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英才家庭造

_4 王金战(现代)
  女儿十分勉强地点点头。
  我说:“你现在能不能这样?按照我刚才给你讲的思路,从头到尾再做一遍。时间多长都不要紧,只要求一点,这个题必须得满分。我也不再提示你,怎么样?”
  于是,女儿重整山河,耐心琢磨做题的全过程。半个小时以后,结果出来了,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兴奋地说:“我找到感觉了,我终于找到解析几何的感觉了!”
  女儿松了口气,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我问她:“你过去对解析几何没有感觉吗?”
  她点点头:“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那你过去怎么做解析几何呢?”
  女儿笑笑:“一碰到解析几何,我就害怕!”
  过去,女儿每每遇到这类题,总是在熟悉的地方卡壳,赶紧翻翻答案,很快就绕过去。殊不知每一次卡壳就是一次机会,如果不能下功夫找原因,还不如不做。
  有些题目,你好像不会,但是看看答案,又好像懂了。在不会和真会之间,说明要拿下这类题,你还有一步之遥,也仅有一步之遥,你完全可以战胜它。可就是这样一些题,阻止了孩子们考试拿高分。纸老虎变成了拦路虎。放着这样的得分点不去攻克,畏畏缩缩、绕道而行,这不是糊涂,不是犯傻吗?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不光要看懂这个题,还要对这种题的变形也清楚明白。能做到这一?,才算真的突破了。而一旦突破了这个题,学生对这一类题的解题能力和信心就上了一个层次。
  我给女儿打气:“这个题你懂了,再看下面的题,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果真,女儿后面的题越做越顺。到第六个题的时候,她说:“这道题我不做了,行不行?”
  “为什么?”
  她调皮地说:“我给你讲讲思路。”结果这孩子把思路从头说来,非常清晰。
  我鼓励她:“今年高考,你的解析几何绝对没问题了!”
  “真的?”
  “真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害怕解析几何,其实解析几何的规律性是很强的。学生害怕解析几何,通常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计算能力,缺乏自信心。高考前,如果能够彻底地解决几个类似的题目,心理障碍一旦突破,你会发现解析几何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
  我跟孩子说:“你这个解析几何的感觉来得挺是时候,高考前最后一天找着了。趁热打铁,多好啊!”
  高中三年,女儿的数学从来没有超过120分,高考“临门一脚”,她一下子突破147分。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优异!
  冲刺不仅是一场场考试,也意味着人生中一次次重大的拐点。父母陪孩子感受责任、感受磨难、感受成功、感受快乐,是亲子共同成长的难忘一页。
  29心态决定成败
  我2003年接的这个班,确实很争气。一开始的起点是同年级最低的,我带班之后,学生的士气高涨起来,成绩在半年内就超过了实验班。高二下学期,我被调到人大附中网校担任校长,无法给孩子们当班主任了,平常也没有时间去关注他们。
  高考前的6月5日,学生们要来学校拿准考证,这帮孩子就找到了我。他们说:“王老师,您教了我们一年半,眼看就要高考了,怎么也得跟大家见见面吧?看到您,我们心里面就踏实了。”
  我才知道,学生们一直把我当成了一种力量的源泉,把在高考之前能不能见到我,看做是一种深深的鼓舞和保障,好像得到了护身符一样。
  于是,我准备了一种蓝黑签字笔———我用过的最贵、最好用的一款———提着两袋子笔到班里去了。我到教室门口,班主任于老师的班会也开得差不多了,也请我上台。
  我一进去,掌声雷动。我开讲了:“孩子们,咱们分开已经一年多了,你们忙我也忙,在这最后的一个阶段,我来给你们呐喊助威,送你们一个人一支笔。”
  台下的孩子们笑眯眯地看着我手中的这支笔,等待下文。
  我说:“这支笔可不得了啊。到了网校之后,我天天用这支笔作计划、写报告、搞宣传、批文件。用这支笔,我画出了这个企业的蓝图;用这支笔,网校半年之内就扭亏为盈,一路蒸蒸日上。所以,这支笔对我来讲,就是幸运之笔、成功之笔。今天我把这支‘神笔’送给你们,希望你们拿着它,能够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
  学生们立刻一片沸腾:“王老师,您赶紧把‘神笔’发给我们吧!”
  哪有什么“神笔”?不过我相信,那支笔确实给一个班的学生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一方面,它确实是支很好用的笔,考试的时候,写起来顺顺溜溜的,学生们的心情自然舒畅;另一方面,我在孩子们心目中有一种威信,他们拿着这支笔,就能想起我,那是一种有形的精神鼓励。
  送完了笔,我给大家讲了个故事。什么故事呢?《王金战高考历险记》。我告诉他们,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是怎么赶考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妙趣横生的经历。
  最后,我总结道:“你们很想知道高考是什么吧?根本没你们想象的那样严峻,那么可怕。高考就是一次平平常常的考试。高考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小问题,都不会阻挡你们前进的脚步。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自己搞得多么紧张。用轻松的心态面对,你们个个都是赢家!”
  又是一阵掌声如潮。我走下台,和同学们随便聊聊天。跟这个学生微笑一下,拍拍那个学生的肩膀,又摸摸另外一个学生的鼻子。在教室里坐了好长时间,我也不提学习,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帮他们放松心情。
  果然,这个班又是人大附中当年高考的佼佼者。
  一支笔保孩子马到成功,一碗面也能助孩子战胜自我。
  我在山东工作期间,有个学生家里太穷,每天吃的就是窝头咸菜。第一年高考,身体虚弱加上高度紧张,考到一半,大脑缺氧,晕倒在考场上。复读到了第二年高考,学生的思想压力更大了,学习状况也不是很理想。有一次他跟我说:“王老师,每次想起那天倒在考场上的情景,我就浑身冒冷汗,所有思路全乱了。”
  我一看,这孩子心理负担太重,怎么跟他减压呢?我于是说:“没关系,我保证让你吃得饱饱的,那样的情形再也不会出现了。”
  高考前一天,我就请他到我家里来吃饭。此后,每天考场前的早餐,我就让妻子给他做荷包蛋面条。那时候的高考还是三天,每天早上一碗面条,卧上两个荷包蛋,三天三碗面条六个荷包蛋,孩子含着眼泪一口口吃完。没料到,那年他考得特别突出。
  后来,孩子跟我说:“王老师,我都吃了荷包蛋了,还能没有劲吗?我就想,无论如何也得考出个样儿来。”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人们都不富裕,好在我家里还有面条、荷包蛋,肯定比他吃家里带来的煎饼、咸菜要强吧!这个学生满怀着感激,克服了恐惧,三碗荷包蛋面就把他送进了大学。
  有个小女孩每天都从家里走路去上学。一天早上,云层渐渐变厚,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很担心,怕孩子会被打雷吓着,甚至打到;赶紧开着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终于,妈妈找到了孩子,却发现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要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微笑。
  妈妈忍不住大叫:“你在做什么啊?”
  孩子说:“上帝正在帮我照相,我当然要笑啊!”
  闪电是伤害孩子的恶魔,还是艺术家上帝在为她拍照?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眼里,呈现截然相反的景象,差异就在于心态。丘吉尔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高考前一个月,女儿无意中跟我谈起来了:“老爸,我听同学们说,雍和宫的香火特别旺,祈求的心愿特别准。我们很多同学现在都去烧香,希望考个好成绩。”
  我笑了笑,没有答话。
  高考前,还有很多家长领着孩子去孔府、孔庙烧香拜佛,保佑孩子考场好好发挥,进入理想的大学。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神佛。但是,既然孩子提出了这个话题,从心理安慰的角度,家长也应该走一趟了。
  于是,我跟孩子妈妈讲:“既然孩子都这样说了,你不妨去一趟雍和宫,给她求个心安。”
  妻子说:“行。”
  我说:“你去的时候,我不派车,你也别打车。为了表示咱们的虔诚,你就自己坐公交车去。行不行?”
  妻子一口答应:“没问题。”
  回来以后,孩子妈妈非常激动,跟我说:“我一去雍和宫,到处都是人,香火真是旺!我跪在佛像前虔诚地祈祷,给孩子许了个求学业的愿,庙里的师傅还给了我一个牌,说是我求来的护身符。他说,孩子考试的时候,把这个牌放在身上,关键时候会帮她心想事成的。”
  我笑着说:“这里面门道还不少。拿去给孩子看看吧。”
  我拿出护身符,问孩子:“这个东西,你看看,你妈给你求的,戴不戴?”
  孩子一下子跳起来,惊喜万分:“戴呀,是护身符呢!”
  我说:“那你可得妥善保管。”
  夏天考试,孩子衣衫单薄,护身符往哪里搁呢?会不会被当作是夹带资料入场而扣分呢?
  女儿倒是一脸轻松:“老爸,你放心吧!我自有妙计!”
  后来,我也不知女儿是怎么鼓捣的,反正高考几天,她一直戴着那个牌牌,喜滋滋的。护身符管用不管用?孩子就只用了高考这一次,也是历史上排名最好的一次,成绩最突出的一次,发挥最高水平的一次。
  如果孩子没有提出来,我肯定不会去烧香拜佛;我也不以为这件事瞒着孩子去做了,就会有多么灵。但是,孩子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即使我不相信,也会一丝不苟地帮助她完成心愿。
  话说回来,烧香拜佛最后成绩考得不好的孩子也很多。家长说:“我去烧香了,你得好好考呀!”孩子未必很开心,反而觉得压力倍增。
  归结到一点,高考之前,孩子已做了充分准备,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便成了关键。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底气来进行。凡是有利于此的,坚决执行;凡是有悖于此的,坚决禁止。
  家长为儿女做的很多事,都是秘而不宣。
  女儿的考场在世纪城南面的海淀实验学校。距离我们家,不近也不远,但是路线不太顺。于是,我开着车,掐着表,沿线考察。我们跑这一条路得花多长时间,走那一条路需要多少分钟;哪条路最好走,哪条路最不好走。就这样,花费了两个下午,把我们家去考场的所有路段,全部走了一遍。这是我提前一周就做好的功课。
  你也许会问:至于吗?
  这条路堵了,我们换别的路。对于北京拥堵的交通,我必须有这个预见。真正考试的那天,车后备箱还要放上自行车。万一堵得厉害,我们就下车,我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去考场。
  虽然就这么点路,时间也要计算得很精确。不能去得太早,也不能去得太晚。去早了,考场外没有遮荫的地方,六月的太阳晃得人花眼,孩子没地方站没地方坐的,又热又紧张,不行。去晚了,一路狂奔,提心吊胆,考场上同学们都坐好了,她再叮里哐啷地跑进去,又急又慌乱,更不行。所以,这个时间得卡在点上,预备铃响20分钟之前,孩子能到考场是最合适的。
  离开家门前,我们要做什么?最主要的就是检查考试用品。
  其实,头一天家长就要提醒孩子,按照学校的要求,该买的买,该填的填,自己准备好考试用具,同时做好文具用品清单。这个东西有没有?用什么参考书?从哪儿取?这些都要他心里有数,不能乱七八糟地带进考点。所以,考试用具不需要家长给孩子准备,但这个用品清单,家长也得有一份。
  临出门,家长应该替孩子检查,但这个检查是无声的。不要问:
  “你的准考证带了没有?”
  “你铅笔准备好了吗?”
  这样一问,往往就把孩子给问乱了。因为孩子可能早已准备就绪,而家长又不一定知道每一样都放到哪儿了。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路,要求孩子临出门,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一件找出来,既影响情绪,还容易出错。拿出你的那份用品清单,默默替孩子清查一遍,注意别打乱原来的摆放顺序。都有都在,这就行了。
  出了门,在路上,我们又该怎么做?
  我记得我送女儿高考时,她曾经在车上看语文复习资料。我就跟她说:“倩倩,现在把书放下,静静地想一想。想什么呢?你可以先想想作文。要是记叙文的话,我怎么布局;要是议论文的话,我怎么行文。让自己先进入考试的氛围。”
  为什么不应该在车上看书?
  因为行驶的过程中,车在摇,书也在晃,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头晕,甚至把胃里吃的饭也给摇上来了。这样一劝,孩子也很配合,马上把书放下了。
  到了考场上,把孩子送到警戒线,我给女儿嘱咐了四条:
  第一,进考场之前,必须先去一趟卫生间。也就是说,孩子的进场路线是:从考场外面进入卫生间,从卫生间再走进考场。如果考试的时候申请出来如厕,那是相当麻烦的,所以要先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见了同学和老师不要打招呼,也不要交谈,出于一种礼节,你可以微微地点点头,然后赶紧离开。
  考生需要适度的独处,和外界保持一定距离。这一点,很多老师、家长都不明白。有一次,我跟一位女老师到八一中学带考。这个老师自己也很紧张,巴不得学生们一个个超水平发挥。
  看到一个学生,她就来了一句:“你可别像上次考试一样,犯那种低级性的错误!”
  学生一听,立马就蔫了,有点委屈,又有点气冲冲,一副要哭的样子。孩子要进考场了,为什么还提这些让他不愉快的事呢?我站在一旁,生怕学生考试状态不好,想说几句话,缓解一下他的心理压力,可又不能让这位老师看到。
  终于,我瞅了一个空当,悄悄地拉住这个学生,说:“别影响你的发挥,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什么困难都可以过去的!”
  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很感激地点了点头。
  第三,考场提前五分钟发卷,填完个人考试信息之后,要先思考,制定答题的战略战术。
  试卷发下来了,学生写上考号、姓名,接着就开始阅卷审题。大部分学生从第一个选择题开始看,提前进入答题状态。更优秀一些的学生往往先看最后的大题。看看语文和英语的作文题是什么,或者把数学后面六个大题快速地过一遍。如果一看,这些大题好像难度都不大,似曾相识,说明这场考试好应对,心态就好起来了。甚至这些大题里,还有某一个题特别简单,特别熟悉,他完全可以先做完这道题。学生一开局就拿下了一道大题,情绪一高兴,再回头做选择题,就会速度更快,底气更足了。所以,每一种战略战术都有它的适应性,而这五分钟,正是你布局的时候。
  第四,收完试卷,立即离开考场,不要跟任何同学聊考场感觉,更不要听别人的议论。
  很多学生考完以后,喜欢互相对答案。确实,学生刚刚考完,他们对每一题的答案,都是印象深刻的。而根据我多年带考的经验,越是主动找别人对答案的学生,最后考试成绩越是不理想。他干吗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答案说出来?因为他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或者模棱两可,心里没有底;把自己的答案张扬出去,好像我们走夜路大声唱歌一样,其实是一种自我壮胆。
  那些主动提供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错的,而一旁听答案的其他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比如,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0.6。可有一个同学说,我的答案是1.6。做对的学生一听,我怎么是0.6呀?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心里难免七上八下,甚至拼命回忆,重新演算,总想弄个是非曲直。可是,答案记得清楚,题目就很难复原了,而只要一个条件记忆有误,结果又会发生变化。这样患得患失,必然影响到学生后面几门的考试情绪。每年中考、高考,做错了题的人把做对了题的人弄得很心烦,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场大型考试,孩子们如果能注意到这四点,学会基本应对方式,一般都会很平稳地发挥出正常水平。
  考试结束,孩子们鱼贯而出,家长们争先恐后:有送花的,有送水、送饮料的,还有急急忙忙打伞遮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都是陪考家长应该做的,但还不是主要任务。
  每次大型考试,我都是女儿的指定专用陪护。因为她知道,我是一把保护伞,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我说一句话,就能让她精神抖擞。
  考试前后,怎么跟孩子讲话,我是认真备了课的。怎么备课?孩子考完了这一科出来,要是一脸阳光,我怎么说话?要是一脸忧伤,我说什么话?我站在考场外等候期间,不仅进行了详细地备课,还要反复地练习:这一句话怎么说?那一句话怎么讲?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还要看孩子的表情,随时调整,有的放矢,正所谓“看人下菜碟”。
  那天,女儿考完了语文,面带笑容,情绪很高涨。
  她说:“老爸,我终于把作文写完了,而且还能留下一段时间来检查!”
  原来,女儿写作文追求完美,喜欢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用笔用心太多,很容易写不完。在中国高考的评分体制下,再有个性特色的作文,一旦没完成,就只能在及格线上挣扎了。[淘,书,客*taoshuКe]所以,女儿第一次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语文考试,很高兴,主动跟我汇报。
  这时候,我不能马上打断女儿,因为她好不容易取得了一次成功,咱们得让人家表现一下愉悦的心情。但是又不能让她滔滔不绝。她要越说越兴奋,中午就没法睡觉了。我耐心地倾听,让她充分释放了一刻钟,才开口说话。
  我说:“忘记上一场考试的最好办法,就是全力投入到下一场的考试中。你看,我已经提前把下一场考试的教材准备好,放在车上了。我们要不要看看数学?”
  经我这么一说,回去的路上,女儿就投入到数学的复习当中了。这个时候,她可能看不进去,但是至少兴奋点开始转移。
  中午回家吃饭,我跟她妈妈打好了招呼。我说:“孩子一回家,你千万不要问考试的事。你就当她是外出旅游回来了,什么也别提。”果真,孩子轻松愉快地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场数学也考得挺好。考完出来,女儿神清气爽,坐在车上,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有一点遗憾,老爸。可能得不了满分。”说得我心里也乐滋滋的。
  孩子刚刚考完,不要主动跟他讲话,问东问西。等孩子自己说,你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考场发挥和真实情绪。
  往往一些家长怎么做的呢?孩子进考场之前,说:“好好考呀,不用着急。”这一说,孩子反倒紧张了。
  孩子考完出来了,家长又问:“考得怎么样?”孩子还没有完全从考试的沉思中出来,面对你的第一句问话,人家说还是不说呢?
  有的孩子不想回答,家长就来劲了:“你看,这孩子怎么这样呢?”甚至在考场外,就跟孩子争执起来了。这样的家长是不是太幼稚了?
  第二天考“文综”,女儿从考场出来,有点闷闷不乐。我没有马上劝她,而是让她先平静平静。
  过了一会,我说:“什么叫正常发挥?高考这四科,有两科发挥得比较好,有两科比较差,加起来,就是你的正常发挥。前两场,你已经发挥得很好了。按照正常情况,即使后两场,你都发挥得不好,也能代表你的正常水平。现在,你只有这一科感觉不理想。下午还有一科,如果下一科再发挥得好一点,那么你今年一定是超水平发挥!”
  孩子期待地看着我,眼睛又亮了起来。
  我又说:“为什么高考期间就必须逼着自己每一科都是最好的?别说你了,谁也做不到!”
  果然,下午的英语女儿也考得挺好的。考完最后一科,愿意哭就哭,愿意笑就笑吧,反正考试已经结束了,再也不会影响到什么。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考出来,一脸悲悲切切,赶紧说:“没事,没事。不用着急,下午好好考就行了。”也许你已经说了几百个“没事”了,孩子都木了,没有任何反应。孩子最害怕什么,最担心什么,家长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样说出的话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解脱孩子最深的痛。
  高考成绩单下来,女儿的“文综”确实考得不好,但是另外三科都比平时上了一个台阶。所以,女儿的总成绩达到了645分,毫无悬念地进入北大,属于超水平发挥。
  女儿刚考完大学,正好是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最火热的时候。我们爷俩已经彻底解放了。这时干啥呢?看球。世界杯都是后半夜,我们就倒班。
  “老爸,你先睡一会儿。等到4点钟,我过来喊你。”
  第二天,女儿又熬不住了,我再来盯着,到时候把她叫醒。
  作为一个家长,什么叫真正的解脱?什么叫真正的轻松?孩子考完大学以后,那才叫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轻松。在这之前所有的解脱、所有的轻松,都不是真实的。前面你的解脱越多,将来你的烦恼就越多,你越轻松,将来你的压力也就越大。
  女儿高考之前,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那时,我管理的网校正处在上升阶段。然而,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我向大家宣布:“人的一生中,每一个阶段应该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果分不清,一辈子都会过得稀里糊涂。我女儿还有一个月考大学,这一个月对我来讲,孩子的高考排第一,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这期间,你们工作上的事不要问我,自己能处理就处理;处理不了,等着我孩子高考完了,再跟我汇报。”
  我之所以这么坚决,源于1999年我和朋友的一次畅谈。
  那年我36岁,是山东最好的学校———青岛二中的教导主任,自我感觉良好。有一天,我满身疲惫地回到家。孩子的妈妈劈头盖脸地就上来了:“你一天到晚忙得不着家,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了?从来都不管!”
  原来,妻子刚刚开完女儿的家长会,老师反映女儿的学习一无是处。妻子急火攻心,就向我发泄。而女儿当时不过是个小学生,我认为还不是我们花心思的时候。
  一气之下,我就离家出走。正好,一个朋友看到了我的失魂落魄,于是把我拉进一个小酒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朋友说:“人的一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是什么呢?金钱再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职务再高,迟早要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只有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事业的延续。过去,我们一家四五个孩子,老大不行,老二老三接着来;一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冲上来。现在一家就这么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寄托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他败不起啊!”
  猛然间,我就醒悟了。比起山东,北京的名校多,高考分还低。为了女儿,我豁出去了,很快辞掉青岛的一切职务,领着老婆孩子,一路飘荡到北京。
  8月18日,我们来到了人大附中,在学校给我们安排的小房子里放下行囊。8月19日,我们就领着女儿,不去爬长城,也不去逛故宫,首先参观北大和清华,为她打造名校梦想。
  曾经有位老师总当着一个年轻妈妈的面,数落她的儿子:“您儿子脑子太笨了,成绩一塌糊涂,还总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他。”妈妈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于是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把孩子带回家吧。”
  就这样,母亲当起了儿子的家庭教师。为了回答孩子的怪问题,她开始了现学现教,还一钉一锤地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实验室。
  她就是爱迪生的母亲。这位母亲对于全人类的贡献,难道就一定赶不上某些女强人吗?
  当今时代,衡量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无论对家庭、对社会,这都是一份责任。个人事业红红火火,孩子教育一塌糊涂,这样的成功,在我眼里,一文不值!
  话说回来,家长对孩子下了那么大力,费了那么多心,总觉得苦海无边,熬不出头。其实,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也是有阶段性的。高考之前,家长要是不能用心用力,也许将来后悔一生;而一旦过了这关,往往就可以享受一种轻松了。孩子18岁,进入理想的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可以谈恋爱了,学习的孬好,大学也不和家长沟通了。只要他的人格和心理健全了,知道怎么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奋斗了,为人父母的还需要操什么闲心呢?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