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英才家庭造

_3 王金战(现代)
  我接着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不能穷教育,说明我们在教育问题上,要舍得投资。但是,不能富孩子,因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应当处在一个适度清贫的状态。给孩子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她才能安安心心学习。你孩子之所以成绩退步,就是因为家里的氛围过于奢华,太现代化了,五光十色,没法保证高效率的学习。”
  不久,我们合力劝说孩子,她自觉把现代化电器都交出来了,环境好了,成绩也提高了。
  从前,有一只深山中的猴子,总是喜欢看山中的两个老神仙下棋。这只猴子来到世间,与人下棋,一时全国无敌手。国王感觉颜面扫地,于是下诏:谁下棋能胜过这只猴子,重赏之!一位大臣上前请往,却要求在比赛现场放一盘水蜜桃。猴子在下棋时,总是三心二意,不时地瞧着那盘桃子。下棋到一半,猴子弃棋认输,抢了那盘桃子就跑!
  诱惑就是猴子眼前的那盘仙桃,谁又能想到,制造诱惑的竟然是我们这些成天为孩子劳神费心的父母呢?
  (二)
  我们家有一个书房,女儿上高中那会儿,常常是她在书房里写作业,她妈妈在客厅看电视。
  我跟女儿说:“你妈在外面看电视,你受不受影响呢?”
  “当然受影响。”孩子很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我就说:“我们看电视只看画面又没有声音。”的确,怕影响孩子,她妈妈总把电视调到无声。“电视没有声音也能影响你吗?”
  女儿撅着嘴:“反正我只要看着客厅里有人在看电视,心里就多了一份关注。有时候喝水或者去卫生间,有意无意地瞅上两眼。如果那个节目还挺好,就分心。”简直有些愤愤不平了。
  我以为女儿只是个别现象。第二天向班里的孩子调查:“你们学习的时候,父母看电视影响你们吗?”
  “当然影响了。”学生众口一词,纷纷说:“学习中间我们出来吃一个水果,扫两眼电视,爸爸妈妈就急不可耐地催我,快回去,学习去!”
  我说:“那你们对家长看电视怎么想?”
  “不平衡。凭什么我们在那里拼命学习,家长就啥事也没有?他们一晚上都守在那个电视机跟前,我出来溜一两眼还要被谴责。”
  后来,为了在家里给孩子做出表率,营造好氛围,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
  我提议:“高三这一年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倩倩创造一个良好、安宁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家里的电视机,咱们能不能封起来?”
  没想到,三人表决,一致通过。于是,我们就把电视机封了起来。单单放在那里不行,还把包装纸箱扣在上面。然后三个人一块贴上封条,共同约定:只有到2006年6月8日,高考结束的当晚才能打开电视。平常要看,必须协商,三人一块把封条撕开了才行。
  没有看电视的困扰,家里的生活变得特充实。每天晚上,各人干自己的那份事。看书的看书、看报的看报、备课的备课,少了一份诱惑,多了一份安宁,多了一份书香。现在,女儿每每提起那段日子,都很怀念。
  反过来看,家长在外面疲于应酬,回到家还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让孩子怎么学习呢?还有些家长自己呼朋引伴搓麻将,还要求孩子学习多好多好。孩子一提反对意见,父母还自以为是:“因为我成功了,所以我搓麻将消遣一下,将来你成功了,也可以搓麻将嘛!”家长这样,孩子能服气吗?
  家长没有起到什么榜样作用,更谈不到丝毫鼓励,动辄拿着自己当年怎么怎么着,创业艰难,商场鏖战。你看我现在多么有钱,多么有权,我现在做事,多么轻松,所以你得给我好好学着点!这些教育方式和内容,只能助长孩子的公子哥习气、纨绔子弟作风,不会在孩子身上产生任何正面影响。
  不久前,一位家长急切地要见我,说她快被孩子折磨得崩溃了。孩子沉迷于网络,家长用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让他回头。在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个孩子。过去,无论学生,还是家长,见到我都是很激动的。但这孩子不同,他表现出一种敌对的态度,两眼发直,一看就知道陷得很深了。
  要想改变这孩子,必须先融化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
  我问他:“我不懂游戏,但我看到很多人对此着迷,你能不能告诉我,它到底好玩在何处?”
  孩子没想到我竟然这样开场,自然是滔滔不绝。谈及决斗的快感,升级的喜悦,拼杀的刺激,眼里放射着兴奋的光芒。
  我问他:“你在享受这些的同时,有没有过负罪感和空虚感?”
  孩子沉默良久,点了点头。
  我感觉教育的契机到了,就说:“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能不能把你怎样进入网络的经过回忆一遍?”
  孩子说:“之前我学习还算好,常听同学们议论网络游戏,感觉好奇,就试着玩了几次,没想到一点点陷了进去,发展到不顾一切的程度。每次玩得昏天黑地之后,又感到内疚。特别是看到爸爸妈妈哭红的眼睛,也一次次想回头。但学习上落下的功课太多,一遇到困难,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游戏的情节,就又被牵着进了网吧。”
  我安慰他:“从现在开始,别去网吧啦。实在想玩,让家长在家里装一套,他们同意了,你再玩一会。这样逐步淡忘,可以吗?”
  孩子回答:“只要爸妈愿意,当然可以。”
  我又跟家长做工作:“你们放心,照我说的办!第一步就是把孩子从网吧里拉出来,还要允许他有反复。只要耐心、冷静,全过程在你们的监控下,让孩子戒除网瘾不是问题!”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一个月后,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回去之后的头一个星期,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问他要不要玩游戏放松一下,都不理不睬的。到了第二周,有一次妈妈回家,竟然发现孩子关在屋里,偷偷玩着游戏。妈妈顿时怒火中烧。但想起我的劝告,硬是面带微笑,站在孩子身后,静静看着他玩到通关。孩子兴高采烈地一回头,又内疚又害怕,等着妈妈发落。
  谁知妈妈说:“孩子,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妈妈知道你不可能一下子全改掉。过去看到你玩游戏,妈妈不是打就是骂,现在感觉你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是妈妈对不起你。今后咱们一起渡过难关,好吗?”
  孩子读懂了父母的苦心,难过得哭了。再后来,看到慢慢走上正轨的孩子,父母深深感到,孩子之所以染上网瘾,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科学研究显示,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同样,坏习惯的戒除也需要21天。这孩子从痛下决心、到病去抽丝、再到反复,最后巩固,前前后后正好是三个多星期。21天,真的很神奇,而更神奇的,是父母的忍耐和坚持。
  北京某中学的一个学生高考落榜,跟我谈起他的辛酸往事。原来,他的班主任曾当着全班同学宣布:“将来如果咱们班有一个不过一本的,那就是你。”
  “王老师,就因为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给打下去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白费,完全失掉了竞争的势头。”
  我说:“先别怨你们老师。你是个男人,就不能争这口气吗?”
  他说:“老师,我现在后悔了。当时,我就不应该听任班主任的这种‘安排’。如果奋起反击,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她是错的,也许我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了。”
  话说回来,这位老师的初衷,肯定不是打垮一个孩子,或许是一时冲动的气话,或许只是一次失败的激将法。而对于这种非常想把学习搞好,又暂时走不出困境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家长的唠叨,更不是老师的指责;而是减压,以退为进,适度降低目标的一种体贴和理解。孩子们长大未成年,你给他点儿阳光,他就灿烂,他一灿烂,学习就上来了。你要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他很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日了。
  一位蒙特芮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毕业后到哪里开业?这位年轻人拿起了一本书,看到了一句话,从此不再困惑。
  后来,他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被英国皇帝册封为爵士。
  他的名字叫威廉奥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风景,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情。”
  我1989年接手的这一届高三学生中,有一个叫包木太的孩子。他的智力虽然一般,但为人很懂事,很朴实,学习也特别顽强。高三那一年,他学习始终像跑马拉松,总是累得喘不过气来,似乎随时都会倒下。其实,这种学习状态也是很危险的:学得太吃力,肯定是方法上有缺陷。但是,紧急关头也不能说更多,怕扰乱他的前进方向。于是,我们只有不断给他打气。包木太咬紧牙关,一路跟了下来。1990年高考,他考了一个专科。在那个年代,从本科连专科带中专,高考升学率还不到30%,专科也算很不错的成绩了。而就包木太的实际付出来讲,命运是不公平的。尽管如此,他们一家人仍然很感激我,很感谢学校;特意摆了一桌酒,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一到包木太的家,我就发现这孩子房间的四面墙上都贴满了:
  只要拼搏了,我就是最棒的!
  高考我无法主宰,命运却由我改变。
  用最快乐的心情,最蓬勃的热情,最高涨的激情,去挑战高考。
  学业常成于坚韧,毁于急躁。
  十年寒窗,铸造倚天屠龙;沉着应战,方显英雄本色。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原来,我经常在黑板上自创一些激励的话语,这孩子竟然默默地,全部抄下来了!刹那间,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没有想到自己即兴发挥的那些话,始终陪伴着孩子生活在一种自我激励、勇于坚持的氛围里。
  我说:“包木太,你有这种顽强的品质,未来的人生道路一定会走得更高更远。”
  他点点头:“老师,虽然我只考了个专科,但总算是挺过来,考上了。这一关我都过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能把我打倒?我无怨无悔,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果真,这孩子专升本,本考硕,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一句话也许残酷,也许温暖,总是用心良苦。可以把孩子打入地狱,再也起不来;也可以激励孩子从此崛起,为荣誉而战。
  有一天,我从人大附中出来,被一个家长逮到了。
  家长说:“哎呀,老师,我可等到您啦,我在门口守了您整整三天!”
  原来,她的女儿寒假参加艺术特长生的测试,被当地一所名牌大学签约了。这个大学对女孩的录取政策是:只要达到重点分数线,就直接录取。本来是一件大喜事,没想到孩子每天晚上回到家,她妈妈就唠叨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孩子啊,咱们为了这个艺术特长生,耽误了很多时间,也花了不少冤枉钱,你要是考不上一本的话,咱不就亏大了吗?”
  第二件事:“孩子啊,还有不到100天就要高考了,你再不努力,可就来不及了啊!”
  由于家长经常这样说,搞得孩子愈加紧张,从此以后,孩子睡不着,学不进,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说:“很显然,高考之前,你孩子的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排遣的程度。一个人在过度压力下学习,是没法提高效率的。作为家长,你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减轻压力。你不仅不体谅孩子,反而把你作为家长的压力,变本加厉地强加到孩子身上。”
  家长讪讪地说:“我这不是着急吗?”
  我说:“你采取了两条措施。第一个,负罪感:考不上一本就亏大了,这不都是孩子的过错么?第二个,倒计时:不到100天就高考,搞得跟奥运会似的。”
  家长说:“的确时间不多了嘛。”
  我生气地说:“100天是个什么概念?100天是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二,一个人的高中生活就是六个学期,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二还不够你孩子用功的吗?按你这么说,干脆当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就告诉她,孩子啊,还有不到12年就高考了啊,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啊!”
  这位妈妈终于被我说哭了。
  狠话虽然说出口了,我却实在做不到狠心。于是,要求孩子紧急坐飞机,和我面谈。我和那个女孩谈了一个多小时,她就彻底解脱了。
  我把她妈妈叫进来,恶狠狠地说:“你在高考之前,不准和孩子讨论任何跟学习有关的事,做不做得到?”
  她妈妈说:“老师,我做得到。”
  后来,这位妈妈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
  王老师,孩子后来说:“去了一趟北京,捡回一个妈妈。”
  我问:“怎么说捡了一个妈妈?”
  孩子回答:“从前您哪是妈妈啊?简直是个恶魔。天天张着恶狠狠的眼睛,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出来喝杯茶,都感到后背凉飕飕的,毛骨悚然。现在的妈妈多么体贴,多么和颜悦色,多么善解人意啊……”
  我太了解我们的家长了:孩子生病了,他比孩子还疼;孩子受挫了,他比孩子还怕;孩子要考试了,他比孩子还紧张。
  可是,这些复杂的感情只能潜藏心底,孩子面前你必须波澜不惊。父母先垮掉了,还指望孩子能顶上来么?
  教授举起一杯水,问全班同学:“这杯水有多重?”
  从20克到500克,答案各异。
  “其实水杯多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举杯的时间。如果你举了一分钟,即便杯子重500克也不是问题;如果你要举一个小时,20克的杯子也会让你手臂酸痛;如果举杯一天,恐怕就得叫救护车了。同一个杯子,举得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重。”
  倘若我们天天注视着肩上的压力,它就会像水杯一样,一点点加重。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堪其重。正确的做法:
  放下,休息,为了明天。
  ———偏执狂父母切记。
  女儿高二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说实话,我心里也挺失落的。虽然我极力装作毫不知情,还是能明显感到孩子的情绪低落。
  反正学校就要放假了,学习任务也不重,就让孩子反思两天。我一面琢磨,一面苦苦寻找谈话的切入点。
  终于有一天吃晚饭,我们俩难得看了一集电视连续剧《长征》,讲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气贯长虹,指挥若定。
  我就问:“毛泽东写过一首诗叫《长征》,我记不下来了,你还记得吗?”
  女儿自小喜欢读书,诗词歌赋是她的强项,听说我记不起来了(其实我倒背如流),顿时来了精神,从头给我背了一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孩子充分展现完她的才女风范,我一边鼓掌一边感叹:“哎呀,声情并茂,佩服佩服!”
  女儿一脸得意,像只骄傲的小公鸡:“老爸,您还是上了年纪呀!这首诗都搞不定啦?”
  我摇摇头:“是呀是呀,还是你年纪小,记性好啊!这首诗写得多好啊!我年轻时最喜欢啦!”
  女儿点点头:“是挺有气势的。”
  我开始上课了:“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多数文人大概会着眼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成功,写得沉郁顿挫或慷慨悲歌。毛泽东却用轻快浪漫的笔调,写出胜利的喜悦。红军穿过五岭山脉,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有追敌,前有伏兵,危机四伏。但在毛泽东眼里,那一座座高山不过像大海中起伏的细微波浪,像大地上滚动着的一些泥丸罢了。红军被迫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到达甘肃境内,许多战士冻饿交加,死在了征途中,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却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像历经那么多的磨难还觉得不够味,只有兴致勃勃地翻了一次人迹罕至的大雪山,才过瘾。这是怎样千古少有的豪迈之气啊!他极端蔑视了长征中的巨大困难。没有这种胸怀,这种气魄,哪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女儿被我说得慷慨激昂:“老爸,毛主席真是了不起啊!”
  我神秘地一笑:“听说某人这次考试没考好,竟然有些魂不守舍,和毛泽东比一比,应该有所感悟吧!”
  女儿突然醒悟,给了我一拳头,说:“你这个人太狡猾了吧?服了您啦!”
  我笑笑:“好像我什么都没说吧?”
  女儿突然严肃起来:“爸爸,其实我心里知道该怎么努力,就是有点难受。我这一次准备很认真,还是失误了,一定是太紧张了。下一步看我的行动吧!”
  面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家长谈话一定要讲究技巧。
  “这一回考试了没有?”
  孩子避而不答。
  “考了多少分呀?”
  “你烦不烦呀?”
  所以,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好别一开始就提学习。你越不谈学习,才越有利于谈学习。你可以夸夸其谈,只要脑子里有一根弦,不让孩子看出你的意图,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收缩。这就是迂回战术。
  聊着聊着,孩子自己就往学习那边走了。你想,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他能不在乎吗?一旦把话题打开了,孩子倾诉,家长倾听;即使孩子说错了,家长也别反驳。到了关键时候,家长说话的分量就出来了。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时候,不是家长主动说给孩子听,是孩子自己需要听。话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力度。
  我当班主任,最忙就是每次考试完以后,学生们排着队在办公室外面,等着跟我谈话:考得好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考得差的,要特别进行提示。这时候,学生对老师的需求是巨大的。
  我可不可以放松一下,间隔一段时间,再找学生谈话?到那时,学生就会觉得怪异了:还有什么好谈的?是不是我又犯什么错了?
  首先,鼓励要抓准时机,在孩子做对事情、做好事情的一刹那,及时送到位。错过了这个兴奋点,就无效了。
  还有一件事,最让我费思量。每次小测验,我都要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写一条针对性很强的批语:既要含蓄,又不能太平淡,还得追求一语道破,让学生眼前一亮,或者心中豁然开朗,或者产生一种震撼力。
  我刚到青岛二中的时候,接了一个班的数学课。这个班里有个男生,长得人见人爱,就是成绩不那么可爱。没想到,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一激动,在他的试卷上写下这样一段评语:“我在青岛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你这次考试的成功而快乐!”
  学生看到这个卷子,欣喜若狂,跟他父母说:“你们看,我多重要!我们这个老师第一次到青岛,就因为我考试考得好,过年都过得更快乐!王老师太好了,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整个寒假,学生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斗志,把家长都感动了。一开学,夫妇俩就特意来学校看我,说:“王老师,真是难以想象,您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竟然对孩子产生那么大的心理冲击。这孩子现在已经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看不见他懒散了。”
  后来,这个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成绩大幅提高,高考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现在,他担任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算是青岛的成功人士了。
  其次,鼓励得恰如其分,不能滥夸,不是孩子的优点、进步,你冲到前面去表扬,人家反而觉得挺恶心人的。
  在我的博客上,经常有学生留言:“我的父母听了您的报告,看了您的书,天天在家里表扬我呀,闹得我现在都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这是典型的“马屁拍到马腿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真正掌握孩子的情况,没有抓住孩子真实的优点,表扬得漫不经心。
  “告诉孩子你真棒”,绝对不是泛泛而谈。现在孩子的思想、行为,很有自己的一套,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对家长言听计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难以驾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家长如果能够注意观察,在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发现孩子的优点,说得具体,说得真切,他就会产生一种知己的感觉。特别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似乎不太喜欢那些比较浅显的、频繁的表扬:“不错!”“真棒!”他们更多地需要一种激励,一种提示,从而保持清醒。比如:
  “孩子,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善解人意了。”
  “你的悟性挺高的。”
  “你现在做事越来越讲究统筹安排了。”
  “嗯。有思想,动手能力强。”
  俗话说:“响鼓不要重锤。”也对也不对。鼓槌敲到哪儿,声音最响?找到这个点,比使蛮劲有效多了。
  我有个学生叫朱栟,高一期中考试,以绝对优势名列全班第一,从此飘飘然然。上课不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整天琢磨着做难题。到了期末考试,朱栟竟落到年级100名之后,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果然,朱栟在黑板上留下了这样的悲情诗句:“分有高低优劣,人有成王败寇,此事古难全。”
  朱栟啊朱栟,你终于清醒了,但也不能一蹶不振啊。本来我想打个电话,鼓励他振作起来,转念一想,人家可是借“诗”叙愁,我只好绞尽脑汁,和诗一首送给他:
  水调歌头·人才几时有
  人才几时有?俯首看三班。
  不知弟子心境,凄凄是何缘?
  本应拂其桎梏,只因年少无节,规矩成方圆。
  基础记于心,何惧前路险?
  不畏挫,敢拼搏,立深远。
  谁言有恨,坦途不见磨砺艰。
  不经往昔一败,怎求明日精彩?借此箴言:
  风雨映彩虹,英雄出少年。
  像朱栟这样优越感强的孩子,眼里瞧得上几个人?自己郁闷之时,牢骚两句,没想到王老师还真有那么两下子,跟他对起诗来了。读罢这首词,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统练”中,一举拿到99分,终于乐开了花。
  朱栟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
  我曾经执教的沂水一中,在沂河的西岸,校院墙外就是一片农田;城区在河的东边,中间有一架大桥联络东西。
  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每天开着车,运送一日三餐。然而,这些孩子往往并不在乎千里送盒饭,学习也很散漫拖沓。
  我就跟这些家长说:“你们要真是关心孩子,想感动孩子,我建议你们骑着自行车,夏天顶着太阳,冬天冻得哆嗦,风尘仆仆地一年给孩子送那么几次饭,就行了。像现在这样,指一个秘书,派一个司机,大鱼大肉地往学校送,你们助长了孩子一种什么习性呢?你们的孩子生活在一大批农村孩子中间,他们的很多同学连馒头、咸菜都吃不饱,你们这是不是在夸耀家长的地位和权势呢?说得不客气一点,纨绔子弟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缺少什么?缺少一种心灵的撞击:爸妈为我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可你们怎么做的?开车送饭,举手之劳,既阔绰又轻松。孩子哪里会珍惜?”
  后来真的有家长采取了我的建议,平时不送饭了,遇着刮风大雨天,反而亲自出动,捧着一盒热气腾腾的饭菜,第一时间送到孩子跟前。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学习更主动了,集体活动也更敢于吃苦。
  这就是苦肉计加压法。
  我的企业有两个员工,一个叫郭梅柳,一个叫季民。季民是主管培训的副校长,北大的学士、硕士。郭梅柳也是副校长,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负责远程教学。有一次,我就跟刚调来的清华博士郭梅柳谈起了季民。
  我说:“季民可是骨干中的骨干。他是北大的,你是清华的,清华较量北大,谁更厉害,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呢!你要是业绩干不过他,清华大学的牌子就该摘了。”
  小伙子雄心勃勃:“您放心,清华人从来就没败给过北大人。”
  很快,他们就使出浑身解数,展开部门竞赛。在这种友好竞争中,既提高了企业效益,又提升了员工的能力。有了左膀右臂,我的管理工作也轻松多了。
  这次,我利用学历背景来激励员工。可称之为荣誉加压法。
  我们班的程稷物理竞赛没有拿到保送资格,再过两个月,还可以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我就把他逼向绝境:“这次再拼不出来,你就没有机会了。”这小子从来都是悠着跑,真正实力发挥不到70%,必须使劲压一下,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两个月后,程稷抱回了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京大学。
  这招叫做危机加压法。
  还有哪些加压方式?
  数学课堂上,突然拿出20个选择题,发给所有学生,5分钟完成。时间到,全部停下来,能做多少算多少。
  或者,上课铃一响,马上抛出四道题,不限时间,谁先做完谁先交。交到第十名,不收了,到此截止。
  这种超强度的锻炼,要求在短时间内,又快又准地解题,是对学生极限的挑战。我称之为时间加压法。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来听一位年轻小伙子的钢琴演奏。一天晚上,一位听众突发奇想:“我们每天听你弹奏这些曲子,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不如你给我们唱首歌吧。”大家纷纷附和。
  小伙子腼腆地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学习奏乐,从来没唱过歌,恐怕会很难听。”
  酒吧经理不高兴了,警告他:“要么开口唱歌,要么另谋出路;你自己选吧。”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全场都被他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从此,小伙子开始进军流行歌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纳京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适当的时候逼一逼,连自己都会感觉惊诧!
  (一)
  在山东沂水一中工作期间,我教了一个比较有灵气的学生,当年高考落榜了。他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学习态度也一般。那年暑假,这个学生骑自行车到县城去。在沂河大桥上,他左躲右闪,只怨桥太窄,我们狭路相逢了。他赶紧下了车,畏畏缩缩地站在我面前。
  我严厉地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必回来复读。你是不是感觉,家长为了你,受的累还不够,付出的还太少呀?复读这一年,你要是不能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对你的家庭就是一种犯罪,你的成绩也不可能有多大进步。”
  孩子当时的表情,已经是羞愧难当了。
  我还不解气,继续说:“高中三年,你怎么就不能拿出一种拼劲来呢?你留着劲为了干啥?为了将来回家种地的时候,再把你后续的力量用上来吗?”
  这句话够狠了。
  孩子简直无地自容,没有跟我道别,就骑着自行车,踉踉跄跄地走了。
  这个学生复读那一年,我没有给他上课。有时在校园里遇见,他总是悄悄地避开。我也开始反思:那天对他的刺激,是不是太强了?而在老师们的交谈中,我慢慢得知,这孩子复读一年的状态非常好,稳扎稳打,特别能吃苦,成绩有了很大的改观。
  最后,这个学生如愿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临走前,我竟然收到了他的一封长信。
  那一天在沂河大桥上,您的那一句话,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良心的谴责。原来我这么没出息,当时真想从桥上跳下去,洗刷我的过去。那一句话,让我一天之内就长大了,懂事了。我知道,我说什么也没有用,只有做给您看。是我让您失望了,但不会再有下次了!
  回去以后,我把您骂我的那一句话,写在了书上:“你留着劲是为了将来回家种地的时候,再把你后续的力量用上来吗?”没有劲的时候,一看那句话,我就有劲了。一次次在消极中奋起,一次次自我拯救……
  我的原则是:我可以原谅你的贫穷,原谅你的落后,但是我唯独不能原谅你的堕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你只要有一种不甘贫穷、不甘落后的精神,所有逆境都是暂时的,甚至会成为你成功的阶梯,登堂入室的支撑力。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心死。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了,别人怎么尊重你?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了,别人怎么去拯救你?
  看到这孩子落榜了,灰头土脸地回学校复读,我说啥呢?安慰他:
  “没事。”
  “没关系。”
  “复读一年肯定没问题。”
  这些话无关痛痒。我生气,不是讨厌他,而是恨铁不成钢。你明明可以学得很好,为什么非要堕落到落榜的程度?你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嚼煎饼,啃咸菜,供你上学。你是怎么做的?不上心,不努力。落榜了,没办法了,见到老师,躲躲闪闪躲不过去了,又表现出一副垂头丧气的神态,你给谁看呢?
  我不想抛弃他,只是刺激他,让他振奋起来,放手一搏。让他体会到,在我这里:第一,偷懒耍滑不行;第二,只有奋起直追,才能争得做人的尊严。
  怎样激励孩子?还是那句老话: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时期,得有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将法正话反说,必须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性格脆弱或者自卑的孩子,你一刺激,他也许垮得更快。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服输的劲头,一定的应战能力,压力又可以转化成动力。
  (二)
  2004年我带的那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很调皮,也很聪明,属于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类型。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走到教室去转转。一看,这个学生竟然坐在座位上写作业,神情还很投入!在我和他交往的过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动人的景象,我得好好挖掘一下。
  我走到他跟前,说:“难得,难得,实在难得。今天看到你这道风景,我太感动了。”
  他强忍着笑意,说:“老师,我学习一下就难得啦?您也太瞧不起我了!”
  我说:“好好好,我瞧得起你。那你说,一周以后咱们数学测试,你能考多少分?”
  他继续调皮:“老师,您说我能考多少分?”
  我说:“你能考及格就很不错了。”
  “老师,您又瞧不起我!”
  “不是我瞧不起你,你得用实际行动让我瞧得起你。”
  “那我下次考个80分。”
  旁边还有好多学生没走,我故意大声说:“同学们都听着了!黄瑞超说啦,下一次只要他考60分,我就在班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他!”
  “不对不对,我说的是:我要考80分。”
  我佯装体贴:“黄瑞超,你考60分就不错了。”
  他说:“不行,我就考个80分给你们看看!”
  我无可奈何:“好好好,咱们看黄瑞超的行动了!哎呀,80分,很危险哪!大伙儿作证啊!”
  黄瑞超有点不高兴了:“什么啊?小菜一碟!”
  试想,如果当初我要这孩子考90分,他会怎样?
  他肯定说:“算了老师,我不行。”
  所以,加压一定要量体裁衣,千万别把孩子压垮了。
  我说:“你考60分就不错了。”
  现在,他倒来了个我瞧不起他!
  结果,黄瑞超考了83分。
  我没有食言,班会上,铺天盖地表扬黄瑞超。我说:“从黄瑞超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巨大潜能,一种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这一表扬,孩子整天都乐呵呵的。
  小富即安的人就应该刺激刺激。但是你刺激完了,他也考了80分了,你的表扬还得适度,并且及时涨难度,他才能继续进步。
  于是,我又找黄瑞超单独谈话:“我非常佩服你!不说别的,就那天那个众目睽睽的场面,我说你考60分就不错了,你硬要考80分,结果你还考了83分!就冲这一点:男子汉!大老爷们!将来肯定有出息。”
  小伙子被我捧得喜不自禁,两眼都弯成了月牙儿。
  我说:“从此可以看出,你黄瑞超之所以起起落落,始终达不到一个优秀的境界,不是因为你没有潜能,而是因为你不能坚持。当然,从你这次成功,我看到了一种灵光闪现。”
  黄瑞超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
  我说:“你要是一直这样抓下去,前30名那是囊中取物啊!”
  黄瑞超从此自我约束,奋起直追,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可没指望这一次表扬,就一劳永逸了。
  一个多月以后,英语老师跟我告状:黄瑞超没有交英语作业。
  我还没开口,黄瑞超“自首”了:“老师,是我不对。我昨天踢了一下午足球,晚上实在困得不行,没做完作业就睡了。”
  我看他态度挺好,就说:“男子汉敢做敢当,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
  他说:“保证以后按时完成作业。”
  我说:“好,有你这句话!以后把时间集中一下,踢球安排在周五下午,行不行?周六没有课,你放心大胆地玩个痛快,回去再结结实实睡一觉,两不耽误,多好!”
  在后来的一学期里,黄瑞超虽然也反复过两三次,基本上都是螺旋式上升,期末如愿进步到26名。
  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在他们眼里:你是我的家长,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物质生活,我必须尊重你。但同时,你什么都不懂,我跟你毫无共同语言,甚至觉得你幼稚、可笑。这种家长给孩子的加压,通常是无足轻重的。
  怎样让家长一言九鼎?
  第一,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佩服你。
  女儿考上北大以后,有一段时间显得比较颓废,稀里糊涂地,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后来我备考中科院博士,无意中就和她聊起来。
  我说:“我今年准备冲一把博士。”
  她一惊:“开玩笑吧?”
  我点点头:“真的。今后还得需要你多多指导和帮助啊!特别是英语。”
  我开始复习了,经常坐在桌边,一干一个通宵。
  女儿被我这劲头吓坏了,说:“老爸,您真的要考呀?”
  “当然啦!虽然我基础不好,时间又紧。不过,既然报了名,就该尽全力攻一攻嘛!”
  女儿惊呼:“完了完了,我这一辈子没有成就感了!”
  “怎么了?”
  她叹了口气:“您要真考上了博士,我将来又不是博士的话,那该怎么办?没事考博士玩儿,您这是干吗呀?”
  考完博士,我又及时向她汇报:“我英语考了68分,专业课考了88分……”
  随着我嘴里蹦出的一个个分数,女儿敬佩的眼神油然而出。
  “老爸,我原以为考试是我的强项,您就会指挥指挥学生。没想到您把我的强项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啊!看来我是不能随随便便拿一个本科文凭就行了的。”
  我中年考博这件事,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刺激,整个人焕然一新,开始主动找我谈前途,谈实习。
  第二,适当表现弱势,让孩子亲近你。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一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率很高。而一名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车祸率为零。弱与强,在某种时候,收到的效果截然相反。弱,反而得了强势;强,反而处于弱势。
  孩子弱势,家长强势,亘古已有。能不能换位一下,家长也适当表现一下自己的弱势呢?
  在学生口中,我是有求必应的“知心大老王”;在孩子面前,我充当无知无畏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在孩子面前出现的错误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就越强;你越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孩子反而越是尊重你。这时,你的表扬哪怕含金量不那么高,激励作用也是巨大的。
  提问:“周杰伦挺牛的啊?他那个唱法叫什么来着?”
  回答:“老爸,您跟得还挺紧。人家那叫做‘R&B+中国风’。”
  再问:“什么叫‘R&B’?”
  不厌其烦:“这都不懂吗?美国黑人蓝调音乐的一种嘛。”
  恍然大悟:“真没想到,流行音乐也是博大精深啊!厉害厉害!哎呀,佩服佩服!”
  一脸得意:“不要那样讽刺人家好不好?”
  我总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向女儿问这问那,表现我的无知。这不是让孩子瞧不起我,而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为人特真。
  有一次,我拜读了女儿的一篇作文,说实话,写得很一般。但中间有一处引经据典,很是亮眼:“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我一查,竟然用上了陆机的《文赋》。可见孩子的阅读面很广。
  我兴奋地说:“孩子,你太有才了,太令我羡慕了!假如我能有机会再上高中,一定要多读诗词,多练写作,让内心的话都能像你那样,顺畅地表达出来。”
  孩子还很谦虚:“老爸,其实您的文笔也不赖。”
  我说:“哪里哪里,我现在真的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哎呀,可怜白了少年头啊!”
  从此以后,女儿读起课外书更有劲儿了,写作能力稳步上升。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半途上迷路,遇到一位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去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牧童又回答:“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知道的不少啊!你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吗?”
  牧童说:“知道。我放牧,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就一切平定了。治天下不也是一样的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没想到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二)
  第三,尽量少说多做,让孩子珍惜你。
  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面前,说的话都太多了。这些话再不假思索,泛泛而谈,不断重复,孩子肯定是没有兴趣的。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蠢才。一句话家长讲第一次,孩子听着挺新鲜;讲第二次,孩子觉得很重要;讲第三次,他就有点烦了。
  “拜托,您都说了一百遍啦!”一摔门,扬长而去。
  家长也觉得委屈:“我们喂你吃,供你穿,有钱随你花,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你。说这些不都是为你好吗?不是对你负责任吗?怎么弄得就跟个仇人似的?”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接待了一对母子,妈妈是一位局级干部,精明干练,儿子读高一,唯唯诺诺。
  落座后,我问孩子叫什么名字,上哪个年级,成绩如何,全是妈妈代答,孩子一个字都没有。我实在忍不住了:“能不能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孩子一点?”妈妈这下才不说了,但孩子还是很局促。
  于是,我让妈妈回避一下,跟孩子单独谈。
  我说:“现在就咱俩了,是不是可以无话不谈了?”
  孩子也如释重负:“老师,谈什么?”
  我说:“什么都可以谈。要不,就先谈谈你的妈妈?你跟你妈妈之间似乎有些问题。”
  他说:“问题大了!我妈妈成天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动不动就拿她光辉的工作经历来教育我,真是烦透了!我要是像别的孩子那样顶个嘴,摔个门什么的,完啦!等着吧!保准有十倍的气焰和百倍的教训伺候。我现在变得这么胆小,这么没主见,完全是因为我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这个家!”
  孩子一旦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谈了近一个小时。
  我问孩子:“能不能把你的这些苦恼和妈妈沟通一下?”
  他说:“就怕我妈妈听不进去。她要是尊重我,别把我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时刻念她的紧箍咒,我自己会做得很好的。”
  于是,我又单独跟孩子的妈妈谈,把孩子内心的呼喊和痛苦,掺杂着我的建议和看法,严肃地说出来。
  妈妈难过地哭了,向我提出:“王老师,我能不能在您面前,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做一些保证?”
  我说:“如果你有这个勇气,一定会感动孩子的。”
  我把孩子叫进来,妈妈说道:“孩子,我听王老师说了你的烦恼,感到很对不起你,今天向你诚恳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唠叨,一定要尊重你。也请你一定要原谅妈妈,毕竟我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孩子一看妈妈那么真诚,也感动地哭了。
  孩子说:“妈妈,我也对不起您。过去很多事,我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故意不按您说的来,就是想气你,看您痛苦。以后您说话,我一定会认真听的。”
  同一句话重复了五六次,就失去价值了;即使它是对的,重要的,负责任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讲话效率,当说不当说的话,你就不说;可多可少的话,你就少说。少说的话,才有分量;有点酷的家长,才令人信服。
  很多媒体报道我擅长转变“差生”,辅导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等到孩子劣迹斑斑、积重难返的时候,再去考验教育者的“回春之术”?“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生下来时,都那么天真活泼可爱,怎么教着教着就成了问题孩子?哪有不出问题的孩子?只要先下手为强,根据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暴露的缺点、问题,及时去引导、弥补、修正,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
  朱辰同学刚进班时,各方面素质都挺优秀,是我们比较看好的一位学生。但是,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这孩子的数学只考了六十多分,他还乐呵呵的。我想也好,他也许是心态稳定,可以很快自我调整的。但是,朱辰后来的学习状况仍然没有改观,一心扑在打篮球上。篮球、学习都成了半吊子。我也不说他。这孩子自信得很,现在跟他谈,肯定听不进。
  到了期末考试,朱辰又考了个六十几分。他这才显出失落的神情,觉得大事不妙了。
  这个时候,我找到了朱辰。
  我说:“有没有什么想跟我谈的啊?”
  朱辰说:“有,我觉得我的数学很成问题。”
  我笑了笑:“我觉得你没什么问题啊?你挺优秀的!”
  孩子一脸迷惑地看着我。
  我解释道:“怎么不是呢?能进人大附中可不容易,一开始你还是我们的种子培养对象呢。有了这样好的基础,达到这么高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你的实力和水平。我是非常看好你的,看重你的志向,看重你的前程。总之,对你是满怀期望。”
  孩子听到我的好评,马上恢复了神采:“我的中考成绩在班上是前十名呢。”
  “是啊,朱辰,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才找你谈话?”
  朱辰说:“为什么?”
  我回答:“第一次你没考好,我没有找你,因为我觉得你吃的亏不够,你记得不深,我一定要等你再失败一次。”
  朱辰愣住了:“老师,您怎么知道我第二次肯定会失败?”
  “我从你上课就知道。”
  这时,我不再说什么了,点到为止。越是留有余地,他就越会反省自己:没准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比你看到的更多。
  我话题一转,说:“如果你继续下去,就是自己糟践自己,就是自我毁灭。如果你本来就只有这个水平,你毁灭就毁灭吧;可你曾经那么前程灿烂,充满希望。我可以这么说,你今天的堕落,更衬托了你未来的悲哀。”
  朱辰有点无地自容了,喃喃地说:“老师,我改。”
  我赶紧插话:“怎么改?你曾经做得那么好,以后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多少同学赶到你前面去了?你要是个爷们,就奋起直追啊!”
  朱辰点点头:“老师,您看我的行动吧!”
  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密切关注朱辰的状态。最近表现挺好,我赶紧说:“挺好,继续往下走。”
  有点松劲了,我提醒他:“你要取得超人的成就,就得有超人的付出。”
  2006年,朱辰同学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们常说:政委书记三件宝,棍子、气泵加甜枣。这三件武器可以有不同的组合。遇到了问题,出现了情况,这三大法宝到底怎么开工?是先给一棍子,还是先打满气呢?
  我的做法是:先给孩子一个甜枣,然后打一棍子,最后充充气。喂甜枣,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成绩,并非一无是处。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打棍子,是让孩子冷静反省,发现不足,激起斗志。充气泵,则鼓舞孩子树立信心,再闯雄关。如果一上来就大棍子满天飞,往往一下子就把孩子打趴下了。
  独生子女时代,任性、较真儿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有主见,有个性,更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同时,他们又太敏感,太自我,更容易悲观失落。我尊重他们偶尔的脆弱和傲气。正如尖刺之于玫瑰,那不完全是缺点,还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的不是怎么让这些孩子完美无缺、世故圆滑,而是如何保卫一颗年少的进取心。
  在初中时代,肖盾同学特别想入团,自以为符合条件,却接连两次支部大会都落选了。肖盾从此决定不再入团。
  他妈妈找到我:“王老师,你能不能动员动员肖盾,让他入团?”
  我于是找到肖盾,旧事重提先温暖一下他。
  我说:“肖盾,你看你这么优秀的一位同学,学习、体育双料王,还会吹小号。不能加入我们先进的共青团组织,真是我党的损失啊!”
  肖盾没想到我会谈起这个话题,本想拒绝,又碍着我这一通诚挚的吹捧。半天,才缓缓地说:“王老师,您知道,我曾经非常想成为共青团员。但是现在,我已经看透了。我不认为哪个团员就比我更优秀!”
  我一愣:“肖盾,你说得不错。虽然共青团是青少年的先进组织,但并不意味着没入团的学生都不够优秀。这种事需要自觉自愿,我只是希望你不要困在过去的阴影里出不来。”
  肖盾倔强地说:“王老师,在过去,这个阴影的确有,而且一直缠绕着我,让我烦躁,让我不自信;但现在,它已经很淡很淡了。只是一旦入团,又要勾起那些不愉快的回忆[淘,书,客*taoshuКe],我觉得很痛苦。”
  我一看,强扭的瓜不甜,一拍桌子:“好,不入了!咱说不入,就不入!我坚决赞同你的想法,再也不跟你谈这个事!”
  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我知道肖盾不是一个破罐子破摔的孩子。怎么让他理解人生中这些无法回避的伤害?怎么让他体谅人性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阴暗?
  我开始鼓励肖盾竞选班长。
  竞选成功了,坐上第一把交椅的肖盾,才真正感受到人世间的复杂。我引导着他,针对班级各种问题,做讨论,找对策。他渐渐明白,这个班级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烦恼的一面;如同我们的社会,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在半年的班长任期里,肖盾体验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化解危机的能力、排解痛苦的能力,越来越强。
  后来,肖盾的妈妈告诉我:“肖盾说了,他这辈子都不会入团了,不是他怕了,也不是他想不通。他只是想让那一段成为他永远的印记,激励他更坚强、更理性。”
  你知道功能卓越的半导体晶体管是怎样诞生的吗?科学家发现,将锗提纯,可以制成极为优异的晶体管。这之后,全世界研究者们都力求去掉所有的杂质,使锗纯度达到100%,让理想中的晶体横空出世。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琦博士沿着这种构想,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每次都不可避免地带进了杂质。后来,他灵机一动:“既然绝对提纯不可能,可否反其道而行之,试着一点点地加进杂质?”奇迹出现了,一种更为优异的晶体诞生了。江琦博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生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完美,做不到100%的提纯,试着容纳一些杂质,把你的期望值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坐标。你会发现,极为理想、纯情烂漫的生活,原本就不存在;而另一种极为真实、五味杂陈的生活,未必就不美好。
  和肖盾同班的侯晓迪,年级里没几个老师不怕他。不是因为他品质恶劣,而是这孩子实在太偏激了,又特别聪明;万一给他逮着了,辩论一场,胜算很小。他能够24小时在电脑旁鼓捣一个软件,弄完了以后,昏睡两天两夜。同时,他做事没有计划性,也没有规律性;而且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
  有一天,侯晓迪拿出这么个问题跟我辩论:“0<椭圆的离心率<1,那么,圆的离心率是否为0?”
  我说:“圆是没有离心率的。”
  侯晓迪说:“当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越来越趋向相等,也就是接近圆吧,这时,两焦点距离为0,除以长轴,这个离心率不是等于0吗?”
  他就这样软磨硬泡,找我谈了N次。
  终于有一天,我告诉他:“侯晓迪,我非常尊重你的探求精神。特别是这个问题,你能以变化的观点研究圆和椭圆的关系。你完全可以就这件事写一篇论文,我帮你修改,再找个杂志,咱们试试发表。”
  结果,这篇论文还真就登出来了。
  谁也无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大家品尝到春天的蔬菜。我们深知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同样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营造一片快乐成才的天地。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总能遇到像侯晓迪这样的“怪”孩子。在我看来,他们稀有可贵,我要做的就是保护、欣赏和引导。
  侯晓迪曾经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高三换届,他退了下来。不久,举行高三运动会,学校规定:高三学生中,有项目的,上操场;没项目的,上自习。
  我问侯晓迪:“假如我尊重学校的意见,让没有项目的同学,都待在教室里自习,行不行?”
  侯晓迪说:“您要是敢做出这样的决定,同学们会一起围上来,把您从这窗子里扔出去的!”
  我赶紧说:“好。为了免遭厄运,我只有服从你们。”
  侯晓迪就是这样个性张扬的孩子,也因此经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磨难。
  我害怕他沉沦,经常鼓励他:“侯晓迪,你将来一定是个人才,会比所有人飞得更高、更远。多少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你把它变成了现实。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啊!作为老师,我都佩服你!你要相信,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就这样,虽然在中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下,侯晓迪总是撞得头破血流,但他的心态一直很自信很执着,大有愈挫愈奋,愈挫愈勇的劲头。从上海交大毕业以后,侯晓迪同时得到了三所世界名牌大学的邀请。
  我在山东工作期间,发生了一件至今想来,都备感心痛的事。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弟兄两个,老大学习挺好,老二学习比老大还好。老大中考,先考上沂水一中高中部;老二接着小考,又被沂水一中初中部录取。然而,这个家庭根本无法同时承担两个读重点中学的孩子。于是,老二退学,打工挣钱,供他哥哥考大学。
  后来,哥哥考上了浙江大学。
  可没有想到,半年以后,我收到了浙江大学发来的公函:“某某同学,因考试五门不及格,勒令退学,请家长来领。”
  看到这个电报,我预感不妙,一路查下去,找到了这个学生的家长。那是个冬天,这位父亲穿着一件破棉袄,前后衣襟、袖子上都磨得发亮,棉袄还缺了颗扣子,露出苍老的胸脯。他知道怎么去杭州吗?他到哪里去凑齐路费?我心生不安,请示学校:让我陪这个家长去一趟浙江大学。
  我们到了浙江大学,学校负责人介绍:这孩子一来到大城市,就在花花绿绿、车水马龙中,迷失了自我。逛游戏厅、泡酒吧,完全成了一个混混,期末考试五门功课不及格,只能退回去了。
  这位父亲听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家长一哭,儿子也跪到他爸爸面前:“爸爸,我对不起您!学校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
  我们只好四处求人,校方最后决定:再给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一科交200块钱的补考费。这个学生智商不低,稍微一复习,补考过了;又继续跟班上来。
  有了这次绝处逢生的经历,他今后该怎么做人?如何面对他的父母兄弟?我以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谁知,到了第二个学期,这孩子依旧我行我素,到了期末,又是好几科不及格。就这样,他在浙江大学上了一年,把家底都掏空了,最后遭受了一个退学的命运。家里唯一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我一直强调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鼓励他们张扬自我。但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智商越高,能力越强,破坏性也就越大,往往成为家庭的悲剧、社会的危险品。
  有一次,我们班排练节目,本来安排在四楼,可学生们觉得七楼更安静,就想到七楼去练。七楼是国际部,学校有规定,学生们不能随便上去,因此,学生们就被服务员拦在了外面。其中一个学生和服务员大吵大闹,一定要上去,最后竟然把那个年轻的女孩给骂哭了。对方领导也不干了,一直告状到我这里。
  为此,我召开了紧急班会。
  我说:“你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满足,就是不被人尊重吗?什么是尊重?你先去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开电梯的服务员,按规章制度办事,她有什么错?你却对她破口大骂,给了别人尊重没有?凭什么只有你需要尊严,别人的尊严就该被你随意践踏?”
  这时候,学生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主动向那位受委屈的服务员道歉。
  我们小时候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兄弟好几个,父母、老师就是绝对权威,不听话就一顿好打。因此,孩子对父母唯命是从。现在关系有点倒过来了,独生子女个个是小皇帝,一个不高兴,就轮到家长和老师诚惶诚恐了。可是,如果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永远在主人和奴隶的角色中变换,不管怎么转,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可能造就对社会切实有益的人才。
  (一)
  2008年高考前一个月,我到内蒙的田家炳中学,给高三学生做了一场报告。我的开场就给了学生一个惊奇:“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两个小时,我可以保证,两个小时后,你们每个人的高考成绩至少提高20分。”学生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最重要的是信心,再加上学生对我仰慕已久,何不借此来点刺激呢?果真,孩子们兴奋地鼓起掌来。我向大家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先别忙着鼓掌,等我讲完后,如果你们确信自己能提高20分以上了,再用你们的掌声告诉我。”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我笑着对孩子们说:“现在可以鼓掌,限时3分钟。”结果,上千名学生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5分多钟。我想这掌声,既是对我的感激,也是送给学生本人的,因为他们从我的报告中分明已经感受到,在考前的这一个月,只要按我的方法做,有绝对把握提高20分以上。2008年高考揭晓,该校的校长给我报喜,田家炳中学今年破纪录地考了3个清华、北大,本科上线率首次跃居赤峰市第一名。这突出的成绩背后,不知有没有我的功劳,但至少我的讲座没起反作用吧?
  距离2008年高考还不到30天的时候,通州的一个考生来找我,诉说他学习数学的苦恼。
  我问:“你正常情况下,数学能考多少分?”
  他说:“一般也就在75分左右。”
  高考数学满分是150分,数学考70来分的学生,他可能连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清楚。
  我说:“那么,你今年高考数学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数学能够得80分,就谢天谢地了。”
  我告诉他:“既然你今天来找我,我可以高兴地告诉你,今年高考我能让你达到100分!”
  他一脸怀疑:“真的吗?20多天,我的数学就能达到100分?”
  “完全没问题。从130分提到140分,这中间虽然只提高10分,可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但是,从70分提高到100分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你只要按照我的思路去做,我能保证你今年高考数学能过100分。”
  学生连连称是。
  我继续说:“一张高考卷子,考题的难易程度比例是3∶5∶2。30%的是基础题,50%的是中档题,20%的是难题。那么,30%+50%=80%,80%×150=120分,所以,高考里有120分是中档偏下的题目。只要你大量地做好模拟练习题,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点,120分是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的。反过来,如果一个学生高考得不到120分,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做题量不够,很可能就是你把会做的题做错了。我经常和学生们说,你看有些人傻不傻?他迅速地把会做的题做错,然后腾出大量的时间,去啃那些他不会做的题。所以,你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拿分的题确保拿分,决不放弃;该回避的题迅速砍掉,决不浪费时间和力气!”
  (二)
  学生听我说得直乐:“王老师,那我具体怎么做呢?”
  我说:“就按我们的目标,以高考数学得100分来布局。能够拿到100分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8个选择题你可以错1个,你能做到这一点吗?”
  学生摇头:“做不到。”
  我说:“好,先从这里开始练。你先横向把38套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试卷中的选择题,从头到尾做一遍,突击训练。咱别讲速度,你可以做10道选择题花2个小时,但是,你必须保证命中率。做一个,对一个;做不对就重来,翻书,请教老师同学,都行。只要最后每一题你都能做到来龙去脉烂熟于心。我担保三天之内,你这个选择题就过关了。填空题你也这么练。”
  学生说:“然后呢?”
  我说:“后面六个大题,第一个题是三角函数,一般是12分,能不能保证得满分?”
  他说:“这个题我会做,只是有时候得不了满分。”
  我说:“那就多训练,得满分。还是练习38套模拟试卷,只做三角函数。还是那条原则:不追求速度,也不追求数量。你争取做一个题目,就拿一个满分。做上十个题,你的高考三角函数就过关了。”
  再往下,我问他:“概率题有问题吗?”
  他说:“概率题好像问题也不是太大,但时不时地也出一点小错误。”
  我说:“那就跟三角函数一样,训练得满分。”
  他胸有成竹地点点头。
  我这样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到:第一,他需要做的事不多;第二,他需要做的事也不难。
  这些事他应该做也能做,但过去为什么没有做好呢?因为他不知道该抓哪里,更不知道怎么抓!脑子里一片混沌,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我跟学生就这么一道题一道题地排查,一分一分地算。
  我又问他:“最后几道题,相对难一点。你看哪些部分,你还能做一点出来?”
  他想了想:“我觉得立体几何的那个题,我还行。”
  我说:“好了,咱们就主攻立体几何。这一阶段,你把立体?何的内容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从38套模拟题中挑出10道,一个一个地练熟,做透。”
  我又问:“最后那道大题可能不行了吧?”
  他回答:“解析几何那道题,第一问还行,第二问肯定不行。”
  我说:“那我们就做第一问。其他的题,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它了。看都不看,你能做得到吗?”
  “能。”
  经过对每一个得分点的细细分析,我给学生规划出高考数学100分的方案。
  我说:“你觉得这样做难吗?”
  他说:“不难。”
  结果,这个孩子今年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考完了他告诉我:“王老师,您相信吗?我的数学考了110分。”
  离高考还有20多天,一个数学只有70分水平的学生,咱们给他一规划,数学就考了110分。他是考艺术门类的,数学一旦上来,占据的优势更是不容小觑。
  那天给学生辅导完数学,我又追加了一句话:“别的学科也按照这个方法来做。”虽然各科学习方法不同,但是考试的策略、方针是一样的。知道一个学科的行为准则了,其他学科依此类推。一门增加20分,5门就是100分,你说这个进步有多可观?
  我常说,考前讲2个小时,我能让你的成绩提高20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每当我给一个学生辅导完了,把那些细节“秘密”抖搂出来,他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全都稳操胜券。因为,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信心。信心一足,效率一高,他们就不仅仅是提高20分了,最后的成绩往往能超出我们的预算。
  所以,考前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定位突破。面对一张试卷:肯定能过关的,过!肯定不行的,放弃!千万不要似是而非,摇摆不定。在熟悉的地方重复来重复去,在超难的地方冥思苦想,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造成一种心理的悲伤。而那些平常也会、但老得不了满分的地方,往往是一个突破点,潜藏着很大的提分因素。这才是我们考前复习的重点。容易题不丢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分。这就行了,2小时20分,就这么提上去了。
  学生确立了有的放矢的规划,心态上自然觉得“我能行”。觉得“我能行”和觉得“我不行”的时候,去做同一件事,效果肯定相差十万八千里。学生觉得“我能行”的时候,底气足,敢于付出,带着一种激情,拥有一种自信。这种高涨的自信心再和强烈的学习针对性对接,就形成了一种最好的学习攻击力。但是,如果学生感觉“我不行”,他就会担惊受怕、哆哆嗦嗦,付出的过程往往是畏首畏尾、不敢全情投入,因为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方法,唯恐哪一步掉到陷阱里头。
  拦路虎都是纸老虎:
  高考之前,女儿的解析几何一直不能过关。临考最后一天,我找了6道高考模拟解析几何题,希望通过这几道题,把高考解析几何可能考到的各种题型都提炼、集中起来,然后让孩子去做。
  做第一道题,女儿就卡壳了。我给她讲了十多分钟的解题思路。
  女儿说:“行了,爸爸,我会做了。”
  “那你往下做吧!一定要做到底,得出最后答案。”我知道,思路懂了并不等于会做。
  再往下做,当她把一次直线方程带到圆锥曲线方程里,立刻出现了一个X、Y并存的二元二次方程。这下子,孩子的脑袋又大了。实际上,解析几何的过程越是变态,最后的结果越简单;很多孩子就是被这个变态的过程打倒的。女儿遭遇了第二次卡壳。
  我看她老半天又不动,就问:“怎么不做了?”
  她沮丧地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下去了。”
  我从此处着手,又点拨了一次:“怎么样?会了吗?”
  她说:“会了。”但就是不愿意再往下了。
  我知道,孩子是害怕再次失败,就说:“我给你讲会的东西,并不等于你是真的会了,也不能代表你把解题方法真正学到手了。反正明天就要高考了,今天你的时间已经不值钱了。咱们只当玩儿,行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