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英才家庭造

_2 王金战(现代)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
  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干吗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我笑了:“孩子敢跟你叫板,他内心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和渴望。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孩子本来是一笔财富。但由于你们彼此对立,孩子不但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还因此受到伤害。”
  家长很受触动,他说:“我一直以为孩子缺乏调教,就不断地提醒他、指导他。现在看来,恰恰是我的强项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促成了他的逆反。”
  我接触过不少问题家长,其中不乏政府高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他们的优秀,已经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再把单位里唯我独尊、发号施令的劲头带回家,对孩子就是一种灾难。
  此后,这位大学校长降低自己的姿态,让孩子多说,自己多听,有时在孩子面前装傻,以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挑战精神,父子关系明显改善,孩子成绩大幅度提升。
  5岁的大卫跟大人说话,总喜欢拽对方的袖子。爸爸妈妈对这种不绅士的动作,极为恼火,多次训斥大卫,却一直没有改观。
  一天,他们带着大卫,去拜访老同学苏茜。不一会儿,大卫踮起脚尖,又拉起妈妈的袖子,指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声叫道:“妈妈妈妈,我要吃那个!”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苏茜。
  苏茜弯下腰,把脸靠在大卫的脸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要豌豆泥,是吗?”大卫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大卫没有拽苏茜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蹲下来和大卫讲过话?”苏茜突然问道。
  “嗯?”
  苏茜接着说:“在我看来,大卫抓住别人的袖子,就是想让那个人低下头来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要求平等是人的天性,而居高临下似乎是某些家长和老师的本能。记住苏茜的话:孩子希望你低下头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今年暑假,河北有个女孩和父母一起来找我。进了办公室,女孩坚持让父母走开,要单独跟我谈。我俩一坐下来,女孩递给我一个信封,我抽出一看,竟然有30多页!
  信中谈到:女孩读高一那年,成绩很优秀,后来遇到一个男孩,两人就好上了。短暂的甜蜜之后,女孩发现男孩毛病很多,不想跟他继续交往。男孩就对她恶语中伤、到处造谣,同学们议论纷纷。女孩始终包围在是是非非里,有苦说不出,越来越孤独。此时,另一个男孩来到她身旁,女孩又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可先前的男孩竟然告诉这后来的男孩:女孩作风有问题。于是,第二个男孩也离开了。
  高二以后,女孩的学习一落千丈。
  女孩哭着说:“我也想学习,但一想到那些,就没办法安心。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离开原来的学校,到您这里学习。只要您在我身边,我就可以做得很好。王老师,您能保护我吗?我的这些经历,只敢对您一个人讲;说出来,我觉得舒服多了。”
  我问她:“你没有对父母讲过吗?”
  她摇摇头:“没有。有一天,我刚说有一个男孩喜欢我,就被他们劈头盖脸揍了一顿。以后,我再也不敢开口了。王老师,您相信吗?我好几次都想自杀了。”
  我看着女孩哭得差不多了,安慰她:“你来这里学习,我会收下。把你的爸妈叫进来,我跟他们聊一会吧!”
  我问这对夫妇:“你们知道孩子高中三年过得愉快吗?你们了解她都在想些什么吗?”
  妈妈说:“这孩子高中三年成天愁眉苦脸的,也不知道她都胡思乱想些什么?净那些事。”
  我问:“什么事?”
  “我们也不知道啊。有时看她哭哭啼啼,问她也不说。”
  我生气地说:“你们怎么问的?是不是有一次她刚说了个头儿,你们就揍了她一顿?”
  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我一听,小小年纪男男女女的,不好好学习,什么乱七八糟的!皮带就上来了。”
  我继续说:“你们太糊涂!孩子整整三年都不开心,你们就不问一句‘为什么’?就不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孩子好几次想自杀,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要把孩子逼上绝路啊!”
  两位家长这才一个激灵地坐直了:“她自杀干啥?”
  我毫不客气:“那得问你们!”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感情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只有父母可以帮助她,可偏偏父母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仅无知,而且冷漠:火上浇油,在伤口上撒盐,甚至拳脚相加。这个节骨眼上,最容易出现悲剧。
  这就是严厉的暴力。
  许多父母为自己的过失申辩:“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我是爱之深,责之切!”
  但是,我要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家长们不必因为孩子不理解,就觉得自己多么委屈,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有的孩子在高中谈了三四个朋友,家长一无所知;有的孩子打架、洗钱,家长闻所未闻。有时候,我真的很震惊:这些家长成天干吗去了?一经调查,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莫名其妙的严厉。有些是冷暴力,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有些亲子关系破裂的程度,让我怀疑:那个十来岁的小人还是不是他们的孩子?
  现在,有不少人批判溺爱。其实,溺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以此探讨母亲的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反应。第一种,让母猴偶尔吹出强劲的风;第二种,让母猴猛烈晃动身体;第三种,给母猴装上弹簧;第四种,给母猴身上布满铁钉。但是,这四种“母亲”都未能将幼猴从它们身边赶开。唯独见到体内灌满冰水的第五种母猴,幼猴躲在墙角,逃离了这位“母亲”。
  可见,最可怕的拒绝是冷漠。
  我在山东期间,有个学生的父母离异了四五年。女孩跟着妈妈过,天天听她妈妈念叨:“你爸爸太差劲了!简直就是恶魔,从来不干人事!”孩子就这样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到了高三,我给这个班上课。看看这个女孩,虽然人长得很漂亮,却总是愁眉不展。
  有一次,她的数学考得特差,来到办公室,坐在我身边,一句话也不说。
  我只好先开口:“你挺有意思的,到我办公室干坐着干啥?让我欣赏你一脸忧伤?”
  这孩子“哇”的一声,就哭开了。
  我笑着说:“别哭别哭,大老王就是救苦救难。你只管有苦诉苦,有冤诉冤。”
  这孩子抽抽巴巴、断断续续地,跟我讲了她的身世,她的迷惘,她的痛苦。
  我叹息:“你挺不容易呀!从小受了那么多伤害,心里有那么大的阴影,你还这么坚强,这说明你挺优秀嘛!”
  女孩一直都在和父亲的严重对立中度过。有一年,她爸爸开着奔驰,兴冲冲地来看她,想给她一些零花钱。这个女孩竟然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把钱摔到爸爸的脸上。
  她气势汹汹地说:“你真让我恶心,你以为有钱就什么都能办得到吗?没门!”一顿呼天抢地,把爸爸赶走了。由于长久没有父爱,在女孩的内心里,又觉得爸爸很神秘,于是天天祈祷:“让我超过爸爸吧!让他自责吧,让他痛苦吧!”孩子时刻被仇恨折磨着,干什么都别别扭扭。
  我开导她:“你才十五六岁,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感情。他们走到今天这一步,肯定有一些你这个年龄无法知道的原因。现在,你光听你妈妈的一面之词,就把你爸爸打入地狱。我的直觉告诉我,你这样做肯定有偏差。等你成家立业之后,你会重新看待这些事,到那时再来判断:你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你先收起这个仇恨,一定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超过你爸爸。哪天觉得心里郁闷,就来办公室跟我聊天。还是那句话,有苦诉苦,有冤诉冤。”
  从那以后,这孩子觉得有盼头了,一定要快快长大,主宰自己的命运,脸上越来越灿烂。恰好,她的亲戚给她办了去美国的留学手续,需要60万储备金。这个傻孩子跑来找我:“王老师,您能不能借我60万保证金呀?”这个时候,我已经调到北京。
  原来,女孩的父亲心疼孩子,又无计可施,经常以我的名义给孩子送钱。孩子当了真,以为我这个教书匠挺有钱的。可我上哪儿弄这60万呢?
  我只好采取缓兵之计:“我帮你借,你不用担心。”
  我转身给她爸爸打电话:“你表现的机会到了,你女儿要到美国留学,需要60万元留学储备金,你能不能做这个担保?”
  “就是卖房子,我也要凑齐60万!”
  我拿着她爸爸的钱,以自己的名义,给孩子提供留学担保。
  女孩临走的时候,我到机场去送她。我告诉她:“储备金不是我的,是你爸爸一笔一笔地凑齐,交到我手上的。”
  眼泪在孩子的眼眶里直打转,她喃喃地说:“为什么是他?”
  女孩到美国留学期间,一直和我通信。我把她爸爸这么多年,通过我对她的资助,一点点透露给她。我说:“要懂得父亲的爱,你还需要时间,需要平静。”
  女孩第一次回国,她最高的要求:只要爸爸和妈妈两个人,一块到机场去接她,一家人找个餐馆,吃顿团圆饭。眼看孩子就要开学了,从青岛到北京转机,我去送她。孩子又哭开了:“王老师,我不去美国了。”
  我一愣:“为啥?”
  “我出国留学,就是想离开这个伤心地,忘掉我的家庭。可是,我回来一看,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过背井离乡的生活呢?”
  我笑着说:“踏踏实实把大学读完了,这些事以后再说。”
  现在这孩子在加拿大工作,发展得很好。
  很多人问我:“单亲家庭无论怎么做,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上一辈人的恩怨,会无可避免地投射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我劝慰过无数怨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走到那一步。已经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克制、忍耐,不要把自己的怨恨种在孩子身上,而要让岁月的暖流融化孩子心中的冰雪。
  我教过一个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她爸爸是个外交官,今天上这个国家,明天去那个国家。孩子一生下来,父女就没见过几面。孩子心里也没有“爸爸”这个概念。
  孩子上高一,有一次看到爸爸和妈妈住在一起,觉得不可思议。
  她说她爸爸:“这么多年见不到你的人,我妈凭什么和你在一起?”
  她爸爸也很苦恼:“我从来就没听到孩子叫我一声爸爸。”
  我跟家长建议:“既然说话不能沟通,不如写封信试试?把十几年想说不敢说、想说不好说的话一古脑儿都写出来。让孩子认识认识你这个老爸!”
  家长咬咬牙:“成,我也不要脸了,一定要让她了解我的苦衷。”
  亲爱的女儿:
  爸爸想念你,想了很久很久。十六年前,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爸爸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中,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想你。我有一种预感:你会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长得像你的妈妈,聪明活泼。
  现在,我更加想你。因为我们每天很近很近,心却很远很远。昨天,你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妈妈:老师说你再加把劲,考上清华北大,顺理成章。爸爸真替你高兴,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你。每个人年轻时,都有属于自己的梦。爸爸当年,一心想做一个行走江湖的外交家。为了这个梦,爸爸再苦再累都不怕,却没有想到竟然会赔上女儿对我的爱。
  爸爸活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流过眼泪。那天你恶狠狠地阻止我和你妈住在一起,我第一次哭了。原来我一直戏称自己“四海为家”,谁知道,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的容身之地……
  这位老爸“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写了三千字,折好放在女儿的床头。第二天,女孩看到这封信,眼泪“刷刷”地直往下掉。从此,女儿看爸爸的神情慢慢柔和了,笑容也渐渐多了。父亲离开北京的头一个晚上,女儿终于叫出了平生第一声:“爸爸。”
  上世纪80年代,在沂水周围的大山里,有一些因大备战而兴建的大型兵工厂。山区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发达,教育很落后。兵工厂的员工又都是城市来的,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怎么办?家长们就把孩子送到离工厂100多里的沂水一中。
  每到周末,兵工厂就派一辆班车,把家长们送过来,探望孩子。家长一到学生宿舍,首先就是抱着孩子大哭一场,感天动地,蔚为壮观。哭完以后,家长们才从包里拿出各种好吃、好喝的,帮着孩子洗衣服、打扫卫生。每每看着这一幕,我都觉得挺残忍。
  人是需要亲情的,父爱母爱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有些家长工作忙,水平低,生怕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去寄宿,口口声声:“专业人做专业事。”他们知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就是做好家长呢?现在,寄宿幼儿园、贵族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这样的家长到底是舍得投资教育,还是借此逃避责任?
  孩子到了中学,容易逆反,这时候放他们适当住校,是可以的。而把小学、幼儿园的孩子送出去寄宿,实在是有违人性。只要儿女未成年,离开父母时间超过一个月,距离超过一个省,都太久、太远了。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和太太历经30年探索家庭教育的方法,被人们称为“波尔加实验”。他们的三个女儿———苏珊、索非亚、朱蒂,都曾是国际象棋史上的世界冠军。究竟是什么秘方,让一个普通家庭创造出世界奇迹呢?波尔加的答案是:温馨融融的家庭氛围。
  有一段时间,二女儿索非亚很喜欢玩象棋排局。一次,大家都睡了,拉斯洛先生发现索非亚还呆在浴室里,在膝盖上摆弄着棋子。拉斯洛先生幽默地对孩子说:“你怎么还不让小棋子儿‘休息’一下呢?”
  女儿撒娇地说:“亲爱的爸爸,要是他们休息了,我就变得孤独了!”
  又有一次,拉斯洛先生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索非亚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一下子扑到爸爸膝前,坐在他的腿上,一定要让爸爸看她的棋局。拉斯洛先生不仅没有生气,还当着客人面夸奖她:“您知道吗?我们的索非亚实在是太棒了!最近她的棋术又有长进,这个可以写进您的新闻稿里么?”
  索非亚一听,又兴奋又害羞,礼貌地离开了。
  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加上一个奇思妙想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永远是创造奇迹的摇篮。
  (一)
  今年暑假,2006届的30多个毕业生,一定要跟我聚会。这些孩子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我叫他们排着队,每一个人汇报两件事。第一件事,个人感情进展到什么程度?单身还是热恋。第二件事,两年之后有什么打算?
  一个女生说:“王老师,您还欠我一个男朋友,记得吗?”
  我一愣:“我什么时候表过这个态?”
  女孩启发我:“您为了拆散我美好的初恋,曾经许诺,等我上大学了,就给我介绍最优秀的男孩。现在我可是大二了,您说的话是不是该兑现了?”
  我想起来了,确有此事。当时,这个女孩上高一,和一个男孩同桌。女孩学习好,我的本意是让她带带这个男孩。不久,我发现不对,俩孩子话越来越多,变得有点形影不离了。
  我直接问那个女孩:“你们俩是不是有点那个意思了?”
  “是。”回答得挺实在。
  我说:“孩子,你这么做太不地道了。”
  “为什么?”女孩一脸迷茫。
  “你没有看到人家学习已经困难到什么程度了?十二分的投入也就勉强能跟上。你这时候跟他谈朋友,明摆着让人家分心嘛。再说,你长得这么漂亮,这个男孩好不容易逮住你,成天除了想尽办法讨好你,还能动什么脑筋?哎呀,你倒是没什么,可把人家给坑了。”
  女孩没想到事情那么严重,赶紧跟我坦白:“一开始吧,我跟他也没啥。看他学习挺可怜的,我想帮他,帮着帮着就把自己给帮进去了。”
  我点点头:“这个事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你决定不谈了,心里能不想吗?慢慢地冷却,行吗?”
  她说:“行。”
  “好,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别跟那个男孩坐在一起。”
  女孩也答应了。
  可我还是不放心,俩人不坐在一起,那只是形式上的。怎么从心理上戒除这份依恋呢?要不然,俩人上课再传张纸条,递个秋波什么的,岂不更麻烦?
  我赶紧补了几句:“你心地这么好,又多才多艺。你考上大学之后,我给你介绍一个男朋友!”
  好家伙,今年这顿饭可不好吃,女孩直到现在还等着我给她介绍男朋友呢!
  (二)
  怎么看待中学生谈恋爱?
  第一,中学生身体发育以后,对异性产生好奇、吸引,是一种很自然、很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表现,也是一种追求美的行为。对此,应该是肯定大于否定。
  有些家长战战兢兢地告诉我:“儿子跟同学打电话,竟然说,这事儿别问他,得听他老婆的!十几岁的娃娃,哪来的老婆?”
  再过几年,这些家长又神神秘秘地请教我:“王老师,我跟儿子相亲的那几个女孩,都挺不错的。他怎么见都不肯见呢?”
  的确,现在的年轻人生理发育过快,心理成熟延迟。小小少年就觉得自己该尝尝恋爱的滋味了;三十出头了又迟迟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
  第二点,要恰当地界定恋爱,不是说男女同学只要一交往,就是恋爱。喜欢和爱还是有区别的。
  很多家长和老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经常神经过敏,看到哪个男孩和女孩说一句悄悄话,问题讨论得多一点,就怀疑两个人谈恋爱了。很多时候,孩子们就是舆论的压力促成恋爱的———经不住同学瞎议论,自己就假戏真做了。
  十几岁的一帮少男少女,天天坐在一个班里,有几个能说得来的异性好伙伴,这是一个正常的交往范围,顶多叫做“男女交往过密”,和谈恋爱完全是两码事。
  女同学跟男同学疯着玩。如果一个女孩同时揍几个男孩,这没什么问题。如果她老往某一个男孩身上挥拳,那就有点麻烦了,往往这一揍,就揍出感情来了。
  如果两个人已经如影随形,或者向其他的同学明确表示:我喜欢他。这就是恋爱的动向。
  有时候你问孩子:“你是不是跟谁谈恋爱了?”
  孩子会委屈得嚎啕大哭:“我没有!从来没有!”这说明孩子的内心还是很朦胧的,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是大人提醒了他,让他害怕了。
  “那你为什么总找她说话呢?”
  孩子继续申辩:“经常说话就是谈恋爱吗?我跟谁谁谁也经常说话啊!”
  这种似是而非的误判,一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来还可能加速他们的恋爱步伐。所以,孩子恋情不明朗,与其误判,不如不判。
  第三点,中学生初次接触爱情,看得既美好又神秘,家长采取淡化的处理方式最为适宜。如果家长适当引导,这场几乎注定失败的感情,可以安然走过。如果家长过分干预,反而会助长这种关系,使得两人更加难解难分。有些家长甚至刻意把恋爱说得多么丑恶,让孩子对异性产生一种成见和阴影,终生挥之不去。
  其实,少男少女之间也有他们的烦恼。相处得密切时,他们会发现对方各种各样的毛病,又缺乏斗争经验,吵一架、生场气,从此就互相不答?了。我的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只要不是特别出格,我一般装作没看见。往往过了一段,他们自己就分手了。
  我凑上去问:“我看你们之前挺好的,现在怎么又不行了呢?”
  “唉,别提啦!咱们不说这事儿,成么?”
  (一)
  戴军讲过一件处理孩子早恋的故事。他有一个同事的女儿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出双入对,甜蜜极了。
  有一天,女孩的妈妈开口了:“听说,你谈上了?”
  孩子一愣:“嗯?哦。”
  “这个周末,你们再多叫两个同学,到咱们家,我下厨。”
  孩子不知妈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答应了。
  到了周末,孩子们疯完、闹完,各自回家了。女儿非常紧张地问她妈妈:“哎,妈,您觉得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那个……您觉得怎么样?”
  “哦———”妈妈如梦初醒,“你是说那个男朋友?”
  女儿羞涩地点点头。
  妈妈卖起关子:“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真话。”
  “他呀……就那样吧。反正不如你爸爸当年。”
  “是吗?”女儿的自信心受到挫折。
  “我就是这么一说,他———好像有点罗圈腿吧?”
  “啊?”女儿备受打击:“妈,您怎么看出来他有罗圈腿?”
  “是啊。你没看出来么?”
  女儿极其失落地回到自己房间,越想越不甘:跟一个罗圈腿的男孩谈恋爱,一点都不酷!
  从此以后,女孩怎么看那个男孩怎么不顺眼,不到一个月,就和男孩断交了。
  中学生的恋情纯真又脆弱,任性又盲目。看似无心的几句评价,就能动摇孩子的感情;这个妈妈摸准了孩子的脉,手段可谓高明。
  话说回来,孩子性格开朗随和,即使恋爱,一般也不会陷得太深,能自我解脱。往往那些家庭关爱不够、温暖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恋爱问题。比如,孩子哪次考试没考好,或者跟哪个同学闹别扭了,他要是跟父母关系好,回家一倾诉,大大咧咧地,就过去了。如果父母不理解,甚至横眉冷对、骂骂咧咧;一旦出现异性的安慰,爱情的火花一下子就擦着了。所以说,中学生恋爱多半是突发事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很少有蓄谋已久,早早地就看上了的。
  (二)
  两个大张旗鼓走到一起的中学生,一般长久不了,还不等我出手,闹点儿小摩擦,两人就拜拜了。最痛苦是暗恋的孩子,心里喜欢着对方,又得不到回应,相思之苦只能一人承担。
  我在山东工作期间,有个女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找她谈:“最近你有什么心事吗?”
  她保持沉默。
  我又说:“你父母不在跟前,你又比较内向。有什么话千万别埋在心里面,有什么事老师可以给你想办法。你要相信,我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这个孩子就哭了。
  她说:“我特别喜欢一个男生,可是这个男生经常伤害我。”
  我赶紧问:“他怎么伤害你了?”
  她哭着说:“他明明知道我喜欢他,故意在我面前和另外一个女生甜甜蜜蜜的;他明明知道我喜欢他,经常在我面前说些风凉话;他明明知道我喜欢他,看到我不理不睬,弄得我没心思听课。有时候听到他跟同学说几句话,我也觉得他在说我。”
  我叹了口气:“这样啊,他喜欢你吗?”
  “他喜欢我。”
  “你怎么知道的?”
  “有一次,他跟我说,我多聪明,长得多漂亮,将来一定是个贤妻良母。”
  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我也了解。和她的内向截然相反,那个男孩性格外向,好打篮球,跟谁都能合得来。很多女孩子喜欢跟这个男孩逗趣,可她们不当真,只有这女孩把这些都搁心里了。
  我说:“我能不能代表你,跟他谈一谈?”
  “行吧!”
  有一天,我瞅着个机会,跟男孩提起这件事,不料他委屈得哭了。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把谈恋爱看得像污点一样严重。
  他说:“王老师,我绝对没有这种事,也从来没往这方面想。我不会有意去伤害谁。”
  我说:“我理解你,但是,你也得理解人家女孩吧!你看,我都有一点妒忌你了。这么漂亮的女孩暗恋着你,说明你多有人缘呀!但是,第一,你不要因为人家喜欢你,而去记恨人家,那就显得咱们的品位太低了,心胸太狭窄了。你能不能做得到?”
  他擦干眼泪:“老师,我能。”
  我说:“好,男子汉!第二,你对这个女孩到底有没有好感?”
  他坚持说:“王老师,说实话,我没有。我们只是同学关系。”
  我语重心长地说:“既然如此,你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格外考虑这个女孩可能的心理反应,千万别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你今天烧一把烈火,明天泼一瓢冷水的,这个女孩就没法过了。”
  “明白了。”
  在我们师生两代男人持久细致的努力下,女孩慢慢走出了情感的牢笼,逐步淡忘了初恋的伤痛。
  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鲁豫笑眯眯地问我:“王老师,您当了20多年班主任,总共拆了多少对啊?”好像我是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
  我无可奈何地说:“大概每年帮助两三对归于平静吧!”
  她又问我:“如果学生因为恋爱,互相帮助,一起往前进;您还反对吗?”
  我再次欲倒:“就我的经验,没见过互相帮助,一起往前进的;互相帮助,一起往后退的,倒是不少!”
  相爱容易相处难,中学生恋爱给孩子们带来最初的伤害,真是数不胜数。如果两个孩子品质都很好,成不成还能做朋友;万一有一方———特别是男方———品质比较差,以后就危险了。比如:两个人甜甜蜜蜜的时候,难免有些话说得有点过头,如果这个男孩把这些话传播出去,甚至再有几张亲密的照片,公布出来,女孩往往就没法做人了。所以,男女生谈恋爱,女孩如果不会保护自己,往往更容易受伤。
  我带过一个女生,因为恋爱,竟然出现精神分裂,学校只好劝退。那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痴情女和负心汉”的故事。可双方都是未成年人,肇事者无法承担任何责任。
  那天一早,我送女孩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他们家,天已经黑了。全家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剥花生米,红扑扑的,洒满了一炕。女孩的爸爸原打算,第二天背着这些花生,到二十多里以外的镇上去卖,然后再上县城给孩子交学费。
  谁知,我先把孩子送回来了。家长知道了女儿的情况,什么话也没说,不住地流泪,默默地点头。那时我还年轻,第一年参加工作。我止不住地忏悔:“为什么我的学生心理有问题,我一直蒙在鼓里?为什么我不能保护好我的学生?”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贫穷山村,培养一个高中生是多么艰难啊。一个曾经那么聪明、美丽的女孩,就这么早早地毁在感情问题上了。从此以后,我暗暗发誓:教不教得好数学是次要的,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是我的终极追求。
  所以,我们班上的哪个女同学要是接到男生的橄榄枝了,无所适从;我就会主动替她们写回信。这些信完全以女孩的名义写,效果都挺好,慢慢地,这成了我的一项绝活。
  我在沈阳做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问我:“王老师,我孩子这些日子老跟我打听: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的?有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回忆?这孩子是不是有点想法了?”
  我一笑:“不排除。”
  家长大惊失色:“那可怎么办哪?”
  我说:“那你就给她讲呗,但是要注意策略。”
  我看她一头雾水,于是给她讲了我一个学生的故事。
  女孩和男孩坐在前后排,上课借块橡皮,递张稿纸,渐渐产生了朦胧的依恋。妈妈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又拿不准该怎么办。一天晚上,女儿在镜前自我欣赏。
  妈妈笑着说:“挺好看。”
  女儿问:“真的吗?”
  “十六七无丑女嘛。妈妈像你那么大的时候,已经有人追求了。”
  “讲给我听听。”
  “我可不想早早地嫁人,待在那个小山村里。当然是一口回绝啦!”
  女儿点头:“那您是怎么认识爸爸的?”
  “我和你爸爸是本科同学。”
  女儿兴奋地说:“老妈,你们是班对呢!”
  妈妈摇摇头:“不是的。你爸爸是大学毕业以后才追的我。我问他,你怎么这时候想起我来了?你猜他怎么说?”
  “怎么说?”
  “他说,学生时期,我们前途未卜。我一直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就为了等到今天。我有了合适的工作,跟你在同一座城市,能给你真正的幸福和安全。”
  这一夜,女儿不断回想着妈妈的话,第一次感到,相爱原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羡慕父母那种稳重、深沉的爱,也懂得了该如何处理现在的这份感情。
  处理恋爱问题,父母作用甚于老师。有些家长太坦白:“这也怨不得我孩子,我当年也是小小年纪、糊里糊涂就谈上了。”
  我打断他们:“千万别这么跟孩子说。你们在前面都做了榜样了,人家还不使劲跟你学啊?”
  正确的做法是,用家长理智而温暖的恋爱故事,告诉孩子,爱情是美好的,更是需要条件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学生时期,首要的是生长;成年之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颠倒了顺序,早早地开花,这棵树一定长不高、长不壮;你一生的境界也就无从谈起。
  有一次,我给家长们作讲座,完了以后,一个家长在我面前哭哭啼啼,到了最后几乎就是号啕大哭。
  我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老师,我听完您的报告,心里太难受了,感觉自己今天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我儿子的事。”
  原来,孩子周末回家以后,星期天上午九点要参加一所外国语学院的面试。然而,不到七点,家长就把孩子叫醒了,要他起床,抓紧复习。孩子没睡够,迷迷瞪瞪地不想起。家长说什么?
  “学习学成那个样,还有脸在家里睡懒觉?”
  这一句话,家长说得很随意,却把孩子给伤了。
  孩子一下子跳起来,说:“妈,在学校,我每天学成什么样,您知道吗?我每天晚上几点睡觉,您知道吗?我好不容易回家补补觉,您凭什么说我不要脸?”
  妈妈说什么呢?“嘿,你学习不怎么样,脾气可见长了。有本事你就考到前十名,超过你们班里谁谁,你就是天天在家睡大觉,我也不管!”
  孩子一听,更加痛不欲生,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可理喻?”接着,他大吵大闹,完全就是一种发疯状态。妈妈一气之下,提着包就走人了,来听我的讲座了。
  听完讲座,妈妈就后悔了,说:“王老师,我听您一说,才知道我在孩子身上犯了罪。”
  我说:“你这个家长确实不应该。孩子九点才参加考试,你七点把他叫醒干啥?孩子在学校五六天里一直是那么高强度学习,好不容易回家睡一会儿觉,你稍微有点善心的话,怎么忍心去把他叫醒呢?睡着的孩子往往是最美丽的,你看他睡那么深沉,那么投入,说明他心理、生理上都需要睡觉。你不仅是做得不对,简直有点残忍。”
  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孩子周末睡觉的时候,不要叫醒他,他能睡多长时间,就让他睡多长时间。因为,周一到周五的几天学习,孩子是非常紧张的。以北京的孩子为例,每天六点起床,中午往往没机会午休,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开始睡觉,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呀!一个青少年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每天八个小时。而孩子们每天只能睡六个小时,怎么办?可不可以变通一下?也就是说,周一到周五,每天睡六七个小时;到了周末,狠狠地补他一觉,有时甚至能睡十二个小时,最后平均算起来,每天也有八个小时了。
  我在班里还有一个规定:平常把这个教室闹翻了,大楼闹塌了,我都不管、不限制,但是有一个时间必须绝对安静。什么时间?午睡时间。人大附中的学生是12∶00放学,13∶30上课。我要求从12∶40到13∶20这40分钟,班里必须做到鸦雀无声:愿意学习的可以自己看书,但不能讨论;愿意睡觉的就睡觉。这个时间段里,教室里决不能像赶集一样进进出出,进来的就不能再出去了,出去的也不能再进来了,由班干部值班监管。
  我认为,中午是一天的加油站。法国法定:国民每天中午必须保证一个小时的睡眠,很人性化。学生6∶00起床,到了中午12∶40吃完饭,大量的血液在胃部流淌,脑子是缺氧的,这样的学习根本没有效果。所以,我坚决反对学生中午统一在教室里自习。我们班的科任老师要是中午往教室跑,我也是不愿意的。老师一进来,和学生一问一答,影响周边一片,其他同学就没法休息了。
  中午瞎疯的那些学生,下午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睡觉,课堂上能睡倒一片。所以,我的数学课很少安排在下午。偶尔有下午的课,我都不马上开讲,先给他们唱一首歌,或者讲一个故事,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面去。
  说完了睡觉,就该说起床了。
  如果一个人为了每天按时起床,都需要付出意志上的努力,就活得太累了,一辈子也很难做出一点成绩。该起的时候立即起床,该睡的时候马上睡觉,这种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生物钟。至于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因人而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生物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当地小镇上的人家都以康德的作息时间,校准自家的钟表。由于作息严谨,康德创建了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哲学系统。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那种发疯似的学习的人,也叫狂人。他们可以一学一晚上,学到兴奋时,几晚上不睡觉。但那也是偶尔为之,不能长期如此。
  中小学生应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我看来,第一,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锻炼。第二,平均一天八个小时的睡眠,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我有一句话送给每一个孩子:你可以长时间不学习,但是你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是高效的。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呢?想踢球,我痛痛快快地踢,浑身大汗,畅快淋漓。想听音乐,我就全神贯注好好听,陶醉于音乐中,休息刚才那半个波涛汹涌的数理化脑瓜子。而只要一打开书本,你必须做到全情投入、心如止水、四大皆空。最怕的是,你学习的时候还想着电视节目,玩的时候又想今天作业还没写完。有些学生写一晚上并不出活,为啥呢?就是因为三心二意!有些家长也浑浑噩噩,只要看到孩子关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就觉得踏实。孩子干什么了?他也不管。有时候孩子在房间里坐了一个晚上,出来喝点水看看电视,家长就横眉冷对、唠唠叨叨:“你看你磨磨蹭蹭的,又出来干啥!”
  学习有两种状态。一种像快要饿死的人扑在面包上;一种是眼馋肚子饱,感觉饱了,又想再吃一口。像快要饿死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学习的人,往往是短时间内进步很快的学生。只有进入这种状态,孩子才能领略到攻坚大战前夕,那种波澜壮阔的盛况。而眼馋肚子饱的孩子往往学得不专心,玩得不痛快,其实是很可怜的。
  我在沂水一中教过一个学生,叫马建波。这孩子是高二提前参加高考的,当时称之为“冲刺”,让高二年级一些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先试试水。高二距离实际高考还远,学生们并不紧张;但是,马建波就拼着命地去学。那时学校条件还比较艰苦,学生们都在平房里上课,没有电扇,更没空调。高考前,教室被晒透了,学生们坐在里面,个个热得大汗淋漓。好在平房外面有许多树,氧气充足,空气凉爽。马建波就能坐在树阴下,一上午都不抬头。什么苍蝇的袭击,蚊子的叮咬,他毫无觉察,纹丝不动。每一次,我都非常感动地站在教室门口,欣赏马建波学习,我觉得那是人世间最美的一幅画。
  我们几个老师议论,这个学生今年高考肯定没问题。果真,一个高二的孩子,和上千名高三的学生一起考试,竟然拿到了全县第十名!马建波被录取到国防科技大学,后来又考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就马建波的实力,即使读完三年高中,要冲击一所那样的名牌大学,也很困难。但是,他在高考前表现出来的这种拼劲,那种专注,就像一个人在看一本妙趣横生的小说:外界已经不存在,只有书中的世界呈现在脑海里,通宵都不觉得累。第二天,昨晚的每个情节他还能历历在目。当一件事把一个人的兴趣完全吸引过来的时候,不论年龄大小,他已经不需要自制力了,全身心乐在其中,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严格地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小威特学习功课时,老威特决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幼年的小威特平均每天有15分钟的学习时间。这个时段,其他任何事情一概予以拒绝。父亲总是说:“小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到后来,小威特每天只需花费两个小时学习,就足以胜过同龄的孩子。余下的时间,小威特全部用来运动、休闲和社交,从而成长得更为优秀和全面。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第一步就要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我带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学的时候是疯学、狂学,玩的时候又是撒开了玩,玩都要争第一。要不,12班能拿学校足球联赛和运动会团体总分的冠军?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蒙德·费希尔给中国学生的最大忠告是:少学习,多思考。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惘。
  我的学生侯晓迪曾是人大附中最有名的网上刀客、校园黑客。编程、盗号、设计病毒等技术,他样样精通。最辉煌的战绩是:他一口气“窃取”了100多位老师263邮箱的账号和密码。
  不过,这不仅仅是一场恶作剧,这个“黑客”也不“黑”。很快,侯晓迪就以此申请了《邮件系统安全性研究》课题。每天和他的助手起早贪黑地泡在实验室,好多个夜晚,为了把一个实验做完,他们连回家都要校办老师催促。最后阶段,侯晓迪干脆一鼓作气,把实验搬到了家里。
  2001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到人大附中,侯晓迪向陈部长,以及全国媒体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邮件系统安全性研究》,并演示了263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漏洞和解决方案。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往往成为初等教育的一种延续,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含量。这些只能靠证书,用考分来衡量。而在这些证书和考分的背后,负载的能力究竟有多少?
  说不准。
  知识和能力不能划等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未必就要有多丰富的知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于人口太多,竞争太残酷,长久以来,却陷入了知识教育的怪圈。
  有些人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其实,学习负担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100斤的担子,让一个小女孩挑,可能被压得龇牙咧嘴;可让我来,就很轻松。北大的学生没有几个是死学的[淘,书,客*taoshuКe]。为什么?光靠体力、毅力,拼命是考不进北大的,也不单是智力的问题;大部分考进北大的学生凭借的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所以,这群优秀的孩子,进入一所大学,甚至一流名校,并不一定受了多大的摧残。苦就苦在那些中游以下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学习效率也不高。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显得负担过重了。没有时间去休息,没有时间去思考,没有时间去消化,没有时间培养兴趣和能力,他们光忙着做作业了。学习学不上来,自尊心自然也树立不起来;到最后,孩子灰头土脸,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小高斯10岁时,他的数学老师给所有的学生出了一道难题:1+2+3+4……+100=?孩子们立刻在草稿纸上做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没有动手,他在进行思维的谋划,寻找能够成倍提高效率的策略,这个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加法计算的一半的时间。这时候,老师走上前来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做题?
  小高斯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否提前算过这道题。
  高斯摇摇头,告诉老师,通过观察,他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师大声说。
  这种精彩并不取决于孩子的智商,而是良好的思维习惯。智力在归纳、寻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小高斯进行思维的谋划,花去的时间相当于别人解题耗时的一半,而算出结果,仅仅需要1秒钟。从这里,谁都能看出思考的优势。
  怪不得拿破仑曾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
  我在山东工作期间,有一年高考,高三的教室要腾出来做考场,学校另外安排地方,让学生们继续上课。我们班本来是分到学校的阅览室,里面有桌子,有电扇,条件特别好。谁知,年级有个班主任好算计,觉得我这人大大咧咧的不在乎,就四处做工作,把阅览室鼓捣到他们班享用了。刚刚还在为了阅览室而欢呼雀跃的孩子们,心情一下子就跌进了谷底。作为班主任,我预感到:要是不能改变局面,全班同学的士气将严重受挫。大战之前,这是最要命的。考虑再三,我决定死顶下去。
  就在各班抓紧搬家,腾出教室做考场的时候,我们按兵不动。学校领导催了好几次,学生们看到形势严峻,怕我因此受处分,也劝导我:“老师,咱们让步吧!”
  我咬紧牙关:“没有我的话,谁也不准动!”
  学校方面看到我们态度如此坚决,也不好硬逼了。最后只好把学校最高档的会议室腾出来,给了我们班。会议室里还有空调,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决方案一公布,我感谢校领导。我这么较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些学生,问心无愧。
  我跟同学们讲:“为什么我要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坚持?因为我们不能活得太窝囊,我们要争这一口气。现在学校让步了,我给大家提几点要求。第一,今年要用最好的高考成绩来回报学校,你们敢不敢向我保证?第二,我们在学校最高档的会议室学习,一定要保证里面绝对的卫生和安全,否则我们这个班就太作践自己了!”
  就这一件事,极大鼓舞了孩子们的士气。自然,当年的高考,该班又是响当当的第一名。更令我感动的是,这帮平常并不太注重卫生习惯的学生,进驻会议室的这几天,竟然保证了一尘不染。
  古代两位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这样一段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003年,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我们班一路杀进入了决赛。校团委召开团支部书记会,把决赛时间安排在第二天中午1点。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不知怎么漏掉了这个信息。第二天比赛,对方早早等在操场上了,我们班还蒙在鼓里。等我们匆匆组织队伍赶来应战时,已经耽误了20分钟。对方以我们迟到为由,逼着校领导表态。于是,学校做出决定,我们班是亚军,人家是冠军。
  学生们一听到这个事,群情激愤,从校团委一直找到校领导:“这个决定不公平,我们坚决不同意!”
  后来校领导找到我:“赶紧来吧!你那帮学生造反了。你看看,这样的学生还有王法吗?”
  我说:“如果在班级重大荣誉面前,我们班的全体同学表现得心平气和、无动于衷,你们觉得这个班还有希望吗?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有用吗?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也应该像家庭一样,老师、领导相当于家长,孩子有什么抱怨、委屈,跟家长说了,就没事了。他们怎么不上大街上去爆发呀,就关在学校里闹,有什么不行呢?我们不要把学生什么想法都压下去,一个一个压得心理变态。有什么问题发泄出来,暴露出来,我们当老师的再给予积极、及时的引导,心理不就健康了吗?学生不就成长了吗?”
  校领导无可奈何:“本来是你们的不是,说着说着还真成了你们的理由。可事情怎么解决?”
  我走进教室,义愤填膺的学生立即鸦雀无声。
  我说:“你们这些人太不够意思了,今天你们去找校领导,怎么不叫上我呢?这不是多份力量吗?学校的决定对我们班是不公平的,你们表现出的激愤,让我看到强烈的集体观念在我们班扎根了,这是我们未来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保障。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委屈、误解、甚至侮辱,无限制地发泄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们今天的不理智造成了一个什么后果?团委书记,也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正在办公室里哭哭啼啼。这次活动是她组织的。当对方班级逼着学校表态时,她觉得跟你们最亲切、最投缘,才决定让你们屈居亚军,以成全对方。谁知,你们前所未有的冲动,把事情闹到现在这份田地。校领导追究责任,不能处分学生,只能处分老师。同学们想一想,语文老师工作刚好一年,没有经验,她哪儿受过这种磨难?因为这件事,有可能断送了她的前程:团委书记的职务可能被撤掉,再背上一个处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做人不要得理不饶人,语文老师正在办公室里痛苦不堪,我相信你们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我一走,班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你找年级组长道歉,他找校领导赔礼,全班女同学都去安慰语文老师,分头做工作。校领导后来谈及孩子们当天的表现,都十分震惊,没想到他们转变得那么迅速;弄得全班同学跟老师、校长亲得简直像一家人。
  ? 十分雷同的两件事,发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我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农村的孩子自卑幼稚,应鼓励他们“进”,张扬个性。人大附中的骄子们自傲脆弱,则应引导他们“退”,不可咄咄逼人。
  教育不是空谈,抓好时机,一件小事就可以培养他们坚持、合作、包容等各种交往习惯。
  (一)
  李峥是从别的学校考进人大附中的。由于原先的初中教学质量相对不是太高,初来乍到人才济济的12班,各方面平平的李峥严重缺乏自信,学习情绪不高,效率也上不去。但我发现,这孩子有一个优点:心眼实在,喜欢帮同学们的忙。可惜在“学习为王”的12班,李峥的热心快肠显得有些落寞,同学们好像并不买他的账。所以这孩子第一次参选班级团支部书记,没有任何竞争力。于是,我拼命在班里表扬他,鼓励他,让同学们重视这种公益心,明白热心为集体做事的标杆性作用。
  第二次,李峥又竞争团支部书记,我一面给他加油,一面在下面帮他,在同学们中间做了一些工作。最后他竞选成功了。这一成功,他作为实验班团支部书记的自我感觉就上来了。别说一个中学生,即使一个成年人,只要他心中有一团火,有一种激情,什么事不能干好?随着李峥学习成绩的逐步上升,到高二,他那一届班级团支部书记期满后,我又鼓励他竞选学校的团委书记。凭借他的经验和威信,再加上12班的品牌号召力,李峥竟然再次当选,成了人大附中的团委书记!
  我看着孩子能力也上来了,是时候给他加加压了。
  我于是动员他:“我说李峥呀,当这个团委书记,我看你挺热心的,学校对你也挺认可。你既然有能力当好学校的团委书记,当然更有能力把你的学习再提高一个档次啊。你看我们班的学生,各怀绝技,我觉得你缺少这方面的影响力。”
  李峥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老师,您说我怎么办?”
  我说:“你能不能接受一下数学竞赛的挑战?”
  “我行吗?”
  我鼓励他:“让学习和当干部一样出类拔萃!你完全有这个能力!很多同学一开始学竞赛也不行,真正投入进去,慢慢也都搞得挺好呀!”
  “那我试试。”
  李峥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竞赛之路。一开始有点难,很多题目听不懂。可作为一个学生领袖,他就是渴望得到一种尊重、一种认可,痛并快乐地主攻竞赛。人就是那么怪,自信心不行,干什么都不行;自信心有了,啥都行。正好赶上高三那年,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李峥竟然获了一等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当时12班的班长是薛坤,他也符合保送清华大学的条件,但是专业选得不理想,所以放弃了保送,想重新选专业。
  我就跟李峥讲:“薛坤是学生会主席(学校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都出自我这一个班),他的负担也很重。你已经保送了,而他选择了高考,班里、学校里的事,你就多做一些吧!”
  李峥说:“王老师,您放心!让薛坤全力应对高考吧。”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刘华峰参加高考前的体育会考,测试1500米,腰椎间盘突出,躺在床上,完全不能动弹了。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我问李峥:“这个事怎么办?”
  他说:“我来解决。”
  结果,李峥在班里开了一个班会,说:“刘华峰现在躺在病床上一动不能动,还有一个月参加高考,他的功课跟不上,多苦闷,多着急啊。我想着,能不能组织同学们轮流值班?第一,给他讲解当天的课程;第二,陪他聊聊天,给他解解闷。咱们自愿报名,怎么样?”
  这一下,全班同学都报名了。五十多个孩子,一个人陪一天,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呀,还有同学要求去两次!最后,我们想了个办法,一次派两个学生去,总算把所有的小雷锋都给排进去了。所以,刘华峰躺在病床上的那一个多月,是全班同学陪他一起度过的,功课一点没落下,当年还考上北京大学物理专业。
  高考冲刺的那一个月,真是多事之秋。为了防范“非典”,每个班的学生不能坐在一起,只能小班上课。一个年级分成二十多个班,每天量三次体温,一一记录,最后上报。工作量很大,老师累,年级组长忙得不可开交,学校的管理难度也更大!李峥主动把这个任务承担下来,每天楼上楼下地跑开了。因此,这个胖胖的小伙子总是喘着粗气、汗流浃背的。人大附中历史上,发展学生党员是极为罕见的,十年难得有一个,就在高三那年,李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种氛围,叫做分享成长,有一种快乐,来自帮助他人。这样的学生让我自豪,让我感动!
  孩子上了中学,单纯搞好学习就行了吗?想搞好学习就真能搞好学习吗?实际上,学习是一项综合工程。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来了,能够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表扬,成天乐呵呵的,对什么事都充满激情、充满自信,他的学习就能够保持一种强劲向上的态势。一个学生老是叫人感觉可有可无,心态不阳光,缺乏自尊,不够自信,就算天天坐在那里用功,也不一定能学好。以我这么多年当班主任的经验,那些对班级的事不管不问,光去抓学习的孩子,最后也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往往有点怪怪的,甚至孤僻、自私,很可悲。
  孩子之所以如此,十有八九是家庭造成的。“学习也是竞争,我的孩子帮了别人,自己怎么办?”“我可不想自己的孩子被差生拖下水。”“当班干部纯属浪费时间。”父母是不是有这样的不良引导,甚至父母本身是不是乐于助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成长。
  有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人往往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越多地帮助别人,人缘越来越好,烦恼也就越来越少。
  (二)
  我在山东工作期间就遇到一件事: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学习一直在班里前六名,还担任学习委员的工作。高二有一次考试,他一下子落到了第十二名。我觉得这种成绩的起伏是正常的。
  但这个学生就是受不了,跟我提出来:“老师,我要辞职。”
  我就问:“为什么?”
  他说:“我的成绩退步得这么厉害,不想再当学习委员了,要好好地抓一抓学习。”
  我又问:“你觉得当学习委员耽误时间吗?”
  他回答:“耽误时间。”
  “耽误什么时间了?”
  他掰着手指头:“我得督促科代表收作业,我得跟任课老师协调,这些都是时间。”
  我开导他:“你以为咱们班就你一个人在为同学服务?各科科代表、各小组的小组长,所有的班委会成员不都在为大家服务吗?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在为周边的人尽职尽责。不只是你在为同学们服务,还有好多的同学也在为你服务呢。你一周擦几次黑板呀?”
  他说:“我没擦过。”
  “那不都是别人擦的吗?那你一周打扫几次卫生呢?”
  他回答:“每周我就打扫一次。”
  我说:“其余几天谁给你打扫的呀?同学之间本身就是互帮互助,你当了学习委员,做了一点事情,就耽误了学习了?如果个个都像你,只抓学习,别的不管,我们班不就成了垃圾堆了?”
  这孩子也挺固执,说:“老师,反正你得允许我辞去学习委员,等我学习搞上来了,再当也行。我现在压力很大,没心思。”
  我一看他那个样子,也不多说了:“行吧。”就把学习委员给换了。
  谁知,这孩子一不当学习委员,学习退步得更厉害了。为啥呢?当学习委员的时候还有一个责任在那里:我是学习委员,学习不能太差了。他一退下来,也不为大家服务了,[淘,书,客*taoshuКe]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跟同学们交往了。他反而备感孤独:反正我学习好不好,也没有人管我了,成绩就一直往下滑。
  后来,这孩子受不了,又来找我了。
  他满脸困惑:“王老师,我不当学习委员,也挺能学的,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来呀?”
  我告诉他:“就是因为你太在意了。你以为那一点工作时间,就耽误了你的学习。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吗?一个人正常学习八个小时,效率高,心态好,绝对能保证成绩;一天苦学十多个小时,有些时间就是瞎掰了。你这小子,叫你当个学习委员,就叫苦连天。单从这一点,你的心态就没有摆正,太看重个人那一点事,没有想到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自己也找到了做人的价值和尊严。思想境界打不开,心胸不豁达,当然影响你的学习。”
  他恍然大悟:“老师,您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当学习委员,行不行?”
  我说:“学习委员不能让你干了,我给你点别的职务当当。我看你字写得挺好的,作文也不错,当个宣传委员行不行?”
  当了宣传委员以后,这孩子的工作热情又上来了,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我当班主任多年,在我的班里,班长、团支部书记往往都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学习好并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出色,而是他们在服务大家的过程中,建立了掌控局面的心态,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自身能力,从而使学习更得法。因此,当干部的过程成了他们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
  教育的过程是什么?小学抱着走,初中领着走,高中赶着走,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演变。但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孩子都被抱着走,许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远远不够。
  有一个山东农村的家长,孩子考到了北京化工大学。家长却在人大附中校门口等了好几天,一定要见我一面。孩子都上大学了,到底什么事,还用得着我?
  一见面,这家长就告诉我:“孩子要退学。”
  “什么原因?”
  “想家。”
  “为什么想家?”
  原来,他们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父母什么事都惯着他,完全当个宠物养着,怎么看孩子怎么好玩可爱。只要别让他吃苦受罪,父母干什么都行,结果弄得孩子一点独立意识都没有。孩子上了县城一中,看不见父母他就哭。没有办法,父母也不种地了,就到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天天出去打工呀、捡破烂呀,陪孩子读书,一陪就是三年。好不容易孩子上大学了,智商挺高,可自理能力太差,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学校管理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你这孩子快待不下去了。家长就这样风风火火地赶到北京。
  我一见那孩子,长得挺可爱、挺精神的,看起来也单纯。
  我跟孩子的父母讲:“培养孩子,要给他一种能力,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你给他鱼,他坐吃山空;有了打鱼的本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家长说:“我们压根儿就没这么想过,我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重要了。”
  的确,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败不起,不是孩子败不起,而是家长败不起。家庭教育普遍不敢、不想、不愿把孩子撒出去,经受大风大浪的历练。
  我们班有一个叫陈远的学生,个子还不到1.65米,学习在班里也不太突出。他还喜欢搞些奇谈怪论,总是和大家辩论得脸红脖子粗。“非典”那年,他申请美国留学,三次签证都被拒了。第三次被拒签,他回来跟我汇报情况。
  我问他:“你被拒了三次,就没有表示点什么?”
  他说:“我用英语把他们骂得哑口无言,那个签证官非常吃惊地看着我。”
  我打趣道:“君子动口不动手,骂得好。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陈远5月份被拒签,6月份考大学,凭他的学习功底,这时候回头再考一个清华、北大也是难于上青天。
  陈远说:“我现在紧急到英国使馆办签证,转到英国留学。”
  我说:“行,我支持你。”
  于是,陈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启动英国留学手续,终于赶在开学前办好了签证,被英国一所名校的预科班录取,和其他的同学们一起上大学了。
  陈远后来跟我回忆说,那天他一到伦敦机场,取出那个比他个头还大的箱子,好不容易把它搬到机场大巴上,却不知道要去的学校在哪里。他问清楚了该在哪里下车,下了车,又一路打听。一个小孩孤家寡人的,背井离乡,拖着那么大的一个行李箱,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问问。英国路上行人稀少,走半天找个人都困难。就这么一段经历,一般独生子女能受得了吗?
  陈远说:“王老师,我在问路的过程中,忍受着那种陌生、孤独。一路上问了多少人,走了多少冤枉路,终于找到房东家时,我都要流泪了。”
  一到房东家,陈远赶紧报到注册,办理各种手续;回来就做饭洗衣,一切都得自己料理。据说这个房东还不太友好。实在受不了,两个月后,陈远又找了一个地方,跟别人合租,才稍微感觉有一点自由了。
  此后,陈远拼命地学习。不到半年,他竟然把预科班所有的科目都修完了,感动了学校,老师们一致推荐他上了牛津。
  那年春节前,我到英国考察,去看了看陈远。一般男生都觉得自己的房间像猪窝一样,听说我去参观,总是藏藏掖掖的。陈远可不一样,特意邀请我到他的房里看一看、坐一坐。嘿,那小日子过的呀,真让人羡慕!屋里烧着壁炉,还有葡萄酒。
  我出国的惯例,见到自己的学生,临走都要给他们留下点现金。快过年了,就当是压岁钱。
  陈远不但坚决不要,还给我包了一个更大的红包:1000英镑!
  我说:“你这是为啥呢?”
  他说:“您第一次到英国来,得买点儿喜欢的纪念品什么的。”
  我问他:“你小子上哪儿弄这么多钱?”
  陈远回答:“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实习,现在已经被瑞士银行留下了,我还有一些股票投资。”他骄傲地说,“虽然我还没有毕业,挣得比我爸还多。”
  这孩子,把我感动得不行,问他:“今年多大了?”
  “22岁。”
  是雄鹰就得展翅飞翔,是蛟龙就得回归大海。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在幼儿园,你把他当个孩子;上小学了,你就应该把他当小学生对待。迟早有一天,孩子要走向风雨,搏击浪潮。这种能力什么时候培养?现在就开始!敢于放手,敢于单飞,在生活的波澜起伏中历练。这样的孩子成长是很快的。
  澳洲的一位动物学家从亚马逊河流域带回两只猴子。一只硕壮无比,一只瘦小孱弱。他把它们分别关在两只笼子里,精心喂养,观察生活习性。一年后,大猴子死掉了,小猴子却安然无恙。动物学家重返亚马逊河,对猴群进行研究。终于发现,凡是体大健壮的猴子,因为强势,总能分享其他猴子的食物。但是这类猴子不能离群,一旦被捉住,很难存活。相反,那些在太阳底下闭目养神的猴子,长得都比较弱小,很少分享到其他猴子的食物,但个体存活能力却很强。
  结论:对于一切生物,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二)
  肖盾高二时获得香港雷瑞基金资助,远涉重洋,到英国剑桥留学。
  临上飞机,肖盾给我打了个电话:“王老师,我马上要登机了,跟您告个别。”
  我说:“肖盾,别人出国我可能不放心,你出国我是一百个放心的,因为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12班的强大,中国人的尊严。我相信你在英国,一定会为中国人争气,为12班争光的。”
  肖盾激动地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的!”
  到了英国剑桥,华人很少,很多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清朝:男人扎着长辫子,女人穿着旗袍。他们关心中国的是些什么问题?西藏、人权、法轮功。肖盾走到哪儿,这些问题都紧随他左右,每一次他都给予严肃回击。可那么多人对中国存在误解,肖盾总不能打遍全校吧!于是,他用自己打工挣的钱,把学校的礼堂给包了下来,然后张贴了很多表现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宣传画,举行了他的中国宣传周。开幕那天,去了很多的学生,面对各种友好的、不友好的提问,肖盾都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慷慨激昂地给予回答和驳斥。
  不久之后,英国评选留学生金奖。没想到肖盾前后经历了7轮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决赛。
  决赛前,肖盾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今天要参加英国留学生金奖决赛。”
  我说:“几个名额?”
  “7个名额。”
  “几个金奖?”
  “1个。”
  “那肯定就是你了。那7个人里面还有华人吗?”
  他回答:“就我一个华人。”
  我说:“是呀,你是代表13亿中国人,要来争光的。”
  后来,肖盾果真拿了个金奖。
  在颁奖仪式上,肖盾又给我打电话,说:那天的场面不亚于奥斯卡颁奖典礼,剑桥大学的师生跑到主席台上,把他高高地抛到空中,称赞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我不免又来了一通说教:“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热爱,到任何国家,别人也瞧不起你。在英国,你之所以能得到这个金奖,就是因为大家从你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强大,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大家敬佩你的人格,尊重你的爱国。肖盾,你要记住,你永远是中国人,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到英国期间,到剑桥大学看望肖盾。他妈妈说:王老师,您一定要到肖盾的房间去看一看,那可是牛顿住过的地方。只有获得最高荣誉的学生才有资格去住。我进去转了一圈,在里面照了张相,笑着说:当年是牛顿,现在是肖盾。挺有规律的嘛!
  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孤独,更会有一个人的坚强。不要害怕把孩子放入一个孤独、严峻的境地,这时他的自尊心、荣辱感会突然觉醒,成为他瞬间成熟懂事的催化剂。
  我接待过一个山东的学生,高一高二时学习很好,因为跟班主任闹了意见,心情郁闷,便丧失了学习兴趣,上网吧寻找新天地。网上瞎聊,认识了一个女孩,堕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对那个女孩,他可谓为她而生,为她而死,家长怎么拽都拽不回来,还吵着嚷着要私奔,学习也是一落千丈。
  这么一折腾,孩子高考自然稀里糊涂。这时,女孩反过来讥讽他,嫌他窝囊。两个小娃娃谈恋爱,玩个新鲜行,真的遇到点风浪,又感觉烦恼不断。他再看看家长,唉声叹气,成天为自己犯愁。这孩子就开始反思了:自己一生的前程该怎么办?
  家长找到我。我告诉他们:“在家不要责怪他,别搞得一片愁风苦雨的,要让孩子感觉家里很温暖,值得留恋。你们也别再提高考和学习,让孩子自己好好反省。如果他主动找你们,也尽量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孩子现在心情郁闷,要给他一段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多说。否则,他又得出去,上网吧,找女孩。”家长也是依计而行。
  终于,有一天,孩子说:“爸,妈,我想复读。”
  于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见我。
  孩子一坐在我面前,就哭开了,说:“我对不起爸爸妈妈,请您给我一次机会,看我怎么表现。”
  我拍着他的肩膀:“中国有一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你高一高二学得那么好,经历了这么多伤害之后,与过去决裂,焕发的动力将是无坚不摧的。我估计,你明年都有考清华、北大的能力。”
  他咬着嘴唇:“我觉得我也能行。”
  我鼓励他:“那你就重整山河,现在开始准备复读吧!”
  父子俩临走的时候,爸爸说:“孩子的手机怎么处理?”
  这一下提醒了我,确实,家长还提到过孩子有手机依赖症,天天抱着短信发来送去,一分钟也离不开。只是没想到,家长把收手机的“球”踢给了我。
  于是,我对孩子说:“这就看你个人的决心了!你如果连这么一点诱惑都抵挡不住,那也太脆弱了。高三这一年,你又怎么能走得更高更远呢?如果你真有决心,在这一年创造辉煌、创造奇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行动来。拒绝诱惑,就比如一个人戒烟。我想戒烟了,第一个行动就是把兜里面的烟,全部掏出来,或者烧掉,或者扔掉。如果还说,我抽完了这一盒再戒烟,这种人肯定戒不掉。一定要有决裂的行动,才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孩子被我说得热血沸腾,说:“王老师,我跟您表个态,这一年,我和手机一刀两断。”一转身,他就把兜里的手机掏出来,交给了他爸爸。
  我说:“这就对了!就冲这一点,你这个学生我收定了。”
  (一)
  去年教师节,我2006届的一个学生来看我,一来就说:“王老师,我可叫您给坑苦了!害得我家徒四壁啊,一天到晚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女孩上中学时,有一段时期成绩急剧下滑,完全不在状态。据我观察,也没有早恋、抑郁的迹象。找不到原因,我只好跟她家长联系了。我一般不轻易给家长打电话,要打也是报喜不报忧。有些家长在我担任班主任的三年里,从来没有接到我的一次电话。越是问题孩子,我越是不找家长。为什么呢?家长一看老师来找了,更加如临大敌,反而添乱。
  我往学生家里一拨电话,通了,接听的却是那个女孩!我一听就知道,同时有几个分机串在一块儿。我说:“跟你爸爸通个电话行吗?”那边她爸爸也拿起了电话,于是我们约好第二天见面,沟通一下。
  第二天在我的办公室里,我问孩子的爸爸:“家里的电话为什么是孩子接的呢?”
  她爸爸说:“还没有等我拿起来呢,她总抢着接。”
  我又问:“她房间里还有电话呀?”
  他说:“有。”
  “那你孩子房间里还有些啥呢?”
  “电视、电脑、音响。”
  我严厉地说:“不止这些,你孩子还有手机!你为什么给孩子配备这么多现代化设备?你能量大,交际面广,家里的绝大部分电话都是找你的,而且都是在晚上、甚至在午夜打过来,这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不造成干扰吗?”
  她爸爸开始不安起来。
  “终于知道你孩子学习为什么每况愈下了。看她在学校也没什么异常,就感觉哪儿不对劲儿。孩子的房间里,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应有尽有,在人大附中恐怕都处于领先水平。可她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应该在她房间里尽力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呀!放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在里面,她能够沉下心思学吗?做作业的时候,一遇到一个难题,一遇到一个烦心事,她就不想做了;一会儿看会电视吧,一会儿听会音响吧!再不然,好不容易头脑进入状态了,一个题快想出来了,‘叮叮叮’电话响了。接吧,思路就断了;不接,它老是响。你说说,她怎么专注?会有好效果吗?能养成好习惯吗?我不知道,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人,就算是培养商业奇才,高中也不是做这个事的时候!”
  一席话引起她爸爸满腹的内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