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当局能再次掌控社会表示满意。充分自由的年代根本没有给许多人带来幸福。
耍自己解决所有问题是无法承受的。以前人们知道,明天会怎样,可以预测十年后会怎样。突然要他自己去考虑明天该怎样生活,对此他还不习惯。并不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能够学会这样做。
克里姆林富的主人f1从叶利钦到普京的权力战略社会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例如,2001年初进行的全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77%的被调查者认为联邦安全局对国家来说是必需的部门。可以说,时代的精神本身也在改变。人们再也不想进行激进的变革。
他们反对革命和革命家。
“对于革命来说,”前副总理叶夫根尼·亚辛在接受《新消息报》的采访时说,“其特点是混乱、国家虚弱、由于国家内部无秩序导致的全体国民的不满。
“因此早晚都要开始革命后的稳定过程。这个过程在叶利钦时代就已经开始。不管怎样,这一进程是不可避免的。
在政治稳定的过程中一些过火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稳定进程是由拿破仑完成的,英国革命后是由克伦威尔完成的,十月革命后是由斯大林完成的。但我希望,现在的俄罗斯不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经历了一切苦难后,经历了大风大浪后,希望平静。
年12月20日,帕特鲁舍夫在接受《共青团真理报》
采访时说,有人企图把进入政权机关的前国家安全工作人员“妖魔化”。
一些曾在国家安全机关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人出现在老广场、克里姆林宫和其他许多地区,对于向俄罗斯的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尽力发挥这些负责任的、有组织性的、在任何情沉下都保持了为国家服务精神的人们的潜力。他们不是优柔寡断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强硬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知晓国际和国内政治事务的发展逻辑……与此同时,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可能回到过去,国家必须在自由的价值观和传统的价值观合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
不是很清楚,帕特鲁舍夫所说的传统价值观指的是什么呢?如果是指卢比扬卡的传统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与自由观点,与人权,甚至是与正常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
一些人说,国家经过长期的自由放任后需要严厉的措施,需要整顿秩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卢比扬卡出身的人。关键是他们不要做得太过火。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即这些卢比扬卡出身的人一定会做得过火,历史发展的指针在一定意义上要倒转,加强政权必然会导致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丧失。俄罗斯著名的历史学家瓦西里·克留切夫斯基曾经说过,当国家变强大了,人民也就变虚弱了。
普京表现出两种显著的才能:成为其他决策人的自己人以及善于与民众交谈。虽然他的讲话不是说给知识分子们听的,但他却善于向自己主要的选民发表讲话。
一位专家注意到,如果相信大众传媒,那么普京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人——就像是阿列克谢·巴塔洛夫在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所扮演的那个钳工知识分子高沙。
著名作家鲍里斯·斯特鲁加茨基在接受《新报纸》采访时说:“在大多数人眼里,普京是最后的希望:工资可以按时发放而且还会增加,退休金不会低于平均水平,窃贼会被关进监狱,晚上走在大街上不用害怕什么,俄罗斯作为一个疆国正在复兴……这是数百万人的最后希望,他们已不再相信共产党人、民主派力量,不再相信里诺夫斯基分子和久加诺夫分子们,不再相信其他所有的人。只剩最后的希望——拥有一个善良的沙皇,一个善良、有力、专制和理智的沙皇。所有的希望都集中在普京身上……“他是一个年轻、精力充沛、谦虚、可以很容易与之交谈的人,一个绝对不喝酒,有着非常健康生活方式,表面温和同时克里姆林官的主人1l从叶利钦到普京的权力战略又有着领导者的强硬风格的人。这是一个普通人心目中理想的领导人形象,特别是与叶利钦相对比。尽管,叶利钦有许多优点,但是他却无法整饬秩序,而性格与他完全相反的普京却做到了……”
“不会有任何稳定,”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在自己的圈子里非常公开地说,“除非叶利钦时代结束后才可能实现稳定。我们的民族已经被折腾够了,想稍微休息一下。”
苏尔科夫是在向“团结俄罗斯”党的积极分子作指示时讲这番话的,但是在会议大厅里的记者们却记下了他的话。
人们的确疲乏了,他们已对政治斗争的突变毫无兴趣。
他们把自己的权力转交给总统。他们从公民变成了臣民。谢天谢地,生活总算平静了。积极的中产阶级同样满意,他们可以挣钱,享受生活,这就足够了。非常有钱的人们也不认为一定要参加政治生活。只要他们还没有被触犯时,他们会保持对当局的忠诚。
现在,共产党人在游行中公开反对普京,就像以前反对叶利钦一样。尽管左派以前认为总统是自己人。他们喜欢所谓的建立垂直的权力体系和镇压寡头。《明日报》的主编、作家亚历山大·普罗汉诺夫把普京称为“又一个约瑟夫·斯大林(此前深藏不露的)”。当普京开始经济改革(事实上是继续由叶戈尔·盖达尔开启的政革进程)后,当他与美国建立伙伴关系后,左派们愤怒了。
他们越过普京的头顶直接面对俄罗斯的特工机关,试图挑唆他们去反对总统:你们跟着普京来了,你们信任他,但他却不履行自己的诺言。
特工机关的工作人员在领导机关的出现已经非常引人注目。例如,特工们占据了内务部中最重要的一些职位。许多人认为,特工们在内务部已被贿赂的机关里也相应地进行了当代馒多斯社会纪实书秩序整顿。因为很少有人记得,在安德罗波夫时代征调特工到内务部是如何收场的:这些特工们害怕民警肮脏、繁重的工作,纷纷跑掉了。
另外就是,支持普京并突然占据了高官显职的这批人过去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但这些愿望基本上甚至完全没有实现。他们大概很失望,于是向总统施压。但重要的是弄清楚,他们有什么不满的。
这是一群非常年轻的,非常现代的人。他们希望享受生活,例如出国,见多识广。他们对旧的班子不满,希望把他们赶走,四处安插上自己的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掌握资金流动和掌管可以变为私有资产的丰厚的国有资产。因此左派对现在的这些特工们的指望同样是重大的失算。
据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普京的人说,不能把他称为“深邃的大自然”。他工作勤奋并努力证明,他之所以比其他人地位高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总统,还因为他更聪明,更精明能干。
他不是改革家,不认为改革是必须的,因为那样会改变一切。普京认为,应该改变的是那些必须改变的。他非常谨慎。
他不着急,总之是不会错的,否则就可能做蠢事。
非常令人难为情的是,普京非常喜欢听下属们的赞美,喜欢出现他的肖像画、半身塑像以及印有总统形象的T恤衫。
其实,只耍他对此表示不满,这些肖像会迅速消失。可能,他认为自己无权禁止人们赞扬自己的总统。
要知道,普京还没有完全施展自己的力量。塔季扬娜·季亚琴科对记者们说过,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有“人道的义务”,“不是对某个抽象的班子的,而是对我爸爸的义务”。
顺便说一下,并非所有不好的预言都会注定实现。
年12月,亚辛教授说:“普京是一个追求功名的人,他今天要考虑,将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又是一个独裁者克里姆林言的主人ll从叶利钦到普京的权力战略吗?这不是什么荣耀。而推动市场经济改革的使命却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那么,我们总统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是不是一个果断的人,是不是有自己的坚定的立场或者他不很自信,是不是很容易受人影响呢?
就此没有统一的观点。一方面,在一些议题上他相应地表现出明显的不可让步;另一方面,例如在死刑的问题上他显然是听取了忠告并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普京正在改变。一方面他更加自信了,另一方面,他对我们走的道路是否正确有了更多的怀疑。普京是一个固执的人,但他也善于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有的思想是他本人坚信的,是从自己的经验中汲取的,有的思想是别人让他相信的。
因此能够影响他的身边的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显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克里姆林官里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呢?
目前在强力部长和自由派的经济专家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力量的平衡。强力部门的领导向普京许诺整顿国内的秩序,而自由派则许诺实现经济增长。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呢?
现在还无法说清楚。如果库德林、格列弗和伊拉利奥诺夫一伙人有机会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那么强力部长们会退居次要地位。如果改革者们的手脚被束缚并且一事无成,那么某些穿着制服的和穿着便装的人就会走到前台说:喂,现在该我们~试身手了。完全有可能,在这场新游戏中,其名字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会让他们觉得是个多余的人。不过普京本人对事态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也心知肚明。
译者的话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翻译,一本原文700页的书终于译完了。正如俄文版简介所言,该书的确是“从转轨至今俄罗斯政治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以俄罗斯两位总统的主要活动为主线,全面刻画了叶利钦和普京的政治形象,真实再现了十几年来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不同于以往介绍或评论俄罗斯政治的一般书籍,材料翔实、叙事生动是本书独具特色之处。作者列昂尼德·姆列钦是俄罗斯颇有名气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他的职业使他得以接触到俄罗斯政坛诸多的著名人物,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和秘闻。正是在这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作者精心撰写了本书,让我们细致、形象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统选举、八月叛乱、盖达尔改革、十月事件、车臣战争、“家族”干政、“库尔斯克”沉没、寡头活动……所有这些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当然,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力求把这些不同之处客观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有一个全面、整体的印象。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是一个叙事者,作为新闻工作者姆列钦有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书中不乏精辟的论断和独到的见解。如第六章未诙到叶利钦宣布普京为自己的继承人时,作者说俄罗斯虽然不再是帝制国家,“但是对王朝潜在的热爱之情保留了下来”,“渴望让沙皇之子登上皇帝宝座,不过是人们希望有一个强大领袖的这种古老愿望的体现而已”。这就把俄罗斯民克里姆林官的主人II从叶利钦到普京的权力战略族传统中人们对强力领导人的崇拜之情暴露无遗。相信细心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会有不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