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旧日子,旧人物: “文革”中的人和事TXT下载

旧日子,旧人物: “文革”中的人和事

作者:散木 (现代)
栏目:人物.传记
类别:现代
大小:411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旧日子,旧人物》 第一部分 老报人王达仁(1)

老报人的山西前辈王达仁先生,今天大概没有多少人还会记得他了。

王达仁后来的平反昭雪算来也有20多年了吧,他是于“文革”中在《光明日报》以被迫害而坠楼的,那个时节这算不了稀奇,“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乎“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还有什么好说的。只是偶然与报社王先生的同乡语及其人,免不了一番感慨而带来一丝淡淡的怅惘,又见到新出《吴宓日记》里吴先生与他的合影,这才想起:王先生在历史上留下的一页,是不是应该让我们温习一下?

王达仁(1914—1969)是“一二·九”时代读书清华的山西学子,与王瑶、牛荫冠等同侪,后来他投身报业,先后服务于《贵州日报》、《新民报》(渝版、沪版和北平版)等。在北平解放前夕的北平《新民报》,国民党压迫这张进步的民间报纸,强迫其改组,张恨水等被迫辞职他去,王达仁则临危受命(陈铭德等)担任总编,主持编务,这样迎接来解放,后在新华社、《光明日报》任职,以迄逝世。

王先生一生最闪光的时候我想是在“一二·九”运动中,那时他是清华学生自治会主席,他的一项本领是能让“左派”和“右派”的同学都服帖和拥护,用先前惯常的“阶级斗争”的观点看,这太不可思议,所以王先生后来以曾服务于“资产阶级报纸”、“陈铭德亲信”等见罪乃至被迫自杀都在“情理”之中了,而今思之惘然,尤见乎王先生以及其当年同窗和同乡们的不同命运。

青年时的韦君宜

彼时“一二·九”的同人,文学老前辈黄秋耘先生说:“一个人选择的生活道路不一定是和他的气质很相适应的,在我当时的同学中,有不少意志坚强、精明干练的人,他们偏偏选中了退居到生活的安全地带,远离政治斗争,去做一个专家和学者,甚至做一个外国籍的华裔学者。”①这比如曾与王先生观点分歧而大打出手又退出政治“江湖”的某些后来大名鼎鼎的学者或华裔学者(如何炳棣先生)。王先生的同学韦君宜先生也说:清华,这所贵族学校,当时“多少同学找机会奔往美国学习,我的父母愿出资送我留美而我放弃了这一机会”,她不是没有兴趣或者学习不行,她是学业优秀又沉浸于休谟人性论以及金岳霖的逻辑、冯友兰的哲学史之中而又家道殷实的大家闺秀,“但在决心入党之后,我把读书所得的一切都放弃了。我情愿做一个学识肤浅的战斗者,坚信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说的一切,因为那是我所崇拜的主义”②。那是这样一个时代:“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正当青年们昂起头来做人的时候,中年人却在黑暗的淫威面前屈膝了。”(闻一多语)“一二·九”把“青年人”和“中年人”(实是落伍者的代名词)进一步划分开了,“左”、“右”也进一步区别开了,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演讲《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明白地向全国的知识分子宣布:“我们共产党是非常欢迎知识分子的,是团结知识分子的,自然,我们要反对那少数破坏革命的坏知识分子、汉奸知识分子、申公豹式的知识分子,不反对这种知识分子是罪恶,反对这种知识分子是对民族对人民都有利的。”③王先生呢,应该是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了,他原是读经济的,清华经济系那套东西能救急吗?以华北之大尚且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未名湖畔当然是口号和标语了。
旧日子,旧人物: “文革”中的人和事 在线阅读:
第 1 页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