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周海婴先生专访
《两地书原信》校订本首次公开
——专访鲁迅、许广平之子周海婴先生
记者问:周先生,这次您授权中国青年出版社隆重推出您父母的《两地书原信》,是基于何种考虑?
周先生:我父母的《两地书》,最早的版本是《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1933年由上海青光书局印行,这个版本收纳父母两人相互通信的信札135封(还有29封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入)。
请大家注意;这本书的作者具名是《景宋:两地书:鲁迅》。父亲生前相当尊重我母亲,这本书是两人爱的见证。是两人共同创作的作品。
它于1938年首次收入《鲁迅全集》。后来1995年又出版过《两地书》的原稿、原信影印合本,但从来没有出版过一种从原信经过校正的版本,即《两地书原信》。今天我把《两地书原信》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缘于我家与该社交往的渊源已久;中国青年出版社是在上海开明书店合股改制的基础上成立的,他们的老编辑有许多位是我家的朋友,比如顾均正老先生,在上海抗战时期我们就是一墙之隔的邻居,相当熟。这个出版社的编辑力量是很强的。
《两地书原信》编校后,我发现,果真校正出不少几十年来没校正的文字。《两地书原信》由于年代久远,钢笔字迹已经模糊,再经过复印,字迹不清的地方已经很难辨认。
例如,这第123封信第二段:
“觉得(《莽原》《琐记》及《父亲的病》未看)105期闲语集成中心。署名那段《生财有大道》,说起你和梁任公,相形之下,甚为有趣。”
刚才我引用的是其他出版社的某一个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两地书原信》在出版过程中,经过专家们的探讨,纠正了这个版本。他们发现在“集成中心”的“心”下面,还有极小的两个小点,按当时的书信写作习惯,这是一个省略号,是又一个“心”字。那么,这句话应该成为:
“闲语集成中,心心署名”。
后来我听说,中青社的编辑和校对的同志们,为这一句,推敲了好几天。
又再如第59封信,倒数第3段:
“现在正应磨练多些,把我锋芒销尽,那时是变纯钢还是变杯棬,请你监视我好了。”
诸版本皆为“纯钢”,中青社的版本则校正为“钝钢”。一字之差,看出了水平。磨练为了销尽锋芒,锋芒销尽之后呢,应该成为“钝钢”,成为慢刀子了嘛!接看下文,“变成杯棬”,杯棬是曲里拐弯的树枝做的杯子,在此象征性格的极度扭曲。这处经过校正,使得上下文连贯起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列举了。
有心人可以把《两地书原信》与影印版对照地阅读,可以看到中国青年出版社这个版本所下的功夫。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再强调图书的质量,我看,这本《两地书原信》质量就相当高。
记者问:完全以您父母相识、结婚又到您来到世间这样特定的时间内的书信原本推出,您有什么深层次的考虑吗?
周先生:首先,父亲曾对母亲说过:“我们之相处,实有深因”。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引用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先生的评论,他说:这个版本重要的是它的“私密性”,按现在的青年语言来说,也就是“隐私”——完全公开他们的“隐私”。这些信,当初只是俩人之间的私事,没必要向第三者公开。因为完全是“私密”“隐私”,信的内容也就原汁原味,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现在由我授权完全以原信内容一字不差地出版这部《两地书原信》,公开了父母当年“谈情说爱”的过程,也是为了圆父母将《两地书原信》留给我的愿望:就是“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真实大致是如此的。”
出版此书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有些不明真相者或别有用心者的无谓猜测!广大读者看到原信的内容,鲁迅和许广平互叫一声“嫩弟弟”“小白象”,可以体会到我父母他们之间至深的情感。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时代的考验,不但是情投意合,而且是以对彼此的高度负责任为基础的。
由于旧社会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父亲在日本求学时期,我的祖母为他找了朱安女士,诱迫他返乡结婚,可父亲一生中从来也没承认过这桩婚事。当父亲和母亲结合后,他们按月给朱安寄生活费。父亲去世后,母亲许广平仍旧按月给朱安寄生活费,直到朱安去世为止。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了建立在深厚基础上的爱情,才能享受到人间的真正幸福。
记者问:有青年读者购买了此书,在阅读后发表读后感说:“尽管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两地书原信》仍是青年恋爱通信的经典教材。”您对此有何看法?
周先生:对于青年读者的阅读定位,我不持疑义。《两地书原信》本来就是我父母恋爱的通信集嘛。如果今天的青年读者在看了此书后有所收获,我想我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
记者问:有读者说,《两地书原信》其实就是一本书信体的长篇小说。您有何看法?
周先生:这种说法其实早就有的。
我父亲鲁迅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家,他的文笔有目共睹,即使是和母亲通信,也是妙笔生花。我母亲许广平也是“才华横溢”,她信中的内容也“充满了文学气息”。这不是我的话,这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高级编辑和教授级的高级校对在反复阅读之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说“小说讲究的是描写性格和感情的演变历程,164封《两地书原信》,完整地刻画出鲁迅和许广平的性格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地书原信》就是书信体的长篇小说,篇幅超过了《阿Q正传》,是他一生写的最长的小说。”
网上又有读者如是说:“现在,中国也兴过情人节了,情人节讲究互相赠送礼物,买一本《两地书原信》其实可以得到很好的精神升华”。
很抱歉,我收不住话头,就此打住吧,谢谢!
第一章青年恋爱通信的经典教材
青年都要谈恋爱,恋爱期间都会情不自禁的通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最终还是要靠语言增进了解,建立感情,确立关系直至组成家庭。历代杰出人物留下这方面的书信极少。只有鲁迅先生保留并公布了自己和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并亲自挥笔,把这些通信重新抄录,作为礼物,留给儿子周海婴,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日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享有版本权的《两地书原信》面世。值得一提的是,《两地书原信》,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原汁原味,并且经过专家权威重新校订、更正了以往版本的错误。《两地书原信》的出版,既是鲁迅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青年恋爱通信的福音——因为此书已是公认的青年恋爱通信经典教材。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鲁迅许广平著《两地书原信》,是自鲁迅先生去世近70年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完全以原信为蓝本,由于时间久远,另两个版本删节的一些内容可以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保存在博物馆的原信,有许多字句已极难辨认。经过鲁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婴先生和夫人的复印,就更加大了辨认难度。庆幸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前身是开明书店,鲁迅叶圣陶茅盾巴金等文学家同开明书店有着很深厚的友谊,历史上,开明书店就推出过《鲁迅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7个字也是集自鲁迅先生的手书。现在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依然有一批开明书店的老同志健在,这些同志对鲁迅先生的笔迹很熟悉。他们同时培养了相当多的新人,这些新人对老作家的笔迹辨认能力也非常出众,有的同志还担任了中央一级重要文集的点校工作。《两地书原信》的编辑和点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经过几乎一字一句的考证讨论,光是校对就进行了四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新排版印刷。这个版本,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任何《两地书》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版本。他的出版,不仅对于广大读者,而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世界范围的鲁迅研究也是一个贡献。
《两地书原信》真实的记录了自许广平先生首次致信鲁迅先生,直到他们婚后有了可爱的小海婴这么大时间跨度的生活历程。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人都是社会的人,《两地书原信》的内容大部分也描绘讲当时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状况。今天的读者,透过这些细节可以了解到鲁迅许广平相识以后,真挚的爱情给他们带来的欢乐,相互之间郑重的责任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由于鲁迅先生是大文豪,所以,《两地书原信》可以当成长篇小说来读,里面有着格外清晰的感情发展脉络,生活气息特别浓,文笔非常的漂亮,字里行间经常带出鲁迅特有的幽默,使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面对人生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的态度,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都值得当今的青年们借鉴。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两地书原信》不但是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合著的通信式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青年修养读物,用现在通行的青年语言,叫做“青春读物”。读完〈〈两地书原信〉〉,青年读者可以发现,爱情内在的力量其实来自相互之间的责任感。要想终身幸福,必须对另一方负责任。鲁迅先生同许广平先生相识、结婚后,一直按月给鲁迅先生的名义妻子朱安女士生活费。鲁迅先生去世后,许广平先生还是按月给朱安女士生活费,直至朱安女士去世。这才是真正爱情。青年朋友想在恋爱生活中创造好心境必须不断地补充这种精神食粮,它会使你的内心摆脱阴暗,充满阳光,活得自信。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一本能给你带来真正幸福的书,你能不珍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