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
按照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的说法 ,屈原的活动时期主要是在战国的中后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诸侯国由七雄并峙的割据到开始走向统一的时代。
自春秋以来,封建制在奴隶制机体内部已逐渐酝酿成熟,从此开始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由奴隶主所有制向地主所有制过渡,奴隶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这种转化在春秋时期还比较缓和,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便十分激烈了。屈原恰好生活在这种激烈变化的转折关头。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已经迅速发展。春秋末年,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牛耕;战国中叶,铁制农具又被广泛使用,灌溉业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就有利地促进了大规模的垦荒和深耕细耨,农业生产首先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兴起;官营手工作坊和个体经营的“工肆”不仅遍布各地,而且分工设部已非常细致。社会的大分工为商人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商人们走南闯北,出入于各诸侯国的大城市。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周之洛阳都成为天下有名屈原传 ・3·的都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如临淄就有居民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战国策・齐策》)。楚国的郢都也是如此。“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 ,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 。”(桓谭《新论》)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旧观念、旧制度的动摇。世袭的诸侯、卿大夫占有土地的奴隶主所有制已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奴隶主统治者们穷奢极欲,追求声色享受,置平民百姓的死活于不顾,使百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甚至达到了“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兽恶其网,民恶其上”的两极分化的对立程度。在诸侯各国中,不断出现反抗奴隶主统治的奴隶暴动。较为有名的有鲁国的柳下跖起义、楚国的庄□起义,有力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治。尤其是楚威王、楚怀王年间的庄□起义,“吏不能禁 ”,致使楚“分为三、四”。
由下层奴隶主、奴隶社会的自由民、工商业主和以军功得到封地的功臣构成的地主阶层,不满于奴隶主世袭制度,也不满于割据局面以及各国间无休止的战争,特别是不满于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残暴、昏庸、屈原传 ・4·腐败和荒淫。他们要求参与政权并掌握政权、控制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以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促进封建制的发展。于是,在各诸侯国中不同程度地展开了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实质就是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以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如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以及燕国、赵国等都制定过革新法令,推行过改革的措施。在这些变法中,尤以李悝、吴起、商鞅的变法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李悝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在魏国进行变法,颁布“平籴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使魏国首先在诸侯七国中强大起来,曾经越过赵国,灭掉了中山国,还与韩、赵联合打败了齐、楚的军队,并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李悝之后是楚国的吴起变法。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之初就遭到了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顽固派的大贵族屈宜臼指责吴起变法是“变其故而易其常 ”,吴起好用兵是“逆之至也”,楚悼王注重改革是“逆天道 ”,任用吴起将助逆成祸,甚至当面辱骂吴起为 “祸人”。吴起面对楚旧贵族的攻击,毫不动摇,并向楚悼王一针见血地指出:楚国地广人众,军队有一百多万,过去曾经称霸于诸侯。现在国家又贫又弱,主要原因是大臣权势太重,受封屈原传 ・5·食禄的贵族太多,耗尽了国家的钱财,上逼国王,下欺百姓 ,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变法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实行了不少新法,使楚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变法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针对楚国地广人稀的现状,将旧贵族迁徙到边远的“广虚之地 ”,让他们从事生产,自食其力;他们原有的土地由国家收回。这样,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给旧贵族以沉重打击,削弱了他们的势力;第二,收爵禄。规定被分封的楚国旧贵族经过三代,将其子孙的爵禄收回;公族(王室家族)出了五辈,便一律取消特权和俸禄 ;第三,“损不急之枝官 ”,即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的经费用于训练军队;第四 ,“塞私门 ”,不允许旧贵族招引食客,不准私门请托、互相勾结以危害国家,提倡为国家尽忠尽力;第五,加强军事力量,建立一支由国家统一指挥的军队,以便用来统一中国。吴起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强了王室的力量,也加快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空前地强盛了起来,不仅南收杨越,北并陈、蔡,而且在救赵攻魏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引起了各诸侯国的震惊。
然而,吴起的变法因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早已怀恨在心,并伺机反扑;另外,吴起的变法注重在中央集权和强兵方面,缺少改革社会经济制度屈原传 ・6·方面的内容,更未对土地所有制问题有所改革,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层的广泛支持,所以,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反对者们乱箭射死,变法也就前功尽弃了。于是,楚国又恢复了旧的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持续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比较显著。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于公元前359年和前352年先后两次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旧习俗和戎翟(狄)少数民族落后遗风,又适应了封建的上层建筑,确立了封建的道德观念 。“废井田”、“开阡陌”、“平赋税”在政治体制上废除了旧贵族赖以统治的分封制,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实现,首先在地方组织上奠定了基础。经过商鞅的改革,秦国的经济、政治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军事力量。从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大军三次伐魏,均大获全胜,压倒了魏国的嚣张气焰,使秦国声威大震。前340年,商鞅伐魏,俘获魏将公子□,收复河西之地,从而一跃成为七国中的强国,扭转了被动挨打、无力插手中原的局面。尽管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车裂之祸,但“商鞅亡后,秦法未改 ”,推行二十一年之久的“商鞅之法”妇孺皆知,已深入人心,不能动摇了。秦国刑政修明,百姓善战,居高临下俯视中原的地理形势,已有足够的势力与原来的强国齐、楚抗衡,并与之争夺天下了。
社会的大变革自然也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屈原传 ・7·首先是民的地位的提高。在此之前,民的地位与六畜相同 。周代以前的典籍中往往将民与六畜并举 。如《周官》有云:朝士“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又“质人掌城市之货贿人民牛马珍异”,甚至“民”干脆还比不上六畜,孝公时代的《□鼎铭》载明□曾以一匹马、一束丝换回五个人。自春秋到战国时期敬德保民的思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儒家倡导仁爱,墨家提倡兼爱,道家主张齐物平等,甚至于法家也要用制定法律的形式为平民百姓争得一席生存的地位。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左传》中普遍宣扬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明显地反映了人的地位的极大提高。这种思想对屈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泛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
民的地位的提高,相应的便是神的地位的下降,而作为神之子的地上的君主的地位也便发生了动摇,对君主的要求也严格了起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商汤弑其君,孟子义正辞严地说 :“闻诛一夫纣耳,未闻弑君,”说明更多地是以德来衡量君主 。儒家在遵守等级制度的前提下,也有为民请命的要求,甚至也有对国君的限制,对暴虐之主,孔子与孟子当然也是坚决反对的。
割据战争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屈原传 ・8·于是,要求罢战,要求统一便成为人心所向,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虽然各家思想体系不同,如儒家主张以礼义文治德教感化而达到使各国归服的目的,法家则主张强兵利刃以武力兼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墨家主张兼爱,其目的都有要求统一的倾向。从战国后期来看,仁义不及感化,兼爱不能救拔,武力兼并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战国七雄的对垒中,楚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合纵,还是连横,直接关系到楚国的危亡 。“连关中之谓横,合关东之谓从”(《战国策》高诱注 )。关东六国联合叫合纵,秦国联合六国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叫连横。苏秦主张合纵,张仪则坚持连横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在战国七雄中,地处西北部的秦国兵力最强,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版图最大,处在山东半岛的齐国,因有海滨的鱼盐之利,故最富。秦、齐势均力敌,秦、楚又势不两立,苏秦游说楚威王时说 :“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张仪游说楚怀王时说:“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因此,除韩、赵、魏、燕四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外,几乎形成了秦、齐、楚鼎足三分之势。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秦、齐、楚战和关系十分复杂。在秦、齐的争雄中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向背起着屈原传 ・9·举足轻重的作用。秦为了牵制齐国,必须与楚联合,又必须结成稳固的联盟,然后求得发展。
楚国能否改革朝政,能否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是关系到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屈原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登上历史舞台的。
屈原传 ・10·
无忧的青春
屈原的生年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根据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的两句话“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自叙生辰,王逸《 楚辞章句》注释说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正月为陬”。也就是说屈原出生的日期应是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们已知庚寅日为二十三日,那么寅年是哪一年?因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古代历法,清代以来的学者们做了巨大努力,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到目前为止就有十种推断。结合《史记・屈原列传 》、《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史料来考察,我们认为今人胡念贻先生的说法更为妥当,即定于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夏历正月二十三日,正好是寅年的寅月庚寅日,与《离骚》中屈原的自叙相吻合。
屈原的诞生地是楚国秭归(今湖北秭归)乐平里。秭归原名丹阳,是楚之祖先熊绎的始封之地。屈原的父亲伯庸因为儿子这个不平常的生日——寅年寅月庚寅日而兴奋不已,这个得天地之正中的良辰吉日也许是个好兆头,说不定他将来能成大器呢!伯庸久久凝视着襁褓中的婴儿,按照出生时的天文星象,给他起屈原传 ・11·名叫平、字原。《离骚 》中有两句说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即公正的法则,隐寓“平”字之义;灵均指高而平的沃土,隐寓“原”字之义。
屈原是上古高阳帝顼的后裔,《离骚 》中的头两句诗就说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是高阳帝顼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帝顼的六代孙子名叫季连,是楚国的创业祖,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在周文王时被封为子等爵位,鬻熊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 )。可见楚本姓芈,从鬻熊之后又姓熊。到春秋初年,熊绎的后代熊通自立为武王,武王的儿子屈瑕因功受封于屈邑,便以封地为姓,这便是屈姓之始。在楚国芈姓贵族中,屈氏受封最早、家族最盛,自春秋以来都是楚国统治集团的显贵。如屈重、屈完、屈御寇、屈采、屈荡、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罢、屈春、屈庐、屈阎、屈子荡、屈弗忌、屈匈等均任过高等官职。尤其是屈瑕担任过莫敖之后,屈重、屈建、屈荡、屈生、屈大心、屈子华都做过这个官。屈原和春申君还做过左徒。
屈原的家乡濒临长江、靠近三峡,是一个嶂叠山青、绿水萦回、风景秀丽的灵异之地。地灵人杰,神秘而旖旎的三峡风光陶冶着他的情操,赋予他以丰富屈原传 ・12·的想象力,也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有一段话描写三峡: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日。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这奇特的风景以及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奇特的楚文化,孕育了屈原宏伟的气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铸成了他后来创作中雄浑特异而清丽的风格。
屈原从小喜爱洁净,每天早晨都要到井边打一桶水,用这清澈的井水洗去脸上的尘垢、洗净自己的帽缨,然后对着明亮的井水照照衣帽是否整齐、洁净。小屈原长大了,他渐渐懂得,人不仅要讲究外表整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心地纯洁、正直。因此屈原每天对着井梳洗完毕,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够检点?省察自己对国家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这面明心透腑的“镜子”屈原传 ・13·映照着屈原幼小的心,也把他的心灵照得透亮鲜明。这口井就是人们传说的“照面井”。
屈原出生于王室宗族家庭,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遍览古籍,并留意历代兴亡盛衰的踪迹,积极探求治国安邦之道。在屈原的心目中早已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像商代伊尹那样辅佐商汤、像周代吕望那样辅佐周武王,自己将来也要辅佐楚王振兴楚国,统一天下。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刻苦读书,即便是酷热的夏天,屈原也不放弃攻读,为避酷暑,他就到伏虎山脚下凉爽的山洞里去读。后来人们把这个山洞称做“读书洞”。
一年年过去了,屈原在发愤攻读中已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这已经到了公元前333年,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期。这一年,楚军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齐军,楚国声威大振。隆隆的时代春雷震撼着伏虎山,也在召唤着屈原。
伏虎山一年一度的橘树又开花了,屈原漫步山下,抬头仰望山坡,只见漫山遍野的小白花比往年更为繁茂、素洁,这就是南国的橘树,它一来到南国,便矢志不移地爱上了这片国土。他深切的恋国之情亦顿然而生: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