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卡萨诺瓦自传” 简介:
这是一本含义丰富的奇书.从这部书中,好淫者发现了淫荡,冒险者看到了刺激,宗教信仰者见证了背叛,文学爱好者懂得了真实,历史学者领略了18世纪欧洲风情史……
本书为卡萨诺瓦自传,作者是18世纪纵横欧洲的传奇人物。他是出色的间谍,声名显赫的外交家,多才多艺的作家,精力过盛的冒险家,放荡不羁的情人,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平民一跃而为贵族,并且一次次在危急时刻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峰回路转。他的情人遍布欧洲,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多个......
《我的一生》 总序
说不尽的卡萨诺瓦(1)
译者:高中甫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卡萨诺瓦这个名字尽管近年来已相继有几本介绍他的书籍出版,他的自传亦有一个选本被译成中文,但依然还是陌生的,可整个欧洲对这个人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论是大型的百科全书,小型的词典,甚至是家庭常备的字典,他的名字都成为一个词条,一个单字,因为卡萨诺瓦已成为“好色之徒”、“登徒子”、“浪荡公子”、“猎艳者”、“冒险家”的同义语了;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们更拓宽了对这位生活中的奇才,文学中的幸运儿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学科:卡萨诺瓦学(Casanovastik)。他的那部卷帙浩繁的自传《我的一生》——共十二卷,全文如译成中文要超过二百五十万字——已无可争辩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的社会价值和认识价值已为学者们所公认。也正因此卡萨诺瓦身上除了一些不光彩的恶名,又有了作家的头衔了。
卡萨诺瓦被称为“好色之徒”、“浪荡公子”、“猎艳者”,这不是硬安在他头上的恶名,而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他在自传中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如实地描绘和记述了他一生中与一百一十六个女人的情事(写过一部出色的卡萨诺瓦传记的德国作家赫尔曼?凯斯顿对卡萨诺瓦在《我的一生》中提到与他有染的有名有姓的女人做过统计,提出了这个数字)。这些女人被他引诱,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她们,对她们做出许诺,有的还想与之结婚;但他爱得快,许诺得快,而忘记得更快。如茨威格所言,他是一个热情激荡的享乐者,是一个典型的瞬间沉醉者。他像唐?璜一样,不断地在情场中追逐他的猎物,不断地进行情爱的冒险。他毫无顾忌地在为《我的一生》写的前言中承认:“感官的快乐是我毕生的主要追求,对于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因我是为另一性别而生的,于是我不断地去爱那个性别,并致力于去赢得它的爱。”但卡萨诺瓦绝不仅是一个好色之徒,一个现实中的唐?璜,他也是一个生活中的奇才,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他一七二五年生于威尼斯,十六岁即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教士,当过兵,做过提琴手,受国家法庭指控,被关入臭名昭著的铅皮监狱,并成功地从中逃脱(这使他名噪一时)。在法国当上了国家彩票的第一经理,后又在巴黎建立了一家公司,得到过教皇的金马刺奖章和“骑士”的称号。他熟谙医学,通晓历法,善于理财——更善于挥霍;他建立过一个剧团,出版过戏剧杂志。他也热衷于写作,在不断地旅行和周游中他写下了不少著作,这其中有《驳阿麦罗特?德?拉?胡塞依所著的〈威尼斯政府史〉》、《拉娜?卡普林娜》(一篇论及女性器官对女人性格影响的文章),出版了《波兰动乱史》,发表了一部乌托邦小说《爱德华和伊丽莎白,或地心之旅》,还翻译荷马的《伊利昂记》。当然更有这部使他能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自传《我的一生》,这是他晚年落魄之际得到瓦尔德斯坦伯爵收留,在杜克斯管理图书期间用九年时光写下的一部鸿篇巨制。
一七七四年卡萨诺瓦得到威尼斯共和国国家法庭的赦免,被逐十八年之后终于返回了祖国。他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可在一七八二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战性的文章又获罪国家审判法庭,在一七八三年不得不再次离开威尼斯,在欧洲各地旅行。一七八四年他在维也纳邂逅瓦尔德斯坦伯爵,被邀往波希米亚的伯爵领地杜克斯,做了伯爵的图书管理员。这个地处偏僻,而且备受下人蔑视的环境对一向在欧洲各大都会出入宫廷,周旋于上流社会和厮混在女人中间的卡萨诺瓦不啻是一种折磨,一种屈辱;他曾一度秘密逃离杜克斯,但他时已逾花甲之年,就像掉了牙的老狗一样,风光不再了;几个月之后他充满悔恨地返回了杜克斯。他这时的情况就如茨威格所描述的:“被赶出一个个家门,受到女人们嘲笑,处境孤独,形同乞丐,软弱无能,这时候他已是骨瘦如柴,喃喃抱怨的白发老人了。”出于百无聊赖,为烦恼所折磨,他于是从一七九年起,开始描述他的生平,奋笔疾书,每天写十三小时,在回忆中去重新体验已逝去的快乐,在沉湎中去忘记现实中的痛苦。就这样他在九年之间写下了十二卷之多,但他只写到一七七四年,此后直到他一七八五年到杜克斯时,还有十一年的经历没有写;至于为什么,学术界尚没有定论。
卡萨诺瓦在他为这部自传而写的序言中称:“不管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我的生活就是我的材料,我的材料就是我的生活。”这句话大体可以看作是他写这部自传的立意。他几乎不加选择不加取舍,把他一生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所体验的,他的感受,他的享乐,他的痛苦,他的幸运,他的挫折都一股脑儿塞进他的书里。他几乎不做任何伦理上和道德上的思考,不去探索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他不尊重良知,不懂得善与恶。他的这部自传是一个杂然并陈,松散无序,没有取舍,不加提炼,不加晶化的什锦大拼盘,但是它有着无可争辩的长处:这就是真实性,生活的真实而非艺术的真实。它不像歌德的自传,是真实加上诗化;也不像卢梭的自传,是真实加上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