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节:序言(1)
序言
鄢烈山
杨恒均来了。这个在文友和作家聚会场合自我介绍身份是“写博客的”人,来到了纸质出版媒体。2008年12月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他说:“有名的报纸没有不约过我的,有的约了七八次。我的博客虽然上不了报纸,但是改一改,还是可以的。可我就是不想改,作者的观点是不能修改的。”不想改,节选可以吗?在中国,你万事不能太较真,人家欣赏你,你还跟人家去上版权课?于是,有的报刊打声招呼从他的博客上转载文章,有篇“皇军要当你的家”就直接从网上专栏里扒了。《杂文选刊》算是很规矩的,选载他的博文一篇又一篇,都寄了样刊和稿费(这我最清楚,因为他行踪不定,委托我代收),不久前还给他搞了一个专题配写作谈。报刊不说,其实,他也不是没有印过纸质的书,而且印过不少大部头,比如“致命”三部曲(《致命弱点》、《致命武器》和《致命追杀》),但那多是些间谍题材的虚构故事,影响的是那些有此偏嗜的“小众”。他这回出版的书,是面向大众的时政和社会评论文选,即便是谈父忆母述往事记见闻的散文随笔,也与当下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心心相印;换言之,他的这本博客文选,除了题材侧重公共的社会生活,目标读者也主要是关心时事而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群体。
杨恒均无疑是很“自我”的人,因而大言不惭“你约稿我不写,给钱我不要,我就写博客”。只为表达,这是纯粹的写作,正是孔夫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夸饰于)人”,林妹妹所谓“我就为了我这颗心”。在2008年冬天的一个网志年会上,他谈起自己的博客写作缘起,“就在我母亲病危和我最六神无主的时候,我于2007年4月,在互联网上开了我的第一个博客。从此我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博客写作”。原来,他的博客写作触发于自我解脱。但是火花不能点燃水,博客之于他有很多意义,他强调的是“博客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连接母亲、我和子孙后代的桥梁,博客是我的精神家园”。
其实,博客于他还有宗教意味上的“为己”功能,即对“人寿几何”的超越。他在为荣获“2010腾讯博客十大致敬人物”而写的博文中说:“对于我来说,这一辈子迄今为止最宝贵的不是房子、车子和票子,最值得珍惜的是一种叫‘思想’的东西。那是我唯一‘生不带来,死却能带走’的东西,而我,并不想把它们带走……”
同时,杨恒均“为己”又是与“为人”统一的,这里的“为人”,就是颜之推所解的“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他不愿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带走”,他要“让思想插上翅膀”传播,证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总算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尽到了些微之力”。事实上,他出版这本书,也是他与网友、与社会互动的产物。他不仅在社交礼仪上有绅士风度,在博客写作上也尊重读友和“粉丝”的意愿,比如,有家长让他少用涉性比喻,以便推荐给孩子读,他就尽量采纳了。这回出书,一方面是出于网上“杨粉”的怂恿,他们说,周围还有很多人不上网,或者不习惯在网络上阅读,而他们希望这些朋友能分享杨恒均的博文,他们要杨恒均出版博文,以便他们买了选集送身边的亲友,增多共同的话题和语言。另一方面,是出版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鼓动,以致有四五家出版社的编辑说服他出书并报了选题,终于世界知识出版社签了PASS。
杨恒均的博文有多火?他写博客时间并不长,三年多一点。其博客/微博点击量,固然没法跟女明星徐静蕾、姚晨们比,与兼有青春偶像特点的韩寒也同中相异,就严肃题材、话题而言,他的影响力是罕见的。我在凤凰网贴博客,看他的“凤凰博报”专栏是2008-07-09开张的,到今天2010年11月4日上午点击量达1912万,评论2957条,而且跟帖讨论的居多。于建嵘是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硬汉学者,又是一个雅兴不浅的“文艺青年”,写论文之余写小说画画,近日在微博上作世说新语式的“画家村记事”记杨恒均云:“恒均兄,小说家,名人,常有路人相识,献花签名,乐也。某会上,就有一小男生用生活费买花示爱,众似喝了陈醋。某日,邀三朋四友游小堡,见一美女捧花,急迎,接花称谢。女子伸出手来,他拿笔就在女子玉手上签上大名。女子言:您这位先生,买了花不给钱,打白条也不能写在手上啊。”这是文学创作或叫编派,故事虚实不可考但颇传神,一是表现了杨恒均粉丝众多,签名成了条件反射似的动作;二是说明其为人态度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