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皇帝 智擒鳌拜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凌晨,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福临,因患天花逝世于养心殿。正月初九日,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年仅8岁的玄烨即帝位,以次年为康熙元年。他就是此后统治中国61年的康熙皇帝。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1654年(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父时年17,母亲时年15。母亲佟妃,是辽东汉人佟养真的孙女。因为母亲佟妃不得宠,玄烨从小也不受父亲重视。顺治帝借口幼小的皇三子未出痘,令其与保姆别居于紫禁城西的一座府第。顺治十四年十月,顺治帝宠爱的贵妃董鄂氏生了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据说即将指定他为皇太子,但时隔三个多月,此子不幸夭折。
玄烨还是十分幸运的,他一生下来就得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的特别喜爱。孝庄皇太后是一位有政治头脑、贤良而卓识的妇女,她14岁嫁给皇太极为妃,27岁生顺治帝福临。皇太极逝世时,福临6岁,她32岁。孝庄皇太后深知汉军皇妃的重要,因而非常宠爱玄烨的母亲佟妃。佟氏怀孕后,皇太后以有“祥征”康熙传 ・4・为由,预言“异日生子,必膺大福 ”,预示玄烨将来可能继承帝位,所以,孝庄皇太后对玄烨备加爱护。康熙幼年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口齿清晰,举止庄重。祖母认为孺子可教,特令自己的亲信侍女苏麻喇姑协助照看这位孙儿,她经常亲自教诲玄烨,按照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子。如“俨然端座”这一项,是皇帝举止修养最基本的功夫,为了养成这种习惯,皇太后时刻告诫他。皇太后“望孙成龙”心切,经常使玄烨承受力不能及的学习负担,以致一度体弱多病,必须针灸治疗。皇太后的这种严格、认真的训练是十分有成效的。玄烨从小喜欢读书、学书法、留心典籍、习射、观看耕种,不喜欢饮酒,不看无聊的书籍。
皇太后按既定目标培养玄烨。玄烨5岁时,就依清制,学着随众上朝,站班当差,入书房读书。玄烨读书十分认真,若有一字不明白,都要追根求源,直到弄明白为止。 他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问其以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祖母经常给他讲述祖父当年披坚执锐、艰苦创业的故事,他听后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当像祖父一样的英杰。
玄烨自幼聪明好学,立志做一个贤明的帝王。他6岁那一年,一天和哥哥福全、弟常宁去给皇父顺治帝请安。顺治把他们搂在怀里,问他们长大以后愿意康熙传 ・4・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福全说 :“愿意做一个贤王”。玄烨说 :“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他小小年纪便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使顺治皇帝十分惊异。
顺治皇帝在弥留之际,曾想立“年龄较长”的次子福全(长子牛纽两岁夭折)为帝,因福全未出过天花,没有免疫力,所以接受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规劝,按母后的意图,传位给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这时,曾有人根据宋代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请孝庄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她一心辅佐皇孙,不想当女皇,所以断然拒绝了。
正月初九日,玄烨在其祖母孝庄皇太后亲自主持下,“恪遵遗诏,俯徇舆情 ”,即皇帝位。 玄烨亲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升宝座, 鸣钟鼓(因父丧免奏乐),文武百官行礼毕,颁诏大赦, 定顺治帝谥号曰章皇帝,庙号世祖,改次年为康熙元年。康熙一词,满文汉意是安定太平,表明清朝统治者在遭到人民长期抗击之后,渴望出现太平安定的局面。当时虽然先后消灭了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南明政权,以及抗清农民军余部,初步实现统一,但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仍有相当势力,他驱逐荷兰殖民者,入据台湾,坚持反清;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于驱逐;漠西厄鲁特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尚需进一步加强统治和管理。因此,要实现太平安定的理想,对于新即位的康熙传 ・5・康熙帝来说任重而道远。
顺治皇帝临终前指定了皇太子,同时亲自从直属皇帝的上三旗中选定了四名亲信大臣辅助幼帝。四名辅臣是:内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 鳌拜(镶黄旗)。 按传统旧制,皇帝年幼,国家政务应由宗室诸王摄理。但是宗室诸王摄政权势过大,容易擅权越位,不仅太后没有参政的机会,而且会侵犯皇帝的正当权益。顺治皇帝吸取历史的教训,没有沿用旧制,而是改由上三旗元老重臣共同辅助幼帝,这更加适合孝庄皇太后辅助幼帝登极的需要。
四大辅臣中的三位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原系皇太极太宗的旧部,早年就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备受信任。太宗逝世后,他们拥立皇子福临即帝位。顺治初年,因为不肯追随摄理政务的睿亲王多尔衮而屡遭打击,直到顺治八年福临亲政才分别将他们召还复职。索尼晋升一等伯,擢升内大臣,总管内务府。遏必隆袭一等公,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晋二等公,任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
苏克萨哈与索尼等有所不同,原系睿亲王多尔衮属下近侍,因为首先揭发多尔衮的问题得到顺治皇帝及太后的信任,被提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正白旗归康熙传 ・6・属皇帝以后,苏克萨哈以功晋二等公,任领侍卫内大臣。因此,在顺治帝逝世之前,四位大臣在反对多尔衮的斗争中,坚定地站在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一边,深得太后的赏识与信赖。他们被委任掌管宫廷宿卫和上三旗实权,经常守卫在皇帝和太后身边,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因此,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任命四人为辅政大臣是自然的事。
四大臣辅政初期,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辅佐幼帝,相安无事了几年。后来,四大臣中渐渐出现了不安定因素,主要是鳌拜居功自傲,骄横跋扈。鳌拜是清初开国勋臣费英东之侄,因为骁勇善战,军功卓著,累升至内大臣,位至公爵,赐号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成为后起诸将中的佼佼者。 他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别人都惧怕之。他与居于四大辅臣之首的四朝元老索尼不敢相争;与遏必隆同属一旗,遏必隆遇事对其随声附和;惟有苏克萨哈是他打击的对象。他见苏克萨哈爵秩虽然低,班次竟居第二,仅次于索尼,一旦索尼归天,苏克萨哈有可能依次递补,代替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鳌拜对此耿耿于怀。加之黄旗与白旗之间的历史积怨较深,两人遇事争吵不休,积怨成仇。鳌拜便利用黄白旗之间的矛盾,在三旗内部挑起争端,打击苏克萨哈。
鳌拜把许多年前圈占北京附近田地时,由于多尔康熙传 ・7・衮利用权势造成的黄白旗之间的矛盾重新挑起,要求重新圈换土地。这一计谋果然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造成八旗纷纷要求重新圈换土地的形势,对太皇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施加压力。当户部一些白旗大臣从安定国计民生出发,反对圈换土地时,鳌拜便要将这些官员处死,强制推行圈换土地的政策。尽管康熙帝出面调解,不准鳌拜所奏,鳌拜还是捏造罪名,将一批反对圈换土地的官员处斩了。
圈换土地事件造成的危害深远。再次加深了黄白旗之间的矛盾,在四大臣中打击了苏克萨哈,使过去四辅政大臣协商一致的原则打破了,为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开了方便之门。此后,鳌拜便大肆地拉帮结伙,结党营私。他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康熙皇帝逐渐长大,也逐渐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鳌拜开始有所戒备,并多次进行抵制和斗争。但鳌拜决定了的事,若是康熙帝不同意,鳌拜就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逼得康熙帝非点头不可。哪个大臣敢提出异议,他就寻找借口想方设法把他杀了。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鳌拜却想安插他的一个亲信,但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又不好驳回去,他就下命令让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户部尚书。
康熙传 ・8・
自从鳌拜挑起圈地事件,朝廷百官人心惶惶,要求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百官的推动下,辅臣索尼等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 奏请皇上亲政 ”。六月,索尼去世。康熙见鳌拜更加骄横,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经祖母太皇太后同意,定于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这天,康熙皇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御临太和殿,躬亲大政。
康熙亲政,昭示着辅政大臣的权力下降了。可是鳌拜擅权的野心却进一步发展,想乘机越过苏克萨哈、遏必隆,代替已故的索尼,攫取启奏权和批理奏疏权,成为真正的宰相。他见自己的计谋不能实现时,又试图拉苏克萨哈一起干预朝政。苏克萨哈诚心归政于皇帝,不愿与鳌拜同流合污,并坚决抵制鳌拜的卑劣行径。当鳌拜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支持和满足时,便转而陷害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见鳌拜的权势很大,自己无法与之抗争,便产生了隐退的念头。 他于皇帝亲政的第六天, 以“身婴重疾”为由, 上书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苏克萨哈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表明由于鳌拜的专横,自己不得不隐退;二是试图以自己隐退的举动迫使鳌拜、遏必隆也一并辞职交权。但康熙皇帝毕竟年轻,对苏克萨哈的困难处境及其苦心并不十分了解。见他突然奏请守陵,“不解所谓”。鳌拜正要陷害苏克康熙传 ・9・萨哈,便借机大做文章。他于七月十七日排斥可能持不同意见的大学士,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大罪二十四款,议定之后向皇帝奏报,称苏克萨哈“存蓄异心,论如大逆,应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 ”,其余子6人、孙1人、兄弟之子2人,无论已到年龄未到年龄,皆斩决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等,皆斩决。康熙皇帝这时才知道,鳌拜等怨恨苏克萨哈经常与其争论,积怨成仇,要置苏克萨哈于死地而后快。康熙“坚执不允所请”。但是鳌拜连日强奏,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最后康熙只把对苏克萨哈从分解肢体的酷刑改为处绞,其他都按其原议行刑。鳌拜专权作恶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鳌拜冤杀苏克萨哈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凡起坐班行,自动列于遏必隆之前。一切政事先在家里议定,然后施行,并将部院启奏官员私自带往家中商量。他拉帮结伙公然抗旨,严重威胁皇帝的权威。这是康熙帝不能容忍的。他不动声色地作铲除鳌拜的准备。
康熙皇帝深知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权,树大根深,很难对付,如稍不谨慎,走漏风声,就会打草惊蛇。他为此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个办法:按清朝的规矩,下令选了一部分满族权贵的子弟,在自己身边供差遣和充当贴身侍卫。这些侍卫都是跟皇帝年龄差不多、康熙传 ・10・体格健壮腿脚灵活的少年。康熙帝每天和他们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康熙帝也装着不在意,照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感到皇帝只知道打闹玩耍,便没有放在眼里。
有道是欲擒故纵。康熙帝也采取了这一战略。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真的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康熙以此麻痹他们。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疏言“天下治乱系宰相 ”,点明鳌拜的危害。康熙帝以为时机尚未成熟,便斥他“妄行冒奏,以沽虚名 ”,声称要给予处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还放出风声,说皇帝应该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果然亲自来到了鳌拜家,刚走进鳌拜的卧室,见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双手按住床沿,一个御前卫士快步走上前去,揭开床席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匕首。鳌拜见此情景十分紧张。康熙帝却出人意料地大笑道 :“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 。”当场稳住了鳌拜。说罢,他详细地询问了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好好调养,又对左右侍候的人嘱咐了几句,起身回宫去了。
康熙做好了铲除鳌拜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以各种名义将鳌拜的党羽先后派出去,削弱了他的势力。将康熙传 ・11・鳌拜的胞弟内大臣巴哈“差往审理察哈尔阿布奈之事”;将鳌拜亲侄侍卫苏尔马差往科尔沁,将鳌拜姻党理藩院左侍郎绰克托差往苏尼特编定扎萨克事务;将工部尚书都统济世差往福建“巡海”。 一切安排就绪,康熙于8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亲自给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做动员部署。他问 :“你们是怕我还是怕鳌拜?”侍卫们齐声说 :“我们只怕皇上。”康熙宣布了鳌拜的罪过,布置道 :“等会儿鳌拜来了,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 。”
过了一会儿,鳌拜进来了,他像往日一样大摇大摆地走着,没等他站稳脚跟,康熙帝使了个眼色,那伙少年侍卫一哄而上,连拉带拽将他推倒在地。鳌拜本来是个身经百战、受过“巴图鲁”(满语“英雄”)封号的武将,开始以为是几个小孩子跟他闹着玩的,等他看清了小皇帝冷峻的面孔,才猛然醒悟过来,但这时已被捆住手脚不能动弹了。同时被抓的还有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和一等侍卫阿南达等人。
当下,康熙帝召来了议政王和大臣,命令他们审讯鳌拜。议政王和大臣们平日都痛恨鳌拜的专横,一桩桩列举了鳌拜欺君枉上等三十条罪行,一致要求将他处以死刑,其亲子、兄弟一并处斩,妻子和孙子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以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其他如遏必隆等一批亲信康熙传 ・12・党羽分别判立绞、立斩、即行凌迟处死等。
议政王和众大臣议定上奏皇上。康熙帝再次召见鳌拜等,当面审问。五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历数了鳌拜结党专权、紊乱朝政等诸罪行之后,宣布 :“情罪俱真,本当依议处分,但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遏必隆无结党之事,免其重罪,削去太师及后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仍准留与伊) 子……”
擒拿鳌拜涉及权力更迭大事,人事关系十分复杂,但康熙帝仅用十天就全面宣布处理结果。从谕旨内容看,毫无报复之意,体现了极高的政策水平,做到了法外施仁,区别对待:鳌拜以功免死拘禁,其兄赵布太、子那摩佛也从宽免死拘禁;遏必隆免其重罪,数月之后又“特为宽宥,仍以公爵,宿卫内廷;罪不可赦的死党仅处死了9人,比原议大大减少;有的死党免罪还留原任;满汉文武官员中,因畏鳌拜权势趋炎附势者,均免以查处。康熙帝在铲除鳌拜集团时,表现了极其宽大仁政的胸怀,有效地防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另外,凡受鳌拜迫害致死、革职、降级者,都一一给予平反昭雪。对已故苏克萨哈等,其爵位、世职,由其后人承袭。此案的处理深得人心,表明了年轻的康熙帝已日趋成熟。
议处鳌拜,废除了辅政大臣,康熙帝收回了批红康熙传 ・13・大权。从此以后,各处奏折所批朱笔谕旨,全部出自皇帝之手,从不让人代书。即使康熙帝年老后,仍坚持这一习惯,右手患病不能写字,就用左手执笔批旨。
康熙帝认真反思和吸取了鳌拜事件的教训。坚决反对官员怀挟私仇互相陷害,从这以后的三四十年间,无大臣互相攻击之事发生。康熙皇帝鉴于过去议政王大臣会议被鳌拜把持,会议之事还未确定,外面的人就已知道了,为此进行了整顿,规定诸王、贝勒、大臣务须缜密,不得泄漏秘密。针对鳌拜专权时形成的“交通在内近侍,使令人员妄行干求,或潜为援引,或畏威趋奉”等官场歪风,康熙帝规定“仍前干求趋奉者,定行从重治罪,决不饶恕”。
16岁的康熙皇帝机智果敢地铲除了鳌拜集团,摆脱了当傀儡的烦恼,真正达到了亲政的目的,从此他兢兢业业勤于朝政。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臣下、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形式。他除了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上朝外,其余时间都去乾清门听政。康熙帝御门听政风雨不误,做到每天“未明求衣,辨色视朝 ”,春夏早晨六时、秋冬早晨七时,必须亲御乾清门听理朝政,从不肯懈怠。
康熙皇帝通过御门听政,对辅政时期的政治作了重大改进,及时了解下情,直接处理并不断改进政务。康熙帝听政十分认真,坚持一一全览各部院呈送的本康熙传 ・14・章。有的人以为皇帝未必能通览所有的本章,因此书写经常疏忽,康熙帝一一通览,连其中的错字都能发现并改了出来。遇有战事时,每天本章多达三四百件,通常每天也不下四五十件。不论多少,康熙帝都“亲览无遗”。 康熙帝通过御门听政,充分发挥群臣的智慧,集思广益,使国事决策尽量避免偏颇失当。政务处理迅速及时,成为康熙朝政务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