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研究者/片仓雄三郎(现居松井町)
虽然今天的青叶丘初中的教学楼,位于平地上;但是,因为该初中,原本坐落于本町西北部的青叶丘之上,所以,校名沿用至今。成立于明治时代①末期的青叶丘普通高等小学,在改称国民学校②两年后的昭和十八年(即一九四三年)六月,教学楼被大雨所造成的泥石流毀坏。由于在原址上很难重建,因此,学校就搬迁到了青叶丘的山脚下。
①明治吋代为公元1868年至1912年。
②国民学校指日本旧制初等普通教育机构。以国家主义教育为目的,于1941年对普通小学和高等小学进行改编。年限改为初小六年,高小两年。1947年废止。
现在的校址一带在战争时期,曾经修建了防空洞,明治时代以前,据说这里属于附近忠恩寺的墓地。昭和二十二年(一九四七年),当“六三制①”实行之后,“青叶丘国民学校”更名为“青叶丘初中”(青叶丘小学在青叶站附近重新修建)。然而,八年后的昭和三十年(一九五五年),这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故。由于防空洞崩塌。三名在初中校园里玩耍的学生,突然丧失了宝责的生命。
①六三制,指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日本于一九四七年开始实施该教育制度。
(中略)
在昭和三十年代中期,因为婴儿潮①时期出生的孩子,都纷纷到达了上学年龄,入学人数有三百多名,达到历史的最高点。但是,由于人口逐年减少,在校生数量也呈递减趋势,现在已经不足百人了。
①婴儿潮,这里指1947至1949年间,日本战后出现的生育高峰。
教学楼是一栋二层木结构建筑,有三间教室,每个年级有一个班。还特设有音乐教室、理科教室、手工教室等公用教室。另外,办公室、值班室、后勤室、广播室也都一应俱全。
(中略)
校门旁边的那座二宫金次郎①的塑像,也是在教学楼搬迁时,一并搬过来的。那座塑像原本是铜制的,现在则变成了石制的了。因为铜像在战争时期,被迫捐给了国家,熔解后制成了炮弹,结果夺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
①二宫金次郎,本名二宮醇德。出生于江户末年,自幼勤奋好学,孝敬父母。长大之后,成为推动农业复兴政策的农政家、思想家。日本各地的很多小学校,都特设有二宫金次郎的人物雕像。
思及这段历史,不管是谁,都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的感情。外表略微磨揋、而表情依然安详的二宫金次郎,现在也正在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吧……
——节选自《松井町史》
序幕
(过去)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惨叫一般的声音……
这也许只是少年因为胆怯,而产生的幻觉而已,深夜,静悄悄的教学楼里,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其他人了。
一楼花坛旁边是手工教室,他伸手抓住教室的窗户,放学后扫除的时候,只有这里没有上锁,尽管如此,由于这扇窗户的窗框比较紧,打开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发出很大的声响。所以,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让守夜人发觉。
少年谨慎地打开窗户,穿着鞋子,悄悄地进入了手工教室,桌子上有个人偶形状的黑影,窗外的月光照进屋里,但是人偶的脸部,却隐藏在阴影中看不清楚。
这是一个黏土制成的人像——不用拿起来,他也知道,这是谁的人像。没错,这就是他自己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