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汉魏六朝诗讲录TXT下载

汉魏六朝诗讲录

作者:叶嘉莹(汉)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古典
大小:1.04M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節 詩歌的感發之一
我們這個學期所要講的,主要是漢魏六朝的詩歌。不過在正式講詩之前,我先要把中國詩歌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內容包括以下三個部分:詩歌的感發、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係、詩體的演變。現在先講第一部分——詩歌的感發。我們要瞭解詩,就需要涉及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首先就是《毛詩?大序》。中國古代有一部書叫做《詩經》,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詩歌作品共三百零五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後來,有齊、魯、韓、毛四家為它做注,四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毛氏的注本,也就是《毛詩》。《毛詩》中每一首詩的開頭都有一個序,其中第一首詩《關雎》的序較長,起著總論的作用,所以叫做《大序》。《毛詩?大序》說:詩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一段話很重要,不但闡明了什麼是“詩”,而且還進一步解釋了詩與歌、與舞的關係。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就是說,你的情意在你心中活動,這種活動如果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那就形成了詩。可是,你的情意又是怎樣活動起來的呢?是什麼東西使它活動起來的?這我們就要看中國古代的另一本書《禮記》了。
《禮記》中有一篇叫做《樂記》。《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它說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的。那麼我們就又要問了:“這‘物’又是指的什麼?它為什麼能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我現在還要引中國詩歌批評史上的另一篇重要文章——鐘嶸的《詩品序》。鐘嶸是南北朝齊梁時期的作家,他有一部著作叫做《詩品》,其中的序文就是《詩品序》。鐘嶸在《詩品序》中說: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他以為,能夠使外物活動起來,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那是“氣”。古人以為,宇宙之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比方說,夏天陽氣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陽氣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逐漸增生,慢慢地就天氣寒冷草木凋零。等到陰氣發展到極點就是冬至,從冬至日這一天起陽氣又開始增生,於是天氣又慢慢地變暖。由於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和草木鳥獸的形態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外物的這些變化而受到感動。
受到什麼樣的感動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晉代詩人陸機在他的《文賦》中曾說:“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為什麼秋天會引起人悲傷,春天會引起人歡喜?因為,春天草木的萌發使人聯想到生命的美好,秋天草木的凋零使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終結。這就是外物對人心的一種觸動。而當你的內心被感動得無法平靜時,你就要想辦法把這一份感動表達出來,這就是“搖盪性情”了,至於“形諸舞詠”,我們也可以舉個例子來看,據說晉朝大將軍王敦每當喝完了酒就吟誦魏武帝的詩,一邊吟一邊用如意敲打珊瑚唾壺,天長日久,竟把唾壺敲出了很多缺口。由此看來,《毛詩?大序》中的那句“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得真是一點兒也不錯的。
即然外物能夠引起作詩的感動,那麼我們就要對它進行一番討論了。一般來說,外物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自然界的“物象”;一類是人事界的“事象”。現在我們先來討論自然界的“物象”。
其實,剛才我所提到的“悲落葉”的“勁秋”和“喜柔條”的“芳春”,就都屬於自然界的物象。此外,鐘嶸《詩品序》裡也舉了一些物象,我們來看看他所舉的都是些什麼: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鐘嶸說,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比如春天的風和鳥,秋天的月和蟬,夏天的雲和雨,冬天的冰雪嚴寒,都能夠感動詩人,從而使他們寫出美好的詩。下面,我就將結合一些具體的詩例來說明詩人是如何因這些物象而引起感動的。
南唐詞人李後主在他的《虞美人》小詞裡說:“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在另一首《望江南》小詞裡說:“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這兩首詞裡都提到了春風和明月,所引起的卻是一種悲傷痛苦的感情。因為李後主破國亡家,成了俘虜,被從故國金陵帶到北宋的都城汴京拘禁起來。以往每年春風吹來時,他都是以帝王的身分在御花園裡看花賞月;而現在春風吹來時,他已經失去了家國,連性命都掌握在人家手裡。春風明月雖然尚在,但舊時那種看花賞月的自由生活永遠也不會再有了。這是一種由“對比”而產生的感動。另外,我還可以舉一種由“共鳴”而產生的感動,那就是屈原《離騷》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他說,太陽和月亮每天都在匆匆運行,不會為任何人而停留,春天與秋天往來交替,草木又漸漸凋零了,而當你看到草木凋零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身也將像這些草木一樣衰老、死亡。
那麼,只有今昔盛衰的對比和人生無常的感慨這種大題目,才能引起詩人的感動嗎?不是的,寫詩也不一定非得有如此深沉強烈的感動,對於一個敏感的詩人來說,有時外界只須有一點兒小小的物象的變動,就能夠引起他詩意的感受。日本詩人松尾芭蕉寫過一首俳句:“青蛙跳入古池中,撲通一聲。”這裡邊哪裡有今昔盛衰?哪裡有人生無常?他只是寫了大自然之中某種景物突然間產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你的心也跟著動了一動。
“心動”是什麼意思?據說,有一次禪宗六祖慧能聽到兩個小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風吹幡動,到底是幡動還是風動?慧能對他們說:“也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兩人自己的心動。”佛家主張自心清淨,當然是反對心動的;而詩人則相反,只有永遠保持一顆活潑善感的心靈,才能夠寫出好詩來。唐代詩人孟浩然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還沒有起床到外邊去看,他只憑昨晚聽到的風雨聲和今早聽到的鳥啼聲,就敏感地聯想到繁茂的春花現在一定紛紛零落了。宋代詩人楊萬里說:“雨來細細複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為什麼春天的細雨既不肯索性下大一點兒,又老是不肯停?他說那是它在嫉妒我窗外有如此美麗的山色,所以故意下得像珠簾似的擋住我的視線。你看,這就是詩人。他們對大家看慣了的萬物總是保持著一種關懷和敏感,所以經常能夠發現生活中新鮮的情趣。
春風和春鳥是春天裡比較有特色的物象;而秋月和秋蟬,則是秋天裡比較有特色的物象。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詠蟬》的詩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喜歡藏在高高的樹枝上,人們只能聽到它叫的聲音。詩人說,你棲身的地方這麼高,本來就很難找到食物,只可餐風飲露,可是你餓著肚子還這麼一天到晚不停地叫,有什麼用處?你縱然叫得聲嘶力竭,又有誰能理解你、同情你?——這已經有點兒不像在說蟬了。
蟬是昆蟲,它叫的時候哪裡有這麼多想法?於是詩人接下來就聯繫到自己:我為了謀生糊口來做官,可是做官能實現我的政治理想嗎?這些年我就像一段樹枝在水裡漂來漂去,不知會漂到哪裡,我的故鄉早已長滿荒草,哪一天才能夠回去?感謝你用叫聲來不斷地提醒我,我和你一樣清貧而高潔,絕不會和那些貪贓枉法、中飽私囊的傢伙們同流合污。你看,李商隱這首詩表面上寫蟬,其實卻是在寫他自己。顯然,它比楊萬里《春雨》的那一首要深刻一些。因為,楊萬里那一首只是寫出了一種生活中的情趣,而李商隱的這一首卻有抒情言志之寄託。
剛才我所舉的那些詩寫的都是春天和秋天大自然中的物象,那麼夏季和冬季又有哪些物象容易引起詩人的感受呢?那就是《詩品序》中接下來所說的“夏雲暑雨”和“冬月祁寒”了。夏天天氣變化特別迅速,剛剛還是晴天,突然之間升起一塊烏雲,馬上就是一場暴雨。這是夏天的特色。我現在想起了杜甫寫夏日大雨的一首詩,題目就叫做《大雨》,是他在四川成都時寫的。我們沒有時間仔細講這首詩,只舉它開頭的一段:
西蜀冬不雪,春農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清夏雲郁陶。
執熱乃沸鼎,纖絺成縕袍。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
杜甫寫夏雲暑雨卻從冬雪寫起,他說這一冬一直沒有下雪,土地自然很乾旱,到了春天又一直不下雨,農民都愁得發出嗷嗷的聲音。於是上天就回心轉意,在初夏的時候忽然就佈滿了一天濃雲,大地上到處是狂風和響雷的聲音,一場大雨沖刷了滿地的蓬蒿。為什麼滿地都是蓬蒿?因為久旱不雨,莊稼都枯死了,當然就只剩下滿地的野草。而經過這場大雨之後,農民就可以清除野草,在田裡播種了。
杜甫還寫過一首《喜雨》,我現在舉這首詩結尾的四句:
崢嶸東山雲,交會未斷絕。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
“崢嶸”是很高的樣子。夏天那種帶著雨的濃雲厚厚的在天上,就好像山一樣。顯然剛才已經下過了一場雨,但詩人認為下得還不夠,他說:怎樣才能驅趕著雷公,使它到東南方的吳越去再下一場大雨,把那裡一切齷齪骯髒的東西都沖洗乾淨?
所以你們看以上兩首詩,“清夏雲郁陶”寫的是夏雲,“霈澤施蓬蒿”和“滂沱洗吳越”寫的都是暑雨。不過,我之所以舉了杜甫的兩首詩例,還不僅僅為了要說明“夏雲暑雨”的物象引起詩人的感動,我還要借此指出,杜甫這個詩人與我們前邊講到的那些詩人又有所不同。本來,詩人之所異于常人,是由於他能夠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傳達出來,使別人甚至千百年以後的人讀了他的詩也可以產生同樣的感動。而且還不止于此,讀者還可以從他的感動引發聯想,結合自己的歷史文化背景,生髮出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永遠是生生不已的,所以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感發的生命”。
然而,宇宙間的生命是有所不同的,有健康的生命也有病態的生命,有貓與狗的生命,也有獅與虎的生命。同樣,感發的生命也有著品質上的高低、優劣、深淺、厚薄之分。我們可以看到,楊萬里寫春雨的那首詩寫得很活潑,很有情趣,但那只是一種偶然的、細微的、纖巧的感發,沒有更深刻的意義。李商隱寫蟬的那首詩中寄託了他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悲哀,當然比楊萬里那首深刻,可是所寫的也只是個人的悲哀。杜甫為什麼被後代尊為“詩聖”?那是因為,杜詩的感發生命是深厚博大的,他所關懷的不是個人的得意與失意,而是國家和老百姓的苦難。他為什麼說“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因為,當時吳越一帶正有叛亂,兵戈未息,老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杜甫希望朝廷有人能夠平息那些叛亂,解救那裡的生靈。所以,他這兩句詩也是有寓托的。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我這麼說並不是認為別人那些詩不好,而只是要區分各種感發生命的不同。因為,同樣是花,牡丹有牡丹的美麗,草野之中的小花也有小花的美麗;同樣是獸,獅子老虎有大生命的美麗,貓狗有小生命的美麗,這些都不是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另外,我們在讀詩的時候還要注意到,物象與人心之間的感發關係也有種種不同的層次,有的由物及心,有的由心及物,有的即物即心。關於這個問題,後面我們將作專門的介紹。
至於冬季令詩人感發的物象,那就是嚴寒風雪了。我們還可以看一首杜甫的詩,題目叫《對雪》: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這首詩,是杜甫被困于淪陷的長安時所寫。安史之亂時,杜甫從鄖州赴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虜,送到長安。過了不久,唐軍大敗于陳陶,死傷四萬余人,杜甫寫了《悲陳陶》等詩,表示哀悼。這首《對雪》,也是為陳陶之敗而作。他說,官軍死了那麼多人,野地裡到處都是鬼魂的哭聲,我一個人被困長安,妻子兒女在鄜州生死未蔔。黃昏的時候濃雲密佈,大片雪花在迴旋的風中飛舞。盛酒的瓢已經被我扔掉了,因為早已無酒可飲;冰冷的火爐還在,但爐子裡一點兒火也沒有。長安附近已全被叛軍佔領,與外地隔絕了消息,我只有一個人孤獨寂寞地在屋裡出神發呆。“書空”,用的是晉朝殷浩的典故。殷浩被黜放後,每天一個人坐在那裡用手指在空中比劃,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字。這個典故用來形容當一個人心中有憂愁煩悶不能解時那種出神發呆的樣子。這首詩中描寫嚴寒風雪的“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兩句,形象十分真切,對偶也非常工整,而且還不僅如此,這兩句還“融情入景”,把詩人當時心裡那種煩亂憂愁的感覺,都融會在“亂雲”、“薄暮”、“急雪”、“回風”等形象中表現出來了。
好,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講完了春夏秋冬四季物象給詩人的感發。但是, 自然界的物象並非引起感發的唯一因素。能夠引起詩人感發的,除了自然界的物象以外,還有人事界的“事象”。這個問題;我們下節課再討論。
汉魏六朝诗讲录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