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遇见100%的爱TXT下载

遇见100%的爱

作者: 约翰.威尔伍德(日)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国外
大小:46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一年初春,在墨西哥尤加敦(Yucatun)半岛旅游,逛到了历史古城玛里达(Merida),进入餐厅用晚餐时,玛里达还是一座老城,钻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山河变色,热情的音乐流泻在向晚的空气中,古雅的街道顿时成了舞动的河,好似全城的人都挤到这里来跳舞了,街上跳不下的,就坐在街边随音乐扭动,我正睁大眼睛欣赏这出奇欢乐的景象,赫然发现来跳舞的多是奇异的组合!高头大马的女人和矮小乾瘦的男人捉对,抹着油亮发胶的小伙子和鸡皮鹤发的老太太成双,大鹰勾鼻的瘦高男子和腹围巨大的胖妇人……,总之,就是找不出一对俊男美女的完美典型,可是谁管哪!瞧他们肢体早已融化在音乐里,好像自信满满地对世界宣告:“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享受人生!”当慢板的情歌姗姗响起,他们彼此勾着肩搂着腰,深情款款的眼神又好像在说:“这就是你!我就是这样享受与你同在的时光!”

  读到本书的一刻,只觉得先前玛里达那一幕彷佛老早化为一则贴切的注脚,伫立在红毯的那一头,只等着本书翩翩步上红毯来共相携手,因为书中道尽玛里达之舞的美丽秘密:如果能拥抱当下的经验,不抗拒、不评断、不否定、不扭曲、不假饰,如果能放下所有“我应该如何”的概念,如果知道了你我他都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当下活生生的动态经验,会在每一个崭新的时刻鲜活地绽放出来,那么,我们会温柔地做我们自己,也让他人做他们自己。

  约翰.威尔伍德其人

  作者约翰.威尔伍德为临床心理学家,也是执业心理治疗师,自八○年代起,他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前驱,又引领风潮,整合东方灵修传统与西方心理治疗。

  他于一九七四年获芝加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在学期间与体察治疗学派(Focusing therapy)大师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密切合作,确定内心觉知能够裨益心理治疗。他原出身圣公会家庭,早年为日本禅所吸引,并受到亚伦.华滋(Alan Watts)《东西方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East & West)一书的影响,开始对“心理治疗与禅宗开悟的互补关系”产生兴趣。在七○和八○年代,曾随丘扬创巴仁波切 (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修学,三十五年来不断接触佛法与东方各种禅观的传承,兼及西方的灵修传统。

  目前他在旧金山湾区一面主持一个私人心理治疗工作室,一面任教于加州整合研究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Studies),并担任《超个人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助理编辑,同时他也对心理治疗师提供进修课程,内容多为“灵性框架中的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in a spiritual framework)与“不设限境界的疗愈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unconditional presence),并在世界各地带领心理/灵性(Psychospiritual)与有意识的人我关系(conscious relationships)工作坊。

  他已出版八部着作,包括知名的《心灵之旅》(Journey of the Heart)、《爱与觉醒》(Love and Awakening)、《迈向觉醒的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和《平凡的魔术》(Ordinary Magic)等,本书是最新的着作,曾获颁二○○六年度“促进更美好人生之书”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以及“最佳佛教作品”(Best Buddhist Writing)等书奖,他刻画人类内心如何渴慕完美无瑕的爱,一旦展开人我互动,却往往溃不成军,哀鸿遍野。他善用譬喻和意象,以抒情的笔触,轻叩我们内心最不为人知的角落,虽说是心理学着作,却嗅得到散文的鲜香。有趣的是,作者时时现身书中,自身的疗愈与觉醒和他谘谈对象的经验平起平坐,与其说作者是心理治疗专家,倒不如说更像一位朋友。

  心理与灵性的对话

  由于作者独特的背景,他的写作跨越了传统心理学的藩篱,在心理治疗中引入大量的精神修持元素。他喜称他写的是“灵性情境中的心理学着作”(Psychological work in a spiritual context)或者“心理/灵性着述”(Psychospiritual work)。究竟什么是心理/灵性的角度呢?作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发现心理工作可以处理心理损伤的部分;灵性工作则可在深层本质上开发我们天性中无穷的资源,活得更海阔天空。以夫妻谘商为例,〔注一〕他认为典型的美国式思考是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然后期待相安无事,有些问题固不妨这样解决,但若一味侧重“解决问题”,恐难免错失检视内心更深处的契机,我们尽可以贴上心理学膏药来解决病徵,如侦测不到也治愈不了深层的病因,难保将来症候以另一种面目浮现出来。他的信念是,人我关系中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徵状,显示你与内心更上游的源头失联;每个心理困境也都是一个转机,助我们溯向心灵更深处;相对地,许多用功修行的人士在心理上其实仍是一名负伤者,因此他得出“觉醒需要伴随心理学,正如心理学需要伴随觉醒”的结论。〔注二〕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界很早就注意到东方的心灵修持,二十世纪初期佛洛姆(Erick Fromm)便走入哲学、宗教乃至于神秘主义寻求证悟者,前述的华滋以及维瑞拉(Francisco J. Varela)、卡巴辛(John Kabat-Zinn)等学者探索此一议题也都成绩斐然。

  幽闭的无爱之所

  矢志追求完美之爱的人们,不免要问:“我是不是在追寻不可能?”作者在书中道出如何化不可能为可能,同时彰显心理层面与灵性层面相互呼应之必要。

  由于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爱的经验多来自他人,我们很自然以为爱来自人我关系,这使我们渴求别人的认同,以跻身于爱。一旦这份关系低于期望值,失望导致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才得不到爱和尊重,这种“无爱感”(mood of unlove)是心的创伤,与其为跛脚的自我形象而自责,不如设定出一个“可恶之人”,罗织对方错处:“都是你害我……”,将自己化为受害者,以寻求安慰与满足。自杀炸弹客看得见,因而引发震撼,然另一种无声无息而威力更为惊人的恐怖袭击,更叫人战栗,那就是“无爱感”的引信,自我们内心一路延烧,烧出种种情绪性攻击,甚至烧出情绪自杀炸弹客。

  爱的相对论与绝对论

  “无爱感”从曲解爱与被爱而来。我们最熟悉的“人对人”的爱其实只是相对层面的爱,相对意味一切随条件状况而变化,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身体、背景、个性、价值、观点、需要,也用独特的方式来对待生命,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一直是二元、对立、不连续、不稳定的;然而进入生命的最深层,我们可以如实承认并接纳,毫无保留、要求、批判或操控,率直无隐面对自己的生命经验,也就是开放而醒觉的心,这里没有你我的相对,任何时刻,都可能与任何生命──情人、孩子、朋友、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甚至动物──灵犀相通而产生温暖和开放,这种“生命对生命”的爱是绝对、不设限、无条件的爱,当绝对之爱在体内滚滚流动,我们看到生命有其基本的尊严和神圣,并不需要仰望外界的认可,于是再不会为饥渴(爱的来临)和恐惧(爱的远去)所苦,在生命深刻的谐和中,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负伤,从没受过伤,也不可能被伤害。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住在相对境界之中,“相对之爱”纵使不够完美,然而它拥有“绝对之爱”所没有的体温、肢体、话语和眼神,可以传达温柔和善意;尽管它使人我关系出现上下波动,但波峰和波谷各有其美!高点之后接着出现低潮,那是因为我们仍有学习的空间;低点之后高峰又现,那是因为受伤之后必有愈合,误会和隔绝的低点未始不可以是重新了解和契合的跳板。辨明了爱有绝对、相对的分野,就不会到跟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身上寻求完美之爱,同时能够拥抱自己和他人的“不可能完美”,因为我们了解不完美标示着努力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心灵资产。

  个人与群体的疗愈
遇见100%的爱 在线阅读:
第 1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