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故乡安庆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它南临滚滚长江,奔流不息;北靠大龙山,峰峦迭起,郁郁葱葱。城郊多丘陵,地势起伏不平,西北隆起, 东南低洼,河流与湖泊相交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面 广阔,人民勤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安庆城里迎江寺内有一座古塔,名叫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屹立在长 江岸边。振风塔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外有白石栏杆环绕,每角悬有铜铃一只,迎风摇荡,发出清脆悠扬的响声。振风塔从它的结构、外形、高度 或经历风雨年代的久远,如与驰名中外的西安大雁塔,苏州的虎丘塔相比,虽稍有逊色,但它得天独厚,是万里长江岸边的唯一的一座古塔。登塔眺望,“不尽长江滚滚来”,只见它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浪头到处,又掀起 新的浪花,越过前浪,夹杂着泥沙,呼啸着向东奔腾而去。这川流不息的大江犹如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那浪花就像一代代的风流人物。振风塔自 建成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和寻常百姓登临它的顶层,作歌赋诗,饱览大江两岸的风光。大好河山,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他们在这里生殖 繁衍,耕作战斗,把山河妆扮得更加娇艳多姿。
站在宝塔的顶层,俯瞰脚下的安庆城,城里有座盛唐山(今市内登云坡), 据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冬南巡狩时,来到盛唐,就曾登临过这座山。说是山,其实是座土丘。但山不在高,因人而得名声。在城西南60里 有异峰拔地而起,“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①陈独秀的这个名字,即取名于独秀山。陈独秀谱名庆同,官 名乾生,一生中用过许多笔名,化名②。最早使用“独秀”这一名字,是在1914年11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发表了他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双枰记〉叙》署名“独秀山民”;另一篇是《爱国心与自觉心》,署名“独 秀”。独秀这个名字出现于刊物以后,他的好友汪孟邹曾跟他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是“秀”的。
陈独秀回答说:哪里,我们安庆有座独秀山,我不过说我是这座山下的 居民而已。可见,独秀之名来自独秀山,并非是后人所说的是他祖父给他起
的名字。此处,他还用过“盛唐山民”,和“熙州仲子”作笔名,这些笔名 都是借用安庆山水或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名称。
①参见本书《长话短说》一节所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
②《怀宁县志》卷二《山川》。 安庆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属皖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封建设郡县,这里常属怀宁县管辖。东晋安帝义熙中,属晋熙郡怀宁县;隋开皇初, 属熙州怀宁县;唐至德二年,属盛唐郡怀宁县。那时怀宁县县治在现在安徽 省的潜山县。
宋初,为舒州同安郡,至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为德庆军,仍 属怀宁县。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时,取“同安郡”与“德庆 军”中的各一字,改名为安庆军,这才有“安庆”的名称。安庆城是嘉定十 年(公元1217年)筑起来的,到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在原基础 上加筑成长9里13步的城池。(即今安庆市旧城,其遗址尚依稀可寻)于 是,怀宁县和安庆府迁址到这里。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将安庆布政使司(省)从江宁移到安庆,从此安庆成了安徽省的省会。省、府、 县三级同治安庆城。
陈独秀生前说他是怀宁人,这当然是对的。但这一说法在今天则可能发 生误解。因为现在安徽省仍然有个怀宁县,但县治从1950年12月即由安庆迁至石碑,且与安庆互不隶属。
因此,说陈独秀是安庆人,这既符合历史情况,也符合今天的情况。 安庆市雄踞长江北岸,环山临江,且江面束窄,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人说“可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跋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因此,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的东吴大将吕蒙曾 在这里筑一座土城——吕蒙城,以抗曹兵。偏安江南的宋王朝之所以两次在
这里筑城,第一次是为了防御金兵南侵;第二次是为了防御蒙古兵南下,并 命名曰“安庆”,以示平安吉庆之意。这不过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的自我安慰罢了,事实上安庆常常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
元朝末年,红巾义军曾围困安庆达7年之久才攻克,元朝的统治也从此 而动摇。明朝末年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曾率队攻打安庆。太平天国后期,安庆成了捍卫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展开了长达两年之久 的激烈争夺战。这山明水秀而又动荡不安的安庆,便是陈独秀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