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假装的艺术
如何伪装成社会学家
来,告诉我,你喜欢哪些社会学家?
布迪厄?你也太庸俗了!福柯?天哪,这年头谁还不知道《规训与惩罚》!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都过时了,在21世纪,要把自己伪装成新一代的社会学家,你应该喜欢的人是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与自反性现代性完全重置了福利国家与自由放任间的虚假对立,可惜在方法上还是缺乏中层经验支持。”)、朱迪丝?巴特勒(“如果你认为他/她对身体与社会空间的分析只是隐喻性质的那你就完全错了!”)或者是瞿同祖(“时世弄人”,“金剑已沉埋”,唉。)。
如果你想要在和别人谈话时把自己变成一个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社会学家,我们强烈建议,一定要记住以下有关名词:
【社会学家】记住,沃勒斯坦要和世界体系一起说出来,查尔斯?蒂利和汲取能力是亲家,维那?达斯和达斯?维达不是同一个人。
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我们还建议你背熟下面这段话:“其实新传统主义的真正理论根源不是单位制研究,首先正视传统中国的组织转型必要性问题的是梁漱溟!所以这本质上是一场新儒家伦理之争!”梁漱溟是谁?别担心,只要你的同伴也看过这篇文章,就不会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
【社会学术语】时刻提醒自己,你从不问“这是真的吗”,你更关注11点45分90%可能买到康博斯鸡腿饭的置信区间;你不使用“潜规则”这样大众化的字眼,反之,你的口头禅是“结构洞”和“弱关系”(“渣渣的汉语学术翻译!”——记住,在任何时刻这句话都是对的)。
此外,为了保持住高贵的、真正的社会学家气质,你不应该喜欢:
任何1952年院系调整后还在写作的中国社会学家,除了潘光旦和费孝通,当然,我们更建议你使用Hsiao-Tung Fei来称呼后者。
博客日访问量超过5000的社会学家,包括但不限于李银河、孙立平、郭于华。
流行的大学社会学教材的作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艾尔?巴比以及乔纳森?特纳。
那些在媒体上大出风头(本文作者愿意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名义发誓,我不是出于嫉妒才这样说的)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反,你最好喜欢:
一个非西方的社会学家,例如“嘿,你知道神户大学的油井清光吗?他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发现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关于滕尼斯和齐美尔部分的未出版手稿”,或者是“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一直忽视印度社会学的贡献,德里大学关于印度人口发展的研究证明计划生育完全还存在其他可能性”。放心吧,没有人会关心神户或者德里究竟在哪儿,你只需要引起别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要不然,一个名字在社会学理论教材里只出现过不超过2次的社会学家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Gabriel Tarde、Van Gennep或者James Baldwin(托克维尔和凡勃伦后来又红了,当然不在此列)。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对他们的理论作出评论(因为“太陈旧了”,实际上你也根本不知道),那么,讲一点八卦和趣事就自然可以使谈话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嘿你知道么,Burawoy从芝加哥毕业的时候,找Edward Shils写了封推荐信,结果Shils在信里把Burawoy狠狠损了一番,让他差点没找到工作啊。后来Burawoy发达了,对Shils也是各种打击报复啊,哈哈哈哈。” [本段子来自mujun老师]
万一,万一你遇到了真正的社会学人,不要慌张!记住,正如刚刚所说的,先狠狠地痛骂一遍渣渣的汉语学术翻译(你的同伴一定会表示赞同,这就为你整理思路赢得了时间),接着,你可以再痛骂一遍中国的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经济(你的同伴会再次表示赞同,并开始和你一起痛骂),然后,在无意中愤愤地表示“我觉得中国社会学的未来只能寄希望于中国自身传统”之后,你可以用“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来结束这个话题,毕竟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必然的趋势——当然了,至今仍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去做。
相信我,读到了这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卓越的社会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