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仁德法师TXT下载

仁德法师

作者:黄复彩(现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现代
大小:469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第1章 序


  林心源
  1999年盛夏的一个晚上,在与复彩的一次通话中得知他正在写一位大和尚的传记。我知道,他所说的大和尚就是佛教圣地九华山的仁德法师。因为在此之前,我曾拜读过《甘露》杂志上的连载,对其中的一些篇章还是记忆犹新的。尤其是“终南苦行”这一章,据说有居士将这一章翻印了上万份广为散发。对于信徒们来说,他们所推崇的当然是那些关于信仰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他们尊敬的大德高僧超拔世俗的修行业绩。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当然就不仅仅是这些了。
  我曾在同复彩的一次对话中表达了我对“终南苦行”这一章的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篇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复彩是从写小说而进入到文学阵地,进而又涉猎到佛学的领域的。他的写作,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都必然会带有他特有的叙事风格。“终南苦行”写了一个一心追求所谓“开悟”的年轻僧人的一段人生历程。他为了寻求那种迷人的“开悟”境界,来到一个绝无人烟的山洞里,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而且是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在此期间,有自然界中诸如毒蛇猛兽之类的不断侵扰,有来自他内心的种种与生俱来的人性与佛性的对抗。作为一个“小说”,其风格明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但对于一个心存高远的僧人来说,那似乎是一种必然而真实的过程,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当他终于走出隔绝了一周的山洞,当他再次看到山下那片葱茏的村庄和金黄色的稻田时,他似乎真的“开悟”了,那就是:走过去,走近那片村庄,走近那些人群。这看似与他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局,从艺术的角度,实在有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对于一个大乘佛教的僧人来说,则是他僧伽生活中的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折。这就是复彩为我们塑造的又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出世,是一种人生追求;而从出世再到入世,则是一种更为高拔的人生境界。我想,这也是复彩为我们开拓的一片只有他才能领悟到的艺术境地。
  复彩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佛学的研究者,在对佛教文学的创作方面,他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他用饱蘸文学奇幻色彩的笔墨,去写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艰难探求的僧人,这就使这部作品带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的感人之处,也正在于此。作品中的主人翁,虽然其主线并不脱离一位真实的人物,但事实上他是复彩心目中又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作者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写出了他自己的某种理想和追求,抑或就是他对佛学的某种属于他的理解。我想,这是复彩在传记文学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探索,也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仁德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然而,恰恰是在这种看似平淡的人物和事件的演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特人物那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看到人性在法则(我们现在常说的所谓“道德的底线”)的制约下那种坚韧的抗争。于是,一个复杂而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出现了,而随着这一人物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形成,我们也看到了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中国佛教毕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其演进中的每一声呼息,每一个插曲,都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映现了中国社会这一巨大肌体的生理流动和成长阅历。
  我们一直苦于无法深入到佛门中那些艰深而缜密的佛教教义中去,因为佛教是需要实修实证的,我们也许只能永远站在门外去雾里看花,正如复彩在后记中所说:“一个站在门外谈禅论佛的高手,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学舌的鹦鹉。”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独特的哲学思辨方式,佛教中所张扬的那种高拔的人生境界,以及佛教中一些大德高僧不息的追求精神,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所必须弘扬的,也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困惑而迷惘的精神境界中的人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而难能可贵的是,作家与学者兼于一身的复彩在为人们提供愉悦的文学欣赏的同时,能使我们这些佛学的门外人透过鲜活而形象的文字,掀开深奥而神秘的佛教面纱,从中获得较多的佛学修养,领略更多的禅悦。
  应复彩的盛情,我在粗略地读完复彩即将出版的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的样稿之后,匆匆地写下以上的文字,聊以为序。打住!
  二000年五月




第2章 降生


  母亲想,如果这孩子将来真做了人天师范的和尚,不也是他几世的造化吗?
  一场突然而至的透雨,如一脉生命的汁液滋润着苏北大地,那清甜的雨水流过村陌,流过小河,流过玉米地,寂静如初的夜气中到处可听到生命涌动的呼吸,接着,东方乳白色的天幕上布出一抹玫瑰红,一轮跳动的火球颤颤微微地抖掉它浑身的裙裾,赤裸裸地面对这大地上的一切。
  这是1928年农历5月14日凌晨。
  在江苏省泰县白马乡前港村,农民李永书也许是唯一目睹那大自然微妙变化的人,然而此刻他的心思却全不在这上面,屋里产妇一阵又一阵痛苦的呻吟像一把铁钳正紧紧地捏住他焦渴的心。他蹲在门口的房檐下,一袋接一袋地吸着苦辣的旱烟,干巴巴的嘴皮早已麻木一片,而随着那缕缕烟雾的喷出,一种说不出是兴奋还是焦躁的心绪像虫子一样弥漫在他的周身。
  这是妻子于氏为他生第二个孩子了。妻子有着强健的体魄和菩萨般的心藏,他相信上苍会保佑他的妻子的,妻子也一定会顺利度过这对于女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门坎。
  当产房内的声音渐趋平静的时候,李永书便又由着他飘逸的遐思自由驰骋:妻子将为自己生下一个
  儿子还是女儿呢?自从生下长子德业后,妻子总想再要一个女儿,而他却希望那将要降生的还是儿子。对于一个世代耕作的农家来说,多子多福是千古不变的法则,儿子不仅是延续家族香火的根本,也是支撑家庭日常生活的梁柱。然而此刻,他却只有一个想法,不管那将降临人世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是上苍的赐给,他都将愉快地接受,他要竭尽全力,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念书,有出息,将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虽然是黎明时分,他的家中却是一片忙乱景象。在前港村,朴实的乡里人总是将添丁增口看作是村里的一件共同的大事,尤其是同宗的亲属们,因此,关心而坚持陪伴在产妇左右的,希望能有所帮忙的也就多了;李家的三间小屋内人来人往,一派喜气。
  不知过了多久,随着婴儿的一声高昂的啼哭,李永书“腾”地一下站起来,向产房奔去,正在这时,邻家嫂子桂云喜滋滋地冲出门外,高声地说:“永书,恭喜啊,你又添儿子了!”
  这时候,经过一番生与死的搏斗的妻子正疲倦地躺在那里,一种母性的自豪感使她毫无血色的脸上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这微笑在李永书看来真正是美艳至极。妻子的身边,那个小生命显得那么瘦小、那么丑陋,然而他是那样有力地踢蹬着小腿,那样有力地哭叫着,他的脸上,竟然有着一颗闪亮的泪珠,仿佛他正经历过一番殊死的较量,对不得不来到这苦难深重的人世而发出一声痛苦的叹息。
  李永书俯下身子,在儿子红兮兮的小脸蛋上亲了一下。一股甜蜜的滋味漫溢在这个朴实的庄稼人的全身,他突然感到,人活在世上,苦也罢,累也罢,原来就是这样的盼头。永书的身子本不怎么硬朗,再加上生活的重压,使这个还不满四十的汉子满脸都是刀刻斧斫般的皱纹。此时,他看着上苍赐给他的又一个儿子,心里涌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满足。
  当初,李永书的头生子德业出生时,按照习俗,是要好好庆贺一番的,无奈那时李永书碰到不大不小的天灾人祸,欠了人家一屁股债,儿子满月时,便草草地办过了。虽然乡里人并未有指责的言语,李永书到底心里过意不去,所以他一直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第二个儿子诞生后,一定将当初的遗憾补回来。自那以后,李永书节衣缩食,精心地打发着他的农家小日子,这几年虽说日子过得仍不甚景气,到底是没碰上什么天灾人祸,李家在顺顺当当中,终于迎来了这第二个儿子。
  在前港村,但凡人家生了女儿便罢,生了儿子,是必得热闹一番的,这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习俗,一个无论多么贫寒的家庭,只要有了儿子,便也就有了一切,而那个家庭在村中人的眼里,也就不能被随意地看轻。
  午后的阳光还挂在屋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上,李家的院子里却早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们早早来到李家这洒扫一新的院子里,将十来张八仙桌团团围坐,他们嗑着葵花籽、喝着茶水,就一把老烟袋,将乡里的新闻旧事一遍一遍地复述着,听的人听得情趣盎然,讲的人更是讲得妙趣横生。小孩子们也赶来凑热闹,他们还不明白这刚出生的小不点对这座村庄将会有什么意义,他们只知道热闹,于是互相追逐着、叫闹着,越发将一座人声鼎沸的院子闹得象热锅一样红火。
  永书的长子德业裹在一群小孩子中间,有了弟弟的快乐和做了兄长的骄傲,使得这个四岁的孩子比往日更加兴奋难禁,于是,受了感染似的,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涌进德业母亲的房间,争着要去看那刚出生的小弟弟。德业的母亲满怀喜悦,自然一个个地满足他们。这群小把戏们仍不满足,又吵着要去抱小弟弟,德业嫉妒了,横在母亲床前,决不让任何一个小同伴去抱他的小弟弟,母亲只好说:“弟弟还小,你们抱不了他。”母亲让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糖点抓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得了糖点,又一窝蜂涌到院子里。
  为了准备这一顿喜酒,李永书狠心卖掉了还只有半成大的两口猪。他想,今年的年头虽说不怎么好,但只要肯做,将两亩水田侍养好,下半年的收成是不成问题的。
  一挂千头响鞭炸开来,它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于是,人们在一片火硝的烟气中,将酒席直吃个尽兴。
  接下来,按照当地的习俗,人们要轮流抱看新生儿。邻家婶子桂云将在襁袍中的孩子抱到院子里,但见那孩子果然浓眉秀眼,额头晶亮,他对着太阳,竟然发出灿然的一笑。人们少不得要将早就准备好的吉利话送给这新生的孩子。
  人们说:这孩子眉清目秀,将来念书一定聪明;
  人们说:这孩子生得机巧伶俐,将来是经商发达的材料;
  更有人说:这孩子生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将来必为官作宰……
  虽明知是顺口而来的吉利话,但李永书听来仍是乐滋滋的。他在心里暗暗为儿子祈祷,愿上苍赐福给这个孩子,如果儿子将来果真有什么大富大贵,他这一世的苦和累,也算是值得了。
  就在人们巧舌如簧,将一套一套廉价的吉利话当作最好的礼物送给这个新生儿的时候,谁也不曾注意到,在人群中竟然有一个外乡来的游方和尚。只见他拖着一条残缺的腿,依仗一根木拐支撑着身子,而且浑身泥垢,气味难闻,让人不能不退避三舍。江浙大地到处都有着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寺庙,更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和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村子里也总断不了游方化缘的和尚,更有些“马骝子”和尚只要一闻听哪处有红白喜宴,便会立即凑上前来,人们自然也见多不怪,任他吃喝,任他享用。
  那和尚在人们对新生儿的一片颂扬声中吃罢斋饭,这时却故意大声地敲着手中的托钵,说起一段快板书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乡人不懂疯和尚说的是哪处典故,但又觉得和尚的快板书说得好听,顿时便对那和尚有些另眼相看,甚至有人围上前去,且顾不得那和尚浑身的龌龊,带着几分揶揄说:“你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难道就像你这样做一个游方和尚,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才是好吗?”
  那和尚见有人注意他,索兴又大声地嚷起来:“和尚好,和尚好,百家饭,尽可饱,闲云野鹤四海游,给个皇帝也不要。”
  有人说,哪里来的野和尚,竟然说话不知高低,人家永书今天小儿满月,说不出什么好话,却说什么做和尚不做和尚的,一边去吧。
  那和尚见有人推搡他,越发疯劲上来,竟然架起木拐,一步步向房里走去。
  永书赶紧拦住他说:“师父,师父,那是贱内的卧房,她刚刚产下小儿……”
  和尚说:“他们都看了,为什么偏不让我看?”
  屋内的女人先不知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等明白了,便将睡熟的儿子递给丈夫,说:“既是师父要见儿子,也是他的一大缘分,就让师父看看吧。”
  没想到那和尚见了婴儿,回过头来朝永书哈哈一笑说:“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穷家忘不了,夫妻本是林中鸟,大难来时各自逃……”和尚的声音越来越大,且将那手中的竹板敲得震山地响,惊得那睡熟的婴儿突然踢腿蹬脚地哭闹起来。人们只道是被这疯和尚吓着了,便上前去撵那和尚,和尚也不再与人论理,一路笑着,迈着瘸腿,一步步消失在夜色的旷野里。
  李家院内原本喜庆的气氛,突然被这疯和尚搅了,都自觉晦气。一时院内无语,只有那婴儿在无休无止地哭闹声和桂云嫂子无可奈何的哄哭声。便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说不定真是一个做和尚的命。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