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凤凰落架:人为或宿命
⊙海默
从花朵到果实的距离
远不可及
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
却一步之遥
——海默《从花朵到果实》
曾经的人中之凤,后沉沦市井为妾!
曾经的天下母则,后堕于青楼为妓!
曾经的金枝玉叶,后流落民间为奴!
曾经的天潢贵胄,后亡命天涯为囚!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200多个皇帝,也因此产生了至少几十万名皇后、皇妃和公主。本书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中国历代22位流落民间的皇后、皇妃和公主们跌宕悲惨的人生遭遇。这些流落民间的皇后、皇妃和公主们,人生经历虽各不相同,但却拥有着共同的悲剧宿命。她们个个天姿国色,貌美似花,身世传奇,然而,她们又个个遭遇哀婉,经历坎坷,命运凄楚。
人生本无常,福贵无常态。在君权与夫权并重的特殊的时代,她们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她们无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们只有听凭变幻莫测的命运之手,把她们抛上云端或摔落在地。这些流落民间的皇后、皇妃和公主们的人生变故,都无可选择地蒙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无一不是封建王朝兴衰废替的历史必然。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嫔妃们,除极少数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从而改变命运外,大多数的人生结局十分悲惨。悲剧命运似乎是注定的,在劫难逃。是人为,似乎更是宿命。
红颜祸水虽非千古铁律,但祸起红颜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却一直没有停止上演。自三代而下,女祸泛滥,误国殃人。一部钦定《二十四史》,淫妇娇娃自始至终充斥其间。王公贵族中乱七八糟的性事在《左传》中更是随处可见的。
比如,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小怜,坐则同席,出则并马,常祈生死一处。北齐与北周交战,高纬亲征,齐军振奋,无不以一当百,周城墙已破,胜利在即,为了显示自己的男儿胆色,后主急传旨暂停进攻。让冯小怜盛装出观齐军破城的壮观景象。于是,成千上万热血将士只好耐心等着她涂脂抹粉梳妆打扮,等冯小怜精心梳洗打扮完毕,周人已修好城墙。冯小怜只熟悉胭脂,并未见过鲜血飞溅场面,于是大呼小叫:“军队败了!”催促高纬驾车逃跑。齐军遂溃不成军,亡国成为必然结局。
乱世中的女性承受着比男人更多一层的苦痛,以皇后皇妃尤甚。让人不能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比如,惠帝皇后贾南风利用惠帝是个白痴的“优势”,操纵朝政,经常矫诏,枉杀大臣。正是贾南风的专权误国,奸妇乱政,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便由此拉开了序幕。宫阙几次化为泥土,司马皇族几乎被屠戮净尽,无辜的宫女被乱兵掳走充作军粮,惨痛骇人听闻。就连晋惠帝的继任皇后羊献容也五次废立,差点丧命。在社会大动荡中,贵为皇后之躯的羊献容也逃不出被人强奸的命运,而她的女儿临海公主的命运却比她的命运更为悲惨,多次被转卖为奴,受尽屈辱。再如,叱咤风云、智勇兼备的乱世英雄李存勖在攻灭后梁后不过三年时间,转眼就成为众叛亲离、置身无所的独夫民贼,身死族灭贻笑天下,何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恶妇乱国。刘玉娘出身寒微,无道德气象,五六岁时,即被掠至宫廷为奴,然世事无常,刘氏因祸得福,反嫁给李存勖并做了皇后,一时暴得大富,华贵无比。巨大的命运反差使得刘玉娘极大地膨胀出人性中贪婪与吝啬的本性,不仅泯灭了原有的来自民间的一丝善良,最终在欲壑里结出了恶之花,不仅失去了富贵荣华,流落民间,受尽屈辱,最后连苟全性命的可怜要求也不可能了。
那么,作为帝王血脉的天之骄子公主们的遭遇又如何呢?这些金枝玉叶,尊贵无比,富贵无忧。自古就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之说,可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的历史细节证明,绝大多数公主们的生活,特别是感情生活甚为悲苦,人生经历和结局也大都不好,如果再赶上国亡家破,那命运就更为凄惨了。
虽然她们一生下来就是天潢贵胄,享有至高无上的皇家地位,在拥有为所欲为、生杀予夺的特权的同时,也滋养了她们骄横放纵的个性。她们出生的唯一使命,似乎就是与政治联姻。人格的膨胀与人性的压抑,自然产生不出和谐的音符。历史上确有很多公主不顾丈夫的尊严滥情纵欲,也确有很多驸马是在灵魂扭曲的重压之下,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疯狂报复,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诞生了。
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能够活下来的公主,她们的不幸遭遇各异,但都充满着辛酸与屈辱,像临海公主这样的金枝玉叶委顿尘土,被迫为奴为婢,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崇祯皇帝与周氏皇后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随着大明王朝的土崩瓦解,父母双双自尽,兄弟姐妹死的死,逃的逃,下落不明。明亡清立之后,长平公主被接入宫中,曾请求削发为尼未果,每当想起国破家亡,整日以泪洗面,终于郁闷成疾,死时尚不足20岁。临终前不得不哀叹“奈何生在帝王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人生如戏,悲喜无常,是人为还是宿命?正史稗史,奇文奇书,充满了警世的忧伤与唏嘘!
苦难的深浅只是以人生大起大落为刻度而已,从辉煌的峰巅一下子跌入黑暗的深谷,人生的幻灭感随时随地都在世人的心头蔓延、燃烧、升腾……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虽然反映皇后、皇妃和公主们的图书很多,但还没有一部专门反映国破家亡之后“流落民间”的皇后、皇妃和公主们悲惨命运的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历代流落民间的皇后、皇妃和公主们这一个特殊的女性阶层,以历朝实录、档案、笔记和传说等史料为依据,以正史为骨,以稗史为肉。取其主蔓,演绎成文;旁征博引,铺张成篇,极具学术研究意义和生命启示意义。
本书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国内宫廷女性悲剧命运写作的一项空白,并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和文本,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在作者的倾情叙述与诉说中,或惋惜、或伤悲、或愤慨,融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极具快感的阅读之后,令人扼腕喟叹、掩卷深思。
是为序。
2007年5月于北京
引 言
在我国的上古文献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距今约5000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华夏大地,鸿蒙初开。黄河泛滥,洪水滔天。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史前民族的共同记录。大地苍茫一片,肆虐的洪水就像荒原的野马一样毫无拘束地奔腾咆哮,急剧地缩小了原始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毒蛇猛兽常常出没其间,伤害人民和牲口,百姓苦不堪言。治理洪水便成了当时的最大政治。
鲧治水失败之后,尧帝又选派了鲧的儿子夏禹继续治水。《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接受和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深入民间,充分发动民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改用堵截、疏导并举的办法,一举治理了洪水。从此,山川湖泽各就其位,人兽各得其所,四方之地旅途无碍,百姓得以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居住耕种,草木蓬茂,物阜粮丰,到处呈现莺歌燕舞的局面,形势一派大好。
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个花骨朵样儿的美丽的妻子留在民间,与普通的村妇一起,采桑南陌,烧火做饭。妻子生子启,禹也舍下爱子之心,一心一意去治水,也不请假去陪护。路过家门也不进去问候一下,女娇虽然理解,但也心生怨恨,骂他狠心。禹不屑与她争辩,让人带话说:真是妇人见识。禹终因治水有功,威望大增,降服诸部,舜最后禅位于他。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即帝位于阳城(河南登封),成为夏朝的开基君主。禹即帝位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女娇为妃。女娇因此成了有正史记载以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王妃。而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广泛流传于后世。
大禹治水
英雄的故事总是与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在的英雄传奇中,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与妻子女娇的爱情故事了,它闪烁着人类灵性的火花。
在叙说女娇与大禹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叙述一下大禹治水的英雄传奇。大禹与女娇的爱情,有源于水,也有缘于水。皆因大禹是开山裂石的治水英雄,两人才得以相识相知相爱。最使人感动的,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与大禹治水的伟大功勋相伴始终。
在先秦典籍《诗经》、《尚书》、《国语》、《左传》、《孟子》、《墨子》、《荀子》、《管子》、《楚辞》等书里,大禹治水的故事,均有详细的记载。从目前存留下来的文献来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是《尚书?洪范》篇:“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由此可见,古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相信在远古时代,中国确曾发生过洪水滔天、民不堪命的灾难。并且深信大禹治理洪水之事,一定不谬,必有事实所据。
那么,就让我们尽可能的来还原历史的事实吧!
上古时代,洪水肆虐,原始居民的哭声惊扰着尧帝那颗仁慈的心,尧帝日夜忧惧。四方的部落首领们,一致向尧推荐鲧去治水。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北水治了南堤垮,南水治了北堤垮,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无果而终。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成熟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赍天命而生的,一出生就不同于凡人,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以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帝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尧便决定由禹继承父业,继续担当治水重任。禹虽然悲伤,但为了救民于水火,不辜负领导寄予的厚望,就勇敢地答应了下来,并发誓要完成治理洪水大业。
大禹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和部落的人们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有人还坚持老调,认为挡水就是治水,否则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建坝挡水,收效甚微。父亲用这个办法干了九年,最终是出力不讨好,洪水照样四处泛滥,给民众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既然
“堵”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疏”也许是个值得一试的办法了。但要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便带领夏部落的人沿河勘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之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水流入大海,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经寒历暑,跋山涉水,九州大地几乎布满了他跋涉的足迹。
河伯献书
禹时代属半人半兽、半人半神阶段。禹治水,尧帝派益做他的助手,叫朱虎、熊罴同行。禹又调方道彰、宋无忌为风火二将,冯迟、冯修、江悱、江妃为水将,禺强、唐辰为左右将,大章、竖亥为步将,诸将各有所长,功力非凡。因有众将相助,禹就毫无畏惧,敢探深渊,敢钻幽洞,即使鬼怪也能让它显形,足迹踏遍了奥渺山川。这点有些类似于希腊神话,虽是传说,但也是信史。
有一天,禹到洛水边勘察,一只巨大的乌龟背负着一块非常精致的圆形青石,游到他面前说:“我是河伯,先生远道而来,无以相助,请收下这块石头,对你或许有用。”禹接过一看,光滑的石头上面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弯弯曲曲,颇似美丽的图案。月下仔细研摩,原来是一幅治水的地图,因其出自洛水,故称之为“洛书”。在后来的治水中,这张图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洛书”与伏羲时代出现的“河图”成为中国文化最神秘的现象,有“洛书出,天下治”之说。
禹在治水过程中,每行一地,首先登高远眺,仔细观察地形特点。遇到山林茂密,云雾迷茫,山势走向难以辨清的地方,必亲身亲为,确定坐标,测绘地图。依据山形,“疏导”为主,兼用“湮、障、厥”等法治理洪水。他长期在外奔波,几乎寝食俱废,忙得有时连头上的帽子被风刮跑了,也顾不上回头;脚下的鞋掉了,也顾不上去捡。今浙江省有座“夏履桥”,相传就是大禹掉鞋的地方之一。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饮食。跋山涉水,不避酷暑,不惧严寒,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后来,大禹为治理淮河,又来到了东夷涂山。这里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母系部落,他们指地为氏,便是涂山氏。禹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真爱,这就是妻子女娇。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