究竟够不够?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不在我们的道路上?如果追问一般存在意义的问题还未提出或还未澄清,那么,哪怕早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是否可能呢?
研究一般存在“观念”的源头与可能性,借助形式逻辑的抽象是不行的,亦即不能没有藉以提问与回答的可靠视野。须得寻找一条道路并走上这条道路去照明存在论的基础问题。这条路是不是唯一的路乃至是不是正确的路,那要待走上以后才能断定。涉及存在阐释的争论不可能得到疏解,因为它还根本没有点燃。归根到底,这一争论不可能“自生自长”,倒是要开启这场争论就已需要某种装备。前面的探索就正朝向这唯一目标行进着。它行到何处了?
像“存在”这样的东西是在存在之领会中展开的,而领会之为领会属于生存着的此在。存在的先行展开——即使还不是在概念上的展开——使得此在能够作为生存在世的存在对存在者有所作为:这里既包括世内照面的存在者也包括它本身这种生存着的存在者。对存在有所开展的领会对此在来说究竟如何是可能的?回到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源始存在建构是否能为这一问题赢得答案?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性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如何对时间性的这一到时样式加以阐释?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有路可循吗?时间本身是否公开自己即为存在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