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七十年,不散的风云
姜昆
单田芳先生的传记问世了,可喜可贺!
前不久,单老曾特意嘱咐说:"我新闻界有位好朋友--张继合,他在《河北日报》做文学编辑。小伙子有见识,笔杆壮,专门为我写了一部个人传记,他希望姜昆先生这样的文艺权威能慷慨作序,以壮声威。"
感谢单老如此抬爱。其实,作为艺术前辈,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威。
在当今中国的曲艺界,单老是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他从艺超过五十载,除去"文革"那段特殊的日子,老先生一直是人气极旺,一路走红。尤其是20世纪末,单老"复出江湖","云遮月"式的嗓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有评论说,当时单田芳那有特色的嗓音,已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
依我看来,单老的确堪称"集大成"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作艺有天分,说书靠勤奋,即使年届古稀,仍旧宝刀不老、与时俱进。他并没像与他同龄的人那样,终日养花喂鸟、品茶听戏……逍遥自在地享清福,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变成了一名虔诚备考的小学生,天天录节目,月月出新书。正如齐白石老人晚年的情景--日日作画,不使一刻虚度也。
单老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儿,也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我曾对记者朋友们讲:"单老如此高龄,我听说他要在电台和电视台搞类似西方'脱口秀'一类的节目,主持新闻、时事、体育,令我羡慕!羡慕他的魄力,羡慕他年轻的心态,羡慕他有如此的进取心。这是一种挑战,对自己的挑战。作为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家,他在追求的道路上矢志不移,苦苦地跋涉,从不肯放弃学习,不停地拓宽新视野,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该考虑我们要如何对待事业,如何去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吗?"
常言说:"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这句俗话也适用于社会的每个行当。那些奢望一夜成名的朋友,千万不要急于事功。画家李苦禅曾说:"如果不能吃苦,就别活在这世界上。"我觉得,单老既有艺术天赋,又非常能吃苦,故此,才有这样深的造诣、这样高的成就。如何吃苦,诸位在书中自有领略。
说心里话,尽管我同单老非常熟悉,却并不十分了解他的身世和经历。张继合先生新著的这本传记作品--《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再现了单田芳先生七十年的艺术人生。大家将通过他生活的一幅幅画面,感受单老怎样用他对曲艺事业的忠诚与做人的原则面对生活的坎坷和磨难。应该说,这是一座相当宝贵的"精神富矿",亿万"单迷"可以穿透七十年不散的风云,重新审视大幕后面那本色的单田芳。
2005年10月6日于北京
第一回倒插门家道中落赶场子雪夜降生
●单家祖籍山东省德平县。爷爷做了河北涞水县"倒插门"的女婿。
●单永魁做童工,年仅十二岁。可怜的孩子,多少次不知不觉地尿湿了棉裤,裆里冻成了一块大冰砣。
●热汗淋漓的王香桂平躺在一块救急的门板上,二百多名听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一拨儿接一拨儿地把她送进了天津市中心的医院。
20世纪70年代末,一部《隋唐演义》通过电波红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都知道:东北出了个单田芳。
成名了,难免会有成群的好事者出来打听出身门第,甚至祖宗八代的历史渊源,似乎能与名人攀上一点"转折亲"便显得格外光彩。单田芳走红之后也不例外,他的家谱被图解成了很多版本。每当提起自己的"祖根"来,单田芳就笑:假如上溯三代,的确是盘根错节,一言难尽。
东北人都把单田芳称作地道的老乡,其实,只能说关东那片黑土地是他成就事业的人生阶梯。早在20世纪50年代,单田芳就在辽宁鞍山成家立业、拜师学艺,从1956年第一次登台,到走红东北三省,获得评书界"板凳头大王"的称号,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那时候,单田芳刚刚二十一岁,称得上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1968年之后,单田芳莫名其妙地从曲艺舞台上消失了。"文革"十年,乌烟瘴气,整个社会都乱了章法,当收音机里再次传出单田芳的评书时,他已经两世为人,不知褪过几层皮了。
1979年"五一节",春暖花开。阔别观众十年之久的单田芳重新登上了三尺书台,应该说,这次不同寻常的复出才是他真正意义的"成名",在极短的时间里,单田芳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不但红遍了东北三省,也红遍了全中国--那时候,单田芳已不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而是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前半辈子,我净倒霉了。"
东北这片黑土地是一块事业的跳板,成全了单田芳拥书入关,走向全国。这里沉积着他大半生的爱恨情仇、荣辱毁誉,恐怕永远也割舍不掉;但是,如果论起家世来,单田芳的祖辈、父辈,乃至他的出生地都不在东北,这里至多算是他的"第二故乡"。
上溯三代吧。单家祖籍山东省德平县。一提起山东来,单田芳至今还心驰神往。那里是出孔孟、出圣人的地方,尽管陌生的德平只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个谱系胎记和文化符号,单田芳却依然很熟悉年轻时代的爷爷。那是个家境贫寒的小伙子,要不,怎么会沦落为背井离乡的小商贩呢?本小利薄,千里求财,爷爷在山东与河北之间往返穿梭,芒鞋踏破,不想,这个勤勉的年轻人居然惊动了冥冥之中的月老,真的赐给了他一门"千里姻缘"。
第2节:倒插门
河北境内、太行山东麓有个涞水县,当地一户杨姓人家较为富裕。杨家人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山东后生:又老实,又能干,不如招个上门女婿吧。最后婚事一较真儿,单田芳的爷爷为难了:在晚清时代,"倒插门"这种条件对于任何门第的男子来说都相当苛刻,谁肯改换门庭,背弃宗祠呢?可是,不这么做,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最终,单家不得不默默地低头。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单田芳的爷爷便迈进了涞水县张灯结彩的新家门……
这段发黄的故事彻底改变了单氏族谱的地域走向,它在河北西部山区作了个急转弯儿,随即又折向大雪茫茫的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