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曾旅居海外,且数易居所,并未保持书写日记等习惯,幸得妻子相助,一同收集散逸四处的旧日资料,只是终究难免耗费时日。好容易尘埃落定,《我的履历表》(即《挑战极限》日文版,下同)终于大功告成,我也得以获此良机,回顾此80余年之人生历程。这一生,总算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揭开了自己人生之戏的帷幕,并一路披荆斩棘,开拓行来。这一生,借用克拉克博士的话,或许称得上是“野心勃勃”的一生。
思来想去,追忆往昔,想我自年少时就对这与生俱来的才能倍加珍重,小心培育,终于得以在社会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往事种种,不禁历历在目。自己的将来,自己做主。所谓人生,说到底,无非是一场自己参演其中的戏剧而已。诚然,我们都难逃外部因素的局限,因而这出人生之戏总不免是要随机应变的。正如《我的履历表》所述,某些时刻,须得为打通路径而奋起抗争,而戏剧的舞台也不得不逐一转换,从神户至东京,进而飞越大洋,来到纽约。这期间,为使自己的才能得为所用,需要直面世间种种阻碍,想来这也称得上是“挑战自身极限的青春时代”吧。本书对我自己获得诺贝尔奖项之前的人生详加叙述,着墨之多远胜于这之后的人生经历,从结果来看,也是对年轻时代的强调。
在自己这出人生之戏中,经验告诉我,应趁着年轻之际尽早“自立”成角,这是“成事”之秘诀所在。翻阅《论语》,2500年前,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圣人能在30岁时独立,想来也是其得以收获伟大业绩的理由之一吧。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之后,没有获得在教授手下听差的机会。这却反而成就了他在1905年,年仅26岁就以三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完成了他的华丽“自立”。我也可算是在创造江崎二极管的32岁时完成了“自立”。
大学里有教授坐镇,使得弟子们年轻之际“难以自立”,而我供职的神户工业却使我年纪轻轻得以自立,实在是庆幸之至。这方面,我必须感谢我当时的上司有住彻弥先生。调查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奖人员的年龄可知,其觅得契机、一举斩获得奖业绩的年龄多在30岁~45岁之间,看来年轻之际得以独当一面是诺贝尔奖获奖的必要条件。
在我漫长的研究活动中,有幸能在半导体物理学上作出些许贡献,获得几项成果。这期间,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动力存在其中,那就是属于我的“科学之心”。本书尝试着就这一点进行了若干考察,希望年轻的研究者们也能予以考虑,加以参考。此外,我还把最近执笔的几项学术及教育方面的相关评论,以及寄语学生的校长致辞等内容也一并收入本书,希望能够对《我的履历表》作出内容上的补充。然而,从结果来看,也造成了若干重复叙述之处,这一点还望获得读者们的宽容和理解。
《我的履历表》一经书面刊载,立即引起了“追忆往昔”的种种社会反响,这里不妨介绍其一。文中记述了一段1953年的往事,时值28岁的我受邀前往大阪中央电气俱乐部出席电气通信学会主办的专题演讲会,就当时的技术革新主角——半导体晶体管进行演讲。这段往事一经刊载,立蒙电气四学会关西分会之邀,从而得以时隔54年,在同一个演讲大厅,就“我的履历表”再行讲演。故地重游,这座建于1930年的中央电气俱乐部大厅却端丽依旧,风姿不改。关于演讲效果的问卷调查显示,96%的参加者对演讲表示满意,我据此推测,这一满意度较之我54年前的那次讲演,还要高出许多,身为讲师,真是无上荣幸。
执笔《我的履历表》的过程中,承蒙日本经济新闻社科学技术部长吉川和辉先生为我建策建言,排忧解难,对我的大力支持,始终如一。值此书出版之际,唯有对先生的诸多辛劳深表谢意。此外,秘书宫崎启子女士为我修改原稿,还要对我从前的稿件加以一一整理,细致入微,劳苦功高。最后,妻子真佐子为我诸般费心,无限关切,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2007年7月7日
江崎玲于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