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往往趋于极端,突破常识。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此为《叶隐闻书》之名言。
"即使头颅被砍下,也要从容做完一件事。切下俺的头颅埋葬好了,再躺在上面去死。"这样的语言,无疑给我们当胸一刺,宣泄出死的无比快意。
"死狂"之言,在《叶隐闻书》中频频出现。日本的《叶隐闻书》,是一部武士"论语",由佐贺藩武士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阵基笔录,用了七年的时间写成。
其时,山本常朝已削发为僧,隐于草庵,遁离俗尘,与田代一同住进茅屋,两人合作,完成《叶隐闻书》,时间是1716年,即清康熙五十四年。
《叶隐闻书》共十一卷。卷一、卷二论武士心性;卷三、卷四、卷五、卷六言锅岛藩家族及历史;卷七、卷八、卷九介绍锅岛藩武士的"忠勇奉公"言行;卷十涉猎他藩武士言行;卷十一补遗。
《叶隐闻书》采用语录体,成书的过程和形式与儒门《论语》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论为主,兼录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称《叶隐论语》或《叶隐论语摘抄》。
"叶隐"一词由来,缘于西行之诗,西行诗曰:"隐于叶下,花儿苟延不败,终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另一说法是,取自佐贺特产──叶隐柿。还有一个说法是,指武士作战时要将自己隐藏于茂密的树叶下。
无论"叶隐"一词起源于哪一种说法,总之"叶隐"已成为武士的代名词。
叶隐闻书导读叶隐闻书区区一叶,何足挂齿?以叶隐身,乃武士"无我"之谓也。
《叶隐闻书》当然会涉及武士的技战术问题,但主要是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从哲学上加以确认,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
叶隐之武士,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的观念而活,就像存在主义。
武士之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美;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
俗话说:"如为死狂,则事无不成。"《叶隐闻书》的"死狂"更为强烈而单纯,美而狂的行动理性贯穿了《叶隐闻书》。
狂气,作为人类之魂,其本身自有合理性。与狂气相对的是平常心,它们本为一体,处于正反两面:一体就是人性,而两面就是狂气和平常心。这两面之间,有一种差之毫厘的微妙。就人的生活和心情而言,人们所求的是安定,这就是平常心,也叫做合理性,它支配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但是,若把平常心放到"狂"的精神世界中去,它还能生存下去吗?答案是应该能够生存。有个人建议人们把平常心与"狂"融为一体──这个人,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谈的《叶隐闻书》的作者山本常朝。
2."阴干的"常朝
先来谈一下山本常朝其人吧。
他是佐贺藩武士山本神右卫门重澄之子。万治二年(1659)六月十一日生于佐贺。
说起万治二年,已是天下归一的太平之年了。常朝就出生在太平机运里。母亲是前田作右卫门的女儿,一直活到常朝五十一岁时,对常朝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也许是常朝羞于谈论女人吧。
很显然,他的文学才能,恐怕是得益于母亲的遗传。
父亲神右卫门的强烈个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是神右卫门七十岁时生的(他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在父亲的心里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时的七十岁,算是绝对高龄的,即使是今天,在七十岁时还能亲自创造出一个儿子的男人恐怕也不多吧。正是基于这样的常识,他差一点就被父亲看作是盐贩子的儿子,并把他搁在上司多久图书家里寄养了一阵子。常朝长大以后,也怀疑过自己的来历。
七十岁的人生的儿子,正如常朝自己所说的,是"水气不足",就像"阴干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