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小说 >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TXT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

作者:郭绍虞(现代)
栏目:文学.小说
类别:现代
大小:153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一章 孔子及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生平略。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讲内心修养而成的有差别的泛爱之心,礼是讲从外部对人行为规范的约束。由于周代的礼法大备,超越夏商两代,故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思想可约列为下列形式:仁内而礼外 ── 质内而文外 ── 善内而美外。但核心是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有仁,如乐何?”(《八佾》)
仁者爱人,它由家庭血缘关系为系,推及于社会。
二、孔子的诗论
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基本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
⒈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
另外《述而》篇有:“子行四教,文行忠信。”《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
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a,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
b,文学可以修身。
c,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
d,文学可以兴观群怨。
e,文学有善有恶。
⒉文质合一的文学形式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
由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这在孔子弟子子贡的话中也可看出,《颜渊》篇说:
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主张文质合一。引文中的棘成子是主张以质为重,文则可有可无。子贡反对他的主张,所以用“驷不及舌”四字说他的话失言得很,接着说虎豹如无文,则皮就同犬羊没有什么分别,强调“文”的重要性。
这一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⒊关于文学与道德,美与善的关系在这个方面,孔子主张a文德并重,文为先,但德为重;b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以上是说诗与礼乃通向道德的路径,先学文,学礼,而后进入道德境界。所以“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进》篇也说孔门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章。”韩愈、李翱《论语笔记》:“凡学圣人之道始于文,文通而后正人事,人事明而后自得于言,言忘矣而后默识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圣人之奥也。四科有序。”
孔子上面之所以强调学诗、学文,目的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是为了仁。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以上很鲜明地表现出孔子是把仁等道德因素放在首位,而文却是登岸之筏,是行有余力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说孔子就完全否定诗文,相反他还是很看重诗文,只是他是把道当成第一位的,而把诗文当成第二位的。文德虽并重,但还是以德为先。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与文德相类,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上的美,只有美而没有善为孔子所否定,只有善而没有美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在善的基础上的美才是孔子所追求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前者肯定《韶》,因其既美又善;而《武》虽美未善,则受到孔子批评。
四、重视中和的审美观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云:“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朱熹《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