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末,《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刊载了一则新闻:“他的派对比他的生意更吸引眼球。”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划时代事件发生前的序曲而已。此后,关于这次派对的议论又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夫. 施瓦茨曼正在精心筹备他的60 大寿庆祝派对。施瓦茨曼奢华的生日派对在曼哈顿金融圈享有盛名。有一年,施瓦茨曼夫妇把位于公园大道最豪华公寓里的整整两层共24 个房间装扮成圣特罗佩兹景点,这个景点实际上位于他们在法国西南部里维埃拉的度假别墅附近,那是施瓦茨曼最爱之处。而他的60 大寿派对,施瓦茨曼想办得更加隆重,举办地选在了公园大道军械库,这座经过加固的砖石大厦位于纽约最昂贵的地段,并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2007 年2 月13 日晚,众多各界名流人士西装革履,坐着豪华轿车陆续来到。电视界常青树芭芭拉. 沃尔特斯(Barbara Walters)、唐纳德. 特朗普(Donald Trump )和梅拉尼亚. 特朗普(Melania Trump)、媒体巨星蒂娜. 布朗(Tina Brown)、纽约大主教管区红衣主教卡迪纳尔. 伊根(Cardinal Egan)、索尼老总霍华德. 斯金格(Howard Stringer )都来了,另外还有几百号名人悉数到场,包括美国最大的几个银行的总裁:摩根大通的杰米. 戴蒙(Jamie Dimon)、美林证券公司的斯坦利. 奥尼尔(Stanley O’Neal)、高盛集团的劳尔德. 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贝尔斯登公司的吉米. 凯恩(Jimmy Cayne)。第二天,《纽约邮报》如此描述:生日派对举办地仿佛“一个巨型的室内棚帐……灯光如星辰般在高高地穹顶上闪耀”,这个创意其实是仿照施瓦茨曼的公寓客厅顶棚设计的,这座豪华公寓价值3 000 万美元,公寓里其他的珍贵装饰品也都悉数仿制摆放在派对现场,包括一座老爷钟和墙上的古典油画。说唱明星帕蒂. 拉贝尔(Patti LaBelle )唱起《生日快乐歌》。记者兼歌手罗德. 斯图尔特(Rod Stewart )正站在施瓦茨曼的巨幅画像下,喜剧演员马丁. 肖特(Martin short )摇摆着向他走来,打趣说,施瓦茨曼把派对选在这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比他的公寓要低调一点。据报道,斯图尔特出席类似场合需要100 万美元的出场费。这个耗资300 万美元的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镀金年代”新国王的诞生。这是一个热得发烫的年代,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施瓦茨曼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头军——黑石集团的CEO 。这场奢华的生日派对正是一个惊天计划的序曲,很快,黑石集团就要首次公开募股(IPO)。或是故意为之,或是无心插柳,施瓦茨曼的生日聚会淡化了人们对黑石集团在5 周后,也就3 月22 号上市的恐惧,也消弥了阴谋论的影子。其他与黑石集团规模和级别相当的私募股权公司没一个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决定,黑石集团此举把金融界习以为常的行为公开化了:私募股权,不过是一桩先收购公司,然后若干年后再把收购的公司出售以获取利润的生意,现在,这种生意正式从经济的边缘地带移到了经济最核心的位置。黑石集团的前景非常诱人,远在东方的中国很快就找上门来,要求购买公司10% 的股份。6 月22 日,黑石集团股票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很快从31 美元飙升至38 美元,成批的投资者都声称想要分得一杯羹。按这个收盘价,公司价值达380 亿美元,相当于华尔街投行界的老大——高盛集团价值的1/3 。公司上市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使施瓦茨曼不得不将公司巨额利润公之于众。这个数目如此巨大,以至于黑石集团连对他们自己的银行家都不愿透露,直至几周后,黑石把股票提供给投资者时,才把其利润数额公开。2006 年,黑石集团为60 个合伙人创造了23 亿美元的利润,平均每人3 800 万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得到了3.98 亿美元,这还仅仅是工资。IPO 给施瓦茨曼和他的同伴带来了第二笔横财。23.6% 的公司股权出售给普通投资者和中国所获得的76 亿美元中,黑石集团及其合伙人拿到了46亿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拿到6.84 亿美元。施瓦茨曼所持有的剩余股票价值94 亿美元,确保了他依旧是富人中的富人。80 岁的彼得. 彼得森(PeterPeterson )是黑石集团的共同创始人,当时处于半退休状态,在这次IPO 中拿到了19 亿美元。黑石集团的IPO正值金融界变革之际,黑石集团和其对手们在全球范围内竞购公司。这个私募股权公司或杠杆收购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难得一见地卷起袖子,大干特干。黑石集团、KKR集团(KohlbergKravisRobertsandCompany)、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 )等私募股权公司,获得了对冲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和其他一些投资者提供的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他们先是接管了价值100 亿美元的公司,然后是200 亿、300 亿、400 亿。2007 年以前,每5 桩跨国公司并购中就有1 桩是私募股权做的,而且他们的雄心远未停止。当时一度传言,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准备以1 000 亿美元收购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私募股权已经渗透到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黑石集团,你不可能喝上一杯法奇那(Drangina )或在Orbitz.com 网上订票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其实,当你在邓肯甜圈店(Dunkin’Donuts )喝上一杯咖啡,在玩具反斗城买一个泰迪熊,在席梦思床垫上睡觉,在喜度摩托艇上冲浪,打开一个高仪公司(Grohe )的水龙头,在伦敦联合博姿公司购买剃须刀片,都会有一些私募股权公司因此获益。黑石集团全部或部分拥有51 家公司的股权,雇员达50 万人,每年销售额1 710 亿美元,这些让黑石可以与全球第10 大公司相匹敌。私募股权的妙处在于公司人很少,多数时候在暗处操作,他们很少在媒体露脸,更不会向媒体透露投资计划的细节。高盛有30 500 名员工,其赢利情况每季度都对外披露。黑石集团尽管拥有众多工业和房地产业的控股权,但仅有1 000 名员工,它的账目没到披露时间是绝对保密的。那些掌控几十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公司的网页通常非常简单,你很难在上面找到所需信息。不过,黑石集团、KKR 集团、凯雷集团、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私募股权公司的控制权,仍由各自的创始人牢牢控握。自从19 世纪的“强盗贵族”时代以来,还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会有这么多的巨额利润流入到如此少数人的手中?私募股权的力量在华尔街空前强大。以前,资产收购公司仅仅是一个依靠银行给予施舍来维持交易的乞求者。现在却反过来,银行向黑石集团等私募股权公司摇尾乞怜。2004 年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大通的投资精英们在竞标中犯了错,以比黑石集团、KKR 集团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高很多的报价竞标一家爱尔兰医药公司华纳-奇考特(Warner Chilcott)。KKR 联合创办人亨利. 克拉维斯(Henry kravis )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的吉米. 库尔特(Jim Coulter )怒斥这些银行的冒失行为,给那些银行好好上了一课。摩根大通立即就解散了参与那次竞标的私募股权子公司,瑞士信贷则下令禁止其私募股权团队竞拍黑石集团、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K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