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马克.吐温的《自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珍品.古往今来,一个著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开始便宣布不准在生前发表其自传,只准在死后发表,以保证自传中的千言万语,句句说的是真话,这在文学史上还无先例.
对马克.吐温《自传》这样的评估是否有所偏颇呢?根据柯顿《文学术语辞典》(伦敦,1979年修订版)上的"自传"."自传体文学"和"自传性小说"等条目,西方自传体文学中,著名的有圣.奥古斯汀的《忏悔录》(公元后四世纪)和卢梭的《忏悔录》(1781)等;还有蒙田的《散文集》(1580),富兰克林的《自传》(1766),歌德的《自传》(1829),乔治.桑《我生平的历史》(1854—1855),劳伦斯的《智慧的七根柱子》(1917),肖伯纳的《十六幅自画像》(1948)等(见柯顿《文学术语辞典》第59—67,131—132页.).这些著名的自传,各有其强大的思想.艺术魅力,可没有一本是作者为了保证句句说真话,不致受到干扰以至查禁,而只准在死后发表的.
马克.吐温(1835—1910)的《自传》,其构思非同一般.他说:
"我存心要叫这部自传成为将来所有自传的范例......当它在我死后发表以后."
又说:
"我是在墓中和世人说话."
马克.吐温曾有一封信给著名作家.友人豪威尔斯:
"明天,我要口授《自传》一章.我的后代如果胆敢在2006年以前出版,他们势必会给活活烧死.我估计他们还不会.如果我还能多活三四年,这样的章节将会更多更多.2006年版的《自传》一出版,势必会引起轰动,而我将同一些老伙计在天上游荡,注视着这一切.我邀请你来参加."
在马克.吐温心目中,不许他说真话的是谁呢?美国学术界认为指的是"宗教界持正统观念的.伪善虚伪那一套的势力,而马克.吐温将要论证的是"《圣经》的邪恶影响",是"今天的上帝与宗教,日子长不了了".可是这些强大的势力,正在禁止他说真话.马克.吐温不仅生前要与之作殊死的斗争,而且死后还要与之作战到底.
马克.吐温还有一套可称是关于自传的美学主张.他说:
"我要刻意做到,使得这本《自传》,将因其形式与方法而在死后出版以后,成为今后世世代代所有自传作者的楷模,并且在好多好多世纪中为人们所阅读和赞赏......这种形式与方法能叫过去与当今经常照面,形成种种对照,从而能像铁锤敲打在燧石上,迸裂出火花."
这是指自传的选材,必须是有助于当今或者未来社会进步的,决不只是光为了怀念昔日的时光.
他又说:
"我这本《自传》与其它的自传迥然不同......不同于所有的(重点号是原有的......引者)是:自古以来,历代传统的自传是一扇正打开着的窗户,自传作者坐在窗口,对过往行人留心察看着,评论着......这并非指所有的行人,而是指晴天衣冠华美的著名人物,指极伟大的诗人与伟大的政治家......那些他有幸与之有交往的显赫人物.当这类人走过的时候,他爱对他们招招手,表示是相识的,他还存心要做到,叫旁人也注意到这个姿态,并为之羡慕不置."
"不过我的《自传》可不是这样的自传.我的《自传》是一面镜子,始终是我在瞧着镜子里的我.......有的时候,一位国王,或者一位公爵走过来,能对这本《自传》派些用场,这我也很高兴.......不过他们只是稀客,但认真干起活儿的时候平头老百姓才是我的依靠."(以上各段引文见查尔斯.奈德《马克.吐温自传.序言》(纽约,1959年).)
不少自传与传记,津津乐道于显要人物,独独对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没有多大兴趣,这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平民意识与民主意识,形成何等的反差!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是否可以添上这么一条:马克.吐温为《自传》选材的原则,那就是挑选平头老百姓生活中活泼泼具有生命力的,仿佛可笑的,甚至不无奇特.怪诞,而又含有深意.值得玩味的,往往有意无意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甚至大智大勇的非凡识见的,也就是具有马克.吐温式幽默情趣的东西.那可以说是一种美学,一种马克.吐温式的美学.这样的美学,曾使世界上多少读者为之神往!
关于马克.吐温的《自传》写作,有的从马克.吐温在1906年给阿尔勃特.比杰罗.佩因口授算起,到1909年年底女儿吉恩病逝为止,四个月后,即1910年4月,马克.吐温病故.口授自传,前后四年.实际上还不能这样算.按照马克.吐温自己的说法,他在1873年初,就写过一个自传大纲,1885年即回忆自己在密苏里州弗罗里达故乡的童年生活情景.1906年,只是正式开始口授.前前后后,为《自传》呕心沥血,近三十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自传》的熔铸,又岂止十年,而是二三十年辛苦不寻常.
马克.吐温的《自传》迄今有三个版本.材料都是马克.吐温本人的,体例.方法各有不同.第一本为1924年的本子,编者即当年把马克.吐温口授的材料记录下来的佩因,离作者逝世已14年.是就问题的性质分类的,不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特点是材料比较丰富.翔实.第二本为1940年的版本,离马克.吐温逝世已30年.编者为研究者勃尔纳特.特.伏特,书名为《马克.吐温的愤怒》,是按问题归类的.第三本是研究者查尔斯.奈德在1959年整理出版的,是按时间顺序编的,从作家出生到逝世前四个月女儿吉恩之死为止.出版后得到多方面的称许.虽说按时间顺序编是马克.吐温当年所不取的,但一般认为还是以按时间顺序记叙生平为宜.曾有苏联学者批评1959年的版本掩饰马克.吐温对帝国主义以及垄断资本家.政客的抨击,在这方面,奈德编的《自传》可能存在缺点(见〔苏〕雅恩.别列兹尼茨基的《普罗克勒斯提斯床上的马克.吐温》,载董衡巽《马克.吐温画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但笔者认为,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有关传记与自传的美学原则上.过于重政治.轻社会,类似政治标准第一之类,曾是苏联以及中国文艺美学的特色.而相对地轻政治,重社会.重文化.重文学.重社会生活.重人性.重社会变迁对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与人性的影响,恰恰是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传统.审美原则有分歧是难免的,但这些分歧又非注定了始终不变的.
笔者在上面就马克.吐温的《自传》的非凡特色作了一些探索,企图阐明马克.吐温在《自传》中所表现的是:誓与意识形态中的保守势力与敌对势力作殊死的斗争,甚至死后还要斗到底的无畏精神;《自传》既为自己画像,又不只为自己画像,立意让历史与现实撞击,迸发出火花,以推动时代进步;在平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画像,那些以显赫人物自重的庸俗作风不足取;过分重政治,轻社会.轻人性.轻文化的美学原则,可不是幽默大师.世界大文豪马克.吐温的路子.这些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许汝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