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项羽与刘邦TXT下载

项羽与刘邦

作者:司马辽太郎(日)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国外
大小:245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透过历史上的典型探讨威望的奥秘 
  谷泽永一
  透视《史记》的洞察力
  《项羽与刘邦》清晰地展示了人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力学关系。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这出惨痛激烈的戏剧中发光发热,故事在结尾处迎来高潮,如弦断般戛然而止。这部作品的构思体现了日本历史意识的一种传统。众所周知,从文化发展的初期开始,日本就致力于“引进中国的汉字、汉书”。通过这种引进,“日本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但“在展示人间世相百态时,比起自己社会的实例,更爱借用汉文典籍中登场的中国古代典型历史人物”。这是日本人历史意识的一大特色。
  《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汉书》,很久以来被并称为“左国史汉”,作为中国史书的代表,被奉为必读之书。日本人并不因它们是外国的历史而觉得有隔阂,其大前提在于,对日本人来说,历史本身反映包罗万象的人间世界,史书作为具有普遍性启示意义的典籍,为人们所尊重,更确切地说,是为人们所亲近,因此被奉为最重要的古代典籍。
  引用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夏目漱石②在《文学论》那篇艰难晦涩的序中有一节说道:“我少时好读汉籍。虽浸淫未久,但文学究竟为何物,懵懂之中从左国史汉中似有所得。”也就是说,一流的中国史书本身,就代表了日本广义的文学概念。
  特别是到了近世①,如中村幸彦②(中央公论社版•著述集3卷16页)所评价的,日本式的汉诗文从其性质上来说,才是具有思想性的文学,担当了与大众文学相对应的纯文学的角色。汉诗文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不用说,主要是来自汉籍。特别是最具典型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最终超越了汉籍的世界。元禄③三年作序、七年作跋的《通俗汉楚军谈》,与同为元禄年间成书的《通俗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军事演义的双璧,广泛流传,并被收入明治末期的《通俗二十一史》、大正期的《有朋堂文库》,印刷出版。日本民众早已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并通过这些人物角色思考着人类的历史。
  司马辽太郎把这些背景总结为“古中国社会已经成为日本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日本人总觉得,古中国不是外国,而是自己曾经属于的文明圈”。以“左国史汉”为代表的史书,长久以来,成为日本人总结人生哲学的源泉,引以为鉴。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无法估量。
  因此,司马辽太郎在构思《项羽与刘邦》时,想必是怀着数重的探求心吧。正如他在介绍故事大纲时谦虚地说过:“故事源自《汉书》和《史记》,我在参阅文献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当时人物所置身的时代风俗、思考方式、伦理习惯等进行还原。”谨慎的尝试、细致入微的洞察力,造就了这部作品。
  这项尝试不仅艰难浩大,而且意味着对世界上最杰出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表现手法的直接挑战。透过司马迁的眼睛,透视历史记录的背面,对活跃在《史记》字里行间的“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进行更直接更普遍的人性分析。它不是《史记》的演绎或概括,而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重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
  《项羽与刘邦》里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不是与日本人毫无关系的外国人,而是曾启发我们对“什么是人类社会”进行种种反思的“实例”。从古到今,汉楚人物群像,对日本民众来说都是自己世界的一部分。在作品中,作者看似无意,但一直在探求一个课题:这些典型人物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
《项羽与刘邦》 个体觉醒的时代
------------

  个体觉醒的时代
  司马辽太郎从时代背景出发来考察人物的思考和行动,非常重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澎湃的生命力。“战国这个称呼带着杀气,但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社会的成熟。”这个大趋势并非中国独有。回头来看,“日本列岛因大量人口定居较迟,比中国晚七八百年才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因此战国时代的到来也晚很多。”“尽管历史年代有差距,相似之处还是很多。”司马辽太郎的这些评论引人注意,是对形式本位的时代划分论猛烈的一击。
  司马辽太郎认为,“必须看到,战国出现的先决条件是,与古代社会相比,农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自耕农明显增多,人们从农奴的地位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立精神。由此产生了亚洲式的‘个体’,个体的形成,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发明的不断涌现。战国前的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层出不穷,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绚烂的时代,也同样产生于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作者点破:“经历了战国和秦朝灭亡的刘邦和他手下的关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个体,他们是由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像黏合剂一样黏合起来的,后来这种精神在中国消失了。”但是,尽管“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史上,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显著特色。
  故事落幕之后,司马辽太郎一边感叹一边总结道:“中国历史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后世的文化统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心却减弱了。后汉末期开始,所谓亚洲型文化开始停滞,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停滞,竟一直持续到近代”。最后我们不得不觉悟到:历史不能简单地用发展阶段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与其后的朝代相比,“先秦时代到汉代,中国社会生机勃勃,这个时期的人跟其他朝代的人简直不像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时出现的个体典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至今仍焕发着光彩。
  《史记》描写了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武田泰淳①曾在《司马迁》(讲谈社文库)中指出,《史记》“重点在于项羽和高祖这一对立要素的运动”。司马辽太郎抓住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活力的时期,最富戏剧性的对决,深入挖掘,向我们呈现了其周边千丝万缕的细节。
  众多探讨对象中,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重要探讨对象之一,是人类建构的所谓思想的功能结构。最原始的一种思想———阴阳五行说认为:“哲理不可说破”。司马辽太郎剔除了一般逻辑上的构成原理。“公理不可证明。因其不能证明,才成为绝对真理”,这才是普遍的规律。
  他还观察到,放眼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创建出许多理论体系,并信奉这些体系。其实大多数体系都是建立在谎言这样脆弱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让人相信这些谎言,在此之上建构的体系必须尽可能严密,为此人们殚精竭智。”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所谓理论的核心就是谎言”,因此,“理论只要抽去一根支柱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所以,“刘邦没有学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学识,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学问中那种虚伪的东西,他也没有沾染。”
  
项羽与刘邦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