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序言
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在美国,有位犹太女性杰丝卡,她是以色列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杰丝卡自己则带着儿子阿莱克斯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阿莱克斯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人聊天的杰丝卡马上迎了上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杰丝卡问阿莱克斯:“今天你提问了吗?”阿莱克斯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杰丝卡继续问他。阿莱克斯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一天竟然问了三十七个问题!杰丝卡满意地点了点头。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杰丝卡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吃饭,而饭都跑到哪里去了呢?最初,她对此是一无所知,常常是红着脸或者咬着嘴唇不说话。但是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杰丝卡觉得日子的确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新鲜的……
相比于犹太人,中国的传统观念却认为,缠着父母问这问那的孩子是惹人讨厌的。父母可能会对跟在父母后喋喋不休的孩子大加训斥,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然而这是错误的。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刚刚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时,常常会问一些大人看似很“傻”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对此,你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会说,这些问题孩子理解起来太难了,因而不屑于回答;而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呢!”更多的父母常常会敷衍了事,随随便便给个答案。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当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总得不到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时,他就会慢慢丧失提问的欲望——因而也丧失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时机。
因此,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及时、简明、准确、浅显易懂。一般的孩子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提问的出发点考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情景)而异。
一个6岁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面对盛开的鲜花,她忽然问妈妈:“人为什么不开花结果呀?”“你就是爸爸、妈妈结的果呀。”妈妈机智地回答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一切动物、生物的共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孩子的问题可能很多、很杂,年轻的父母常常会觉得防不胜防,所以,我们准备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书中辑纳的101个问题和答案以及生发开来的300余个问题和答案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愿每个孩子的疑问都能得到父母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相信做到了这一点,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这一成长的好时机,而我们同样相信,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能在这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很好地发展。
愿每位父母都能笑着面对自己的孩子。
吕进
200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