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说:所有事物都在相遇。你与我会相遇,你与疑惑会相遇,你与命运会相遇,你与神会相遇。只要你足够诚实,所有秘密都会显现出来。
对话是相遇的最常用手段。一段有所触动的对话,会使相遇的两者基因重组。
一年来,我日益相信马丁?布伯是对的。2002年,我想把专栏由副业转为主业,为自己赚取足够多的时间与足够平静的空间,我必须做出转变,我原来的专栏都是以“我”为主,我喜欢什么文字、我喜欢什么叙述、我喜欢什么暗示,就写什么,与别人没什么关系,这很容易让我厌倦,这样写下去意味着我很快要重新去找工作了。
一个不会让我厌倦,也不会让读者那么快厌倦的专栏模式,我得找到。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忽然发现,这个专栏模式早就存在,那就是问答专栏,几乎在全世界大多数媒体上找得到。原来在媒体工作时,一项重要的娱乐就是三两个人拿着滥情、虚伪的问答专栏来寻开心。可纵使有这么多嘲笑,问答专栏都能长久生存,这说明它具有充满活力的内核,那就是,它是建立在“你—我”关系上的文体,契合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人的存在模式之一。每个人都愿意以“对话”的方式相遇,是这种本能保证了问答专栏的广泛存在。
当然,我不希望别人拿着我的文章来寻开心,虚假的论述已经太多,并不需要我去增加它们的势力;所以,我为这种“对话”划的底线是诚实,我要说出我对你、对他、对事件的真正想法,我为自己设定的摹本是这段问答: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有一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这其中有一个奇异的事件,有一句自认为正确的疑问,有出乎意料的回答。最重要的是,这个回答只是出于本心,并不害怕在真相出现之前得罪穷人。犹大的“穷人”概念是一种人云亦云,是一种道德强迫,是一种自我催眠,是一种自恋自大,是一种流行的欺骗。虽然犹大的“穷人”战术大量存在于我们现实的“对话”与“相遇”当中,但我并不想在我的文章中运用它,我愿意诚实一些,这样,我们的对话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共识:有些自高者并不配那么高,有一些自卑者却可以富有尊严。
1、我愿我是一只鸡
连岳:
我从来都怀疑问答栏目,这些回答有用吗?我不相信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你们的几句话就可以得到解答。
不过,给你面子,姑且相信你的《我是鸡汤》能给一些有用的答复。我发现,我身边的人,十多年来,总是在唠叨他们那几件事,我几乎可以背出他们所说的细节了,现在每天上班看到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面孔,猜出他们将说的每一句话,我就浑身发抖。有什么妙计摆脱这样死亡一样的熟知?
伍迪一
伍迪一:
首先,我有一个对问答栏目的坚强信念要告诉你:
我愿我是一只鸡,能炖成一盅心灵鸡汤给你补一补。
说实话,我也是近来受了刺激,才接受这种方式,而且我认为这种互动有助于寻找出知识与智慧的落实之处。至少,假装得到了。
刺激是一位美国妈妈给的。我有个妹妹,在智商与能力上永远高我一等(这使我对父母有颇多埋怨,他们造人不公),但她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实验室的老板不太合得来,那位犹太人,脾气与实验理念都堪称怪异。我们在电话里讨论解决办法,我除了说一句,别多谈巴以问题,就无法可想了。当时,正在读一些佛教典籍,就随口说了很多虚的东西,什么随缘啦,清静平等觉啦,转烦恼为菩提啦,她当场在电话那边笑翻了。
实验室一位美国男孩也碰到同样问题,他妈妈当即给他买了本《如何与坏脾气的上司打交道》——由此可见,美国的出版业细化到了何种程度——郁闷的一干人等,按图索骥,几天下来,犹太老板竟然放了他们假,还送了一些小礼物。这使我相信,智慧应该长脚行在地上。问答栏目的见招拆招,拆不了就中招,多少能让问答双方都有些解决的冲动。是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回到你的烦恼。解决办法是学会走神。你的烦恼具有普遍性,交的朋友再高明,都难免听他们唠叨。比如罗素,可以说是往来无俗人了,他也有这个困扰。有一次,他在沙滩上闲坐时,朋友又开始说些陈年旧事,他抓起了一把沙子,把精神完全凝聚在沙粒上,结果他发现了每一粒沙子的独特之处。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把视线变成散焦,好像在注视着叙述者,其实目中无物,隔八到十秒,嗯一声,以示倾听,脑子里,尽管想入非非吧。
更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连形也走掉。为什么你的圈子是死亡一样的熟知?缺乏冲动?肾上腺素恐怕太久没有分泌,也许你需要换个环境了,乏味也会上瘾的,说不定,你抱怨的人也在以同样的理由抱怨你呢,大家都瞧对方不顺眼。
所以,索性走掉好了。如果你没有这么大的勇气,他们说话时,你走掉总可以,大不了显得怪一点,但至少这点提供了他们新鲜的谈资,也算是利己利人了。
连岳
200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