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流逝的往事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经过长期的密谋策划后,终于采取了占领平津,继而征服整个华北和中国的侵略行动。是日夜,日军突然向卢沟桥龙王庙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为期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拉开了序幕。
由著名作家岳南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近日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众多关于梁思成、林徽因这对世纪佳偶的出版物中,更多的是关注美女加才女林徽因个人感情生活,以及梁思成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开山地位与传奇经历。此书描述的则是关于梁、林及他们身边一群文化名人,在抗战爆发后流亡西南后方,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故事。在那段坎坷动荡的岁月里,一道道黄昏的灯影,摇曳出中国知识分子于艰难困苦中壮志满怀,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传播的群像。梁思成、林徽因这对佳偶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如梁思永、徐志摩、金岳霖、李济、傅斯年、胡适、梅贻琦、陶孟和、凌叔华、冰心、沈性仁……等等,构成了20世纪最壮观的文化风景,这个群体在苦难岁月里不屈不挠的奋斗抗争精神,令人敬佩、尊重和铭记!
1984年10月19日,著名哲学家、一代逻辑学大师金岳霖逝世,标志着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他们同时代的密友,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奋争之后,全部凋零花落,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是一段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流逝的岁月中那鲜为人知的往事。
滇川道上的流亡客(1)
芮逸夫等人找到的李庄,是位于宜宾市下游19公里处长江南岸,下距南溪县城24公里一个不大的古镇。此处上扼金沙江、岷江、符江河口,下控溪(又名涪溪)与长江汇合点。镇区为一平坝,全坝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一公里余。北临大江,隔江与雄奇壮美的桂轮山对峙,南倚天顶、铜钱诸山,自古为川南通往滇、黔两省的重要交通驿道。自西汉至南齐均属道县辖境。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在李庄置南广县,并置六同郡。从大同十一年起,南广县属戎州所辖之六同郡,郡之所在地一直在李庄延续到北周之末(公元580年)。隋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初(约581—590年)废六同郡,南广县直属戎州。至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为避太子杨广讳,南广县改名,因当时县城主要在今李庄镇北岸溪(今黄沙河河口段)之南,故易名为南溪县。此地作为戎州治所和南溪县治所所在,经唐末和五代时前蜀、后蜀至宋末,一直未再变动,其间历四百余年。
北宋干德年间(公元963—968年),不知因何变故,南溪县治由此地迁奋戎城(今南溪县城)。此后李庄不再作为县治所在,但经济交往一直保持强劲势头,未曾衰落。从明代起,李庄成为川南第一大场镇。明末,造反起事的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率部入川,开始大规模杀戮,未出几年便把四川人屠了个干净,天府之国遂成为一片尸骨遍地的荒野。清王朝建立并控制四川后,为重振川省的繁盛景象,自康熙王朝起,就开始有计划地诏令天下向川省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在这股历康、雍、乾三世,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移民填川”大潮中,作为长江上游第一古镇、川南重要的“米仓”和交通驿站——李庄,自然成为各路流民瞩目的焦点和争相占领的要地。随着人口猛增和满清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来临,李庄出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经济繁荣期,与之相配套的会馆、佛寺、道观开始复修兴建,仅乾隆年间就先后修建了文武宫、桓侯宫、南华宫、文昌宫四座宫殿,以及佛光寺、万寿寺、玄坛庙、永寿寺、关圣殿、伏虎寺、常君阁、天宫庙八座规模庞大的庙宇阁楼。后陆续修建禹王宫(初称湖广会馆)、东岳庙、观音堂等建筑群。至咸丰朝末年,李庄镇内外已形成了九座宫殿十八座庙宇——号称九宫十八庙、外加两座教堂的辉煌建筑格局,其势力之大、气派之兴,威震川南,远播巴蜀,为一时所重。
除散落镇内外的宫殿庙宇外,李庄镇上游约五公里的长江边上,有一座状如犀牛的小山,山上有一株数百年的板栗树,故名板栗坳。自乾隆年间始,从湖北孝感地区迁往李庄板栗坳的一支张姓家族,便在此处落地生根,打造宅院,历经数辈人的辛勤积累,前后耗白银两万多两,用工不计其数,最终形成了由七处院落组成又相互联系贯通的栗峰山庄。山庄有一宽敞威严的大门,大门内共计108道中门与小门,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整个山庄按照地势起伏建有内、外两道砖石结构的高大厚实的围墙,以防兵匪盗贼的骚扰与抢劫。墙上修有防兵匪盗贼入侵的垛口,四角修有望楼与炮台,几十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分列其上,看上去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近百人的家兵卫队日夜守护山庄,庄内安置打造枪炮的红炉作坊,专门制造枪炮。所造兵器除山庄兵丁自用,兼顾对外出售,发往全国各地,俨然一兵器制造局。与此同时,山庄内还设有铸造铜钱的模范器具,公开制造货币发放于全国。板栗坳张氏家族其雄伟的建筑、宏大的气派、辉煌的基业,如同一个独立王国,傲然耸立在川南的栗峰山上,俯视大江南北。
正是由于镇区内外有了九宫十八庙和板栗坳这样庞大规模的山庄可以租用,才使同济大学和中研院在昆明的几个研究所共一万余人,全部迁入住居成为可能。在得到李庄乡绅与国民党李庄镇支部书记罗南陔等人的积极赞成支持下,一场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