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励志人生-做最好的家长

_2 李镇西(现代)
  第四,我希望我们的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裕。希望为政者真的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要汲汲于政权,浸没在僵化的意识形态里,则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第五,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园丁,我希望同学们青年们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里成长,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自由地飞翔!
  因此,我把女儿交给岳父带,真是放心极了!是呀,这么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我把女儿交给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
外公用爱与尊重感染孩子
------------
  岳父教育孩子,从来是做人第一。因此,他总是通过女儿能够明白的方式(故事、童谣等等)教育晴雁要善良,要多想着别人,要有爱心,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所以,晴雁很小就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所以,晴雁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对她的评价一直是“特别善良”“非常关心集体”。
  他主张不要把孩子精神世界束缚得太死,应该给孩子以自由。他坚决反对大人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所以,我的女儿从小就没有被强迫学钢琴之类。
  后来女儿上学了,他反复对我们说,不要给孩子加什么压力,给她以宽松的空间。所以,在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会给晴雁提什么“分数”或者“名次”的目标。他对孩子要求其实很严格,但从不厉声斥责,而是循循善诱地开导;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他就热情鼓励。晴雁就是在外公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
  但岳父对晴雁的成长,显然寄予厚望。晴雁刚出生,他就为她编了一首歌谣,还自己把这歌谣谱了曲,经常抱着牙牙学语的晴雁哼唱。后来,他又请乐山一位著名画家画了一幅《晴雁图》,画面上写上他创作的那首歌谣,挂在家里的墙上。那幅《晴雁图》的两旁,是他写的一副对联:
  “搏扶摇而上九万里,瞰周秦以来三千年。”
  晴雁对公公是无比的敬仰,可以说是她心中的偶像。我至今还记得晴雁有一次在成都想念公公了,突然说:“公公怎么那么完美,没有一点缺点呢?”的确,晴雁对公公佩服得不得了,她经常说:“公公怎么什么都知道呢?”
  女儿读小学以前,可以说是在公公的怀抱中长大的。岳父用自己的人格和智慧熏染着我的女儿,这对晴雁来说,是最好的启蒙。
------------
“保姆朋友老师”
------------
  岳父对教育子女也有自己的心得。1992年6月,在晴雁四岁半的时候,他曾写下一篇文章,谈带晴雁的体会。文章的题目叫《祖孙乐——保姆朋友老师》,全文如下——
  我们老年人恐怕很少不疼爱儿孙的,只是疼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兴趣也不一样罢了。
  我也非常疼爱儿孙。尤其是退休以后,少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抚爱,就把爱更集中于孙辈了。
  四年半前,我快七十了,得了个外孙女,李晴雁。她圆圆的脸蛋,大而亮的眼睛,浓黑而细长的眉毛,小小的红嘴唇,不用说有多乖了,也不用说我们有多爱她了。从此我就做了她的保姆、朋友、教师。
  我一开始就不主张请保姆。我认为我和我妻这两个大学生、中学教师,有做父母经验的人,不胜过任何保姆吗?可女儿女婿怕劳累我们,怕影响我们的娱乐休息,还是请了一个十几岁的女保姆。然而晴雁总是喜欢我们而不太喜欢保姆,因为保姆只负责带她而不一定爱她。有一次,几个小保姆们都抱着小孩在一起聊天,小晴雁不耐烦了,哭了。小保姆就打了她两下,小晴雁哭得更凶了,我闻声去看,小保姆沉着脸抱着她一冲走了。谁知她出去打不打晴雁呢?于是只要我和我妻有空,我们就自己带晴雁,保姆反而空着。不久保姆不知是嫌待遇低还是自觉不安,告辞走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请保姆,自己担任起保姆来。带着晴雁,我们可以不去玩喜爱的麻将;带着晴雁,我们可以不知疲倦地依着她的喜爱各处游走……她笑,我们也笑;她乐,我们也乐。当她能走了,我们牵着她走,跟着她跑。当然不免疲倦,可当她跑得跌跌撞撞摔倒后却哈哈地笑,牵起来还要跑时,我们知道她又迈上又一成长的台阶了,这时又怎么不由衷地喜悦呢?——我们是晴雁的外祖父母,也是她的保姆,要保育她,爱护她,多给她一分爱,我们就多享受一分乐。
  即使是婴儿、小孩,我也不主张对他们耍家长作风。我每一看见有的父母、祖父母,动辄打得小孩大哭,可怜地哀告,我就情不自禁地感到寒栗。我们常叫小孩“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不可把自家的小孩真的当小朋友对待呢?既然是“朋友”,就要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不应强力压他接受,而应多采取商讨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而不至于不经意中就歪曲他应有的性格。小孩在各个发育时期都有其不同性格特点,不要按大人的看法去拗逆他,甚至惩罚他。晴雁不仅曾撒尿而且也曾多次把屎拉在我身上,难道你嗔怪她吗?她摔坏了我三支自来水笔和两副眼镜,撕坏过我几本书,难道你责备她吗?她能走了,偏要去踩水,偏要去走碎石堆,偏要去走险道,难道你打她几下吗?进幼儿园了,开始就是哭闹着不去,难道强行拖着她去吗?……我可是不愿大声呵斥甚至打骂的。“尝试错误”嘛!小孩哪能一下子就知道什么是什么非呢?你应当像朋友一样多作友善的告诫。再比如要玩具,她要你对打皮球,她把你当病人给你打针,她邀你做某个角色跳某个舞,她要你和她捉迷藏……这时我即使有事也要尽可能做她的大朋友,她快乐了,我也快乐了,她就在你影响下成长。相反的做法呢?比如有一次,她吃面条,喝了一口凉开水,又再吐回面碗里,觉得好玩。她妈妈正心中有事,就勃然大怒,而狠狠斥责。她恐惧而伤心地哭了,直说:“妈妈,我不了,原谅我嘛!我要改正!”可她压根儿还不知道这错误行为错在哪里。这是会影响她的性格的正常发展的。当然,由于我们太爱,就容易迁就。但也不应该为了不迁就而严厉而粗暴。为什么不可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培养她的自尊呢?
  我不仅注意成为晴雁的“朋友”,还要时时考虑做她的老师。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只注意养护,而忽略了感化,教育。要知道大人的行动正是小孩模仿的典范,随时的教导,正启发着她的心灵与智慧。我妻算得是个爱整洁的典型,我们都得听她的,自然也从小影响和培养了晴雁。现在她常自动地将果皮等物投入垃圾桶,她用过玩具等物也习惯地要自己放回。带她外出时,总别忘了叫她招呼人,尊重人。和别的孩子玩,要记住教她让玩具和带着更小的孩子玩……当她攀折花草、在地上乱画,往池中扔石子,你别放任她,要进行公德教育。总之,当我带着晴雁玩时,我就变成幼儿园的老师,也要在智慧上启发她。我不主张按大人的主观要求不适当地定向高标培养,可却认为应随时有意地因势利导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晴雁婴儿时就抱着她哼歌,有节奏地摇拍,睡前反复给她唱歌,电视机前叫她随着歌舞节拍“指挥”……出去玩时认红灯、绿灯、客车、货车,叫她看画认字……上下楼梯数着一、二、三、四……我练书法她也要“公公,我要写字”时,就教她握笔识笔画笔顺……她爱听故事,就反复给她念故事书,叫她也复述……利用各种方式教她说一些英语单词和单句……还趣味化地教她说一些单词单句……现在,她在幼儿园,是年龄最小的(四岁读大班),各方面的表现都是较好的。我们不能期望自己的孩子智商一定很高,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开发她的智慧。那就是别忘了作她的老师,这当然也得自己学呀!
  我就这样做我外孙女晴雁的保姆、朋友、老师,也博得了祖孙乐。
  晴雁取这个名字,我想是她父亲希望她能高飞远翔。我当然也这样希望她。于是我才在她一个多月,边抱着她摇玩,边哼哼曲子的时候,就似乎想象到她的成长,她的奋飞,我就逐渐哼成我为她自撰自谱的歌子:“小晴雁,小晴雁,一飞上蓝天。小晴雁,小晴雁,一飞万里远。飞向南,飞向北,飞向新世界。飞向北,飞向南,创造新世界。向着东方飞飞飞,迎着春风飞飞飞。向着东方飞飞飞,迎着春风飞飞飞。”从她婴儿时起,我就给她唱,也教她唱。现在每当我送她上幼儿园,在路上有时我们齐唱,有时各唱一句地接着唱,有时她比着姿势独唱,她还纠正我最后应该唱“飞——飞——飞——”。我就祝愿这雏雁长就坚强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新世界,创造新世界。
  我还请乐山著名书画家张志成老师为她画了一幅“大雁高翔图”,题上我的歌,我又自撰自写这样一副对联:“搏扶摇而上九万里,瞰周秦以来三千年。”算是我留给她的墨迹,也是我留给她的遗愿。
  晴雁,你搏扶摇而上去腾飞吧!
------------
女儿说:“我的偶像是外公!”
------------
  晴雁十八岁时,回想公公对自己的启蒙教育,她也感慨万千。最近,她也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我和外公》——
  那天,经过玉林中学小区外面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门口,我对爸爸说:“以前,就是走到这里,公公给我讲武松打虎的故事。”爸爸笑着说:“你的记性真好啊!”我也笑了,想着:“和外公在一起的每一件事我都记得。”
  我出生时,外公为我写下“搏扶摇而上九万里,瞰周秦以来三千年”的对联,请画家为我画下一幅大雁展翅向晴天的国画,并在画上题写公公为我写的歌曲:“小晴雁,小晴雁,一飞上蓝天……”于是,有了那张照片:我一脸满足地指着墙上挂的对联和画,眼神是骄傲的。那时不懂得这副对联的意义,现在却似乎明白了,原来是外公对我的希望,让我能有“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志向和勇气,有“瞰周秦以来三千年”的自信和学识。
  很快我学会了走,外公便常常带着我到处走。带我上楼梯,便叫我用英文数数,在家里的门上、桌上、椅子上、床边都贴上对应的英文单词叫我认,这是外公对我的英语启蒙教育。外公用他写书法作品的毛笔一笔一画给我写了好几百张识字卡片:“人”“大”“爸”“妈”……等到我再长大些,外公就带着我出门去,沿着新修的甚至还未通车的公路走,路边堆满了完工后的杂物:各种剩余管道、石子,还有污水坑,我总是不愿走平路,喜欢钻管道,踩石子,跃水坑,外公都不会责备我说“把衣服弄脏了”“走路不老实”,而是任由我又蹦又跳,然后我总是捡回些各式“玩具”——造型奇特的石头、盒子、口红、笔……于是,在外公日复一日的带领下,我越来越能走,并且就连走路时两脚开口角度都与外公趋于一致了。
  后来,我到了成都读小学,外公也常来看我,每次来时,都会去学校接我放学。我总是不知情地走出校门,然后惊喜地发现外公站在校门外面,笑呵呵地望着我,再然后,就牵着我的手,我们走路回家。一路上,我会缠着外公讲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外公不会讲,他却会讲更精彩的:武松打虎、完璧归赵等等历史或者名著里的故事。外公总会眉飞色舞地讲述,还不时挥舞着双手。在外公绘声绘色的比划下,武松的勇敢、蔺相如的机智让年幼的我佩服不已,而外公的“什么都知道”更让我崇拜万分。
  上了中学,读到了外公写的回忆录,我才了解了外公的经历,外公在我眼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对我而言,外公是一个博学多识而心地善良的人。他的见闻、学识和善良,是我所向往的。于是我很自然地将外公当作我的偶像,只要有不明白的事,我便会向外公请教,仿佛外公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外公总是想着别人,他常常帮助别人,而且总是那么自然,仿佛帮助别人就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我也学着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
  到了有一天,我问外公“照璧”的用途,外公回答“不知道”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也可以问出连外公都不知道的问题了,于是高兴了很久。爸爸说:“你多看些书,总会有在学识上超过外公的那一天。”真的吗?于是我又高兴了很久,仿佛在我眼里,超越外公就代表着我的成长。
  外公写的《祖孙乐》我看过,是在我四岁的时候写下的。十四年前的外公也许没有想到他可以看到我成长到十八岁,并且这一路走来他都对我影响极大,我向外公学英语,跟外公学书法,听外公讲做人……
  我常会向人炫耀我有一个年过八旬,身体依然健康,精神依然矍铄,心态依然年轻,灵魂依然纯真的外公。现在,我懂的英文比外公多,我能走更远的路,我也会讲远比武松打虎更精彩的故事……但是,外公依然是我最崇拜的人。
  2006年2月2日
  前面我说过,一些家庭教育专家不主张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因为老人们往往溺爱孩子。我觉得恐怕不能这么绝对地说。这里的关键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老人,是否具备教育者应有的素养。是的,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感染和教育作用是爷爷奶奶们无法取代的。但对孩子来说,爷爷奶奶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家庭教育资源。这种资源,同样是父母的教育无法取代的。
  我的建议:
  1.老人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保姆,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老师。
  2.老人对孙辈的教育,要把握好“爱”的分寸。
  3.年轻的父母和老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保持协调一致。
------------
好习惯应该在小学阶段养成
------------
  现在一些家长急于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尖子”,于是便拼命地灌“知识”灌“能力”,唯恐孩子在现在和以后的各种竞争中落后,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忘记了,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败坏孩子的兴趣。尽管女儿小学时候的成绩一直不冒尖,但我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感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这样认为!
------------
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
------------
  ——女儿只考了77分
  许多孩子的家长都曾问我:“孩子早一点上学好不好?”
  我说:“这不好一概而论,还得看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于早慧的孩子,早点儿上学当然要好一些。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按正常的规定年龄上小学比较合适。因为国家规定的学龄,总是有其道理的,是符合大多数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包括智力发育阶段的。”
  如果人为地让孩子提前读小学,而孩子天资又不是特别突出,那么,孩子往往会在刚进学校的时候遭遇很多挫折,比如接受能力不强,动作慢,成绩平平,有自卑感,等等。这种遭遇会导致孩子产生继续学习的心理障碍。
  我女儿就是如此。晴雁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差三个月满六岁。并非是因为我们发现她智力超常,才让她提前读小学,而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我们不得不让她提前进了小学。
  晴雁在乐山的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和妈妈来到成都,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马上要开学了,我们想的是让晴雁先读学前班,所以,我开始联系晴雁读学前班的事。当时我所任教的成都玉林中学附近有一所玉林小学。于是,我来到玉林小学。但我没有想到,当年玉林小学不办学前班了!这可把我急坏了——如果让晴雁直接读一年级,她的年龄显然太小,我们怕她跟不上;如果让她再读一次幼儿园大班,她坚决不愿意,闹着要“读小学”。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我们最后还是决定让她读小学。我们当时是这样想的,就把一年级当学前班吧!如果晴雁学习吃力,明年就让她再读一次一年级。于是,晴雁就这样成了小学生。
  1993年9月2日,我们带晴雁去成都玉林小学报名。在我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吃了午饭,你睡了一会儿,起来后妈妈特意给你梳了头,又特意换上一件花连衣裙。我们便带你去学校了。
  在路上,我教你要对老师有礼貌,对老师要鞠躬,要大方。
  到了学校,来到办公室,看到你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你怯生生地叫了声“老师好”,又给老师鞠了个躬,老师笑了起来。办公室还有几位老师也笑了,说:“还是女娃儿看起乖!”
  老师问我:“她听不听话?”
  我说:“听话,就是有些胆小。不过,晴雁还是大方的。”后面一句是怕伤你的自尊心而鼓励你的。
  老师又问:“爱不爱劳动啊?”
  我说:“爱劳动。”
  老师对你说:“爸爸说你爱劳动,你是不是爱劳动啊?”你不好意思起来,没有回答。
  交了费(98.7元),老师说:“明天早晨背上书包,带张抹布来上学吧!”
  我问:“老师贵姓?”
  她说她姓顾。
  你向老师说了“老师再见”,我们便牵着你的手离开了学校。
  第二天,晴雁放学便滔滔不绝地对我说学校的事,特别提到顾老师:“顾老师教我们语文,当班主任。顾老师的样子有点像我读幼儿园时候的魏老师,我看到她就想起魏老师。”
  晴雁还很得意地说:“今天顾老师教我们每个同学都走到讲台上去介绍自己的名字,我走上去大声说:‘我叫李晴雁!’顾老师表扬我说:‘好!’”
  看来第一天,晴雁就喜欢上顾老师了。晴雁性格很文静,或者说是腼腆,加上年龄小,她很胆小。但第一天顾老师表扬她的一个“好”字,却给了她无穷的信心。的确,有时候家长或老师一句鼓励,会点燃孩子心中的自信。
  但毕竟晴雁年龄小,再加上智力平平,所以刚开始学习还是很吃力的,尤其是她有一个顽固的弱点,就是动作慢。这个弱点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学习。我们有点后悔让她提前上小学了。但既然已经如此,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给她以自信心。
  但是开学后一个多月的一天,我去晴雁学校接到她后,她递给我一张试卷:“爸爸,这是我的语文考试!”
  我打开晴雁平生第一张试卷,红色的分数赫然醒目:77分。
  那一刻,我心里有多难过。要知道,这是小学一年级啊!
  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难过无意中传染给女儿。所以,我很轻松地说:“哟,第一次考试就得了77分,下次争取上78!”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但是,面对已经很糟糕的考试成绩,如果家长一味地责怪孩子,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挫伤,这比糟糕的考试成绩更糟糕!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及时鼓励孩子,并认真帮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总结教训,那么这正是孩子学习进步的开始。
------------
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
  也许朋友会说:“现在中考高考应试竞争这么激烈,怎么能够不看重孩子的分数呢?怎么能够不从小就给孩子以压力呢?”
  作为长期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我对应试竞争的激烈程度远比一般的家长更为清楚。但是我还是认为,对于刚进小学的孩子来说,如果我们一开始急功近利地就把几年后的中考高考压力拿来“教育”(实际上是“威胁”和“恐吓”)孩子,这无疑是毫不留情地摧毁孩子刚刚产生的学习兴趣,摧毁他们对学习成功的憧憬之梦,把他们一下子带进一个令人恐怖的学习心境之中。在这样的心境中,孩子哪里谈得上充满乐趣和信心的学习,又哪里谈得上参与未来的中考和高考竞争呢?
  因此,对于刚刚进小学的晴雁,我从来不对她提出过分的要求,更没有给她提过什么成绩上必须达到什么“名次”的要求——不只是在小学,直到她后来读高三,我也从来没有给她提过一次关于“名次”的要求。
  我要做的,就是鼓励和表扬。晴雁的学习能力不是太强,但只要有一点进步,包括作业本上的“红钩钩”,我都及时夸张地表扬:“晴雁真不错!”我用一切办法,让她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她比较胆小,上课不敢发言,我就鼓励她上课发言,只要发了一次言,我就给她奖励。慢慢的,她开始有进步了。
  下面是我于1993年1月22日(也就是晴雁第一次考试后十多天)为她写的成长日记——
  自从你读小学以来,我们觉得你十分辛苦——早出晚归,简直没有时间出去耍。有一天晚上,我问你:“晴雁,你觉不觉得累?”你说:“不觉得累。”我又问:“想不想回乐山读幼儿园?”你说:“不想。还是想读玉林小学。”可喜的是,你的考试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自从第一次语文考试得了77分后,在第二次语文单元测验中,你得了94.5分,虽然老师说你在班上名列二十二名,但你已经超过了爸爸为你提出的78分的目标。后来的一次数学测验中,你又得了98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啊!
  以前顾老师说你上课不爱发言,可那天爸爸去学校,顾老师说你有进步,爱发言了。这一段时间我接你回家,你爱说:“爸爸,我今天又发了言。小朋友们还欢迎了我。”今天下午,你们评“小五星”,因为你进步大,顾老师和同学们为你加了一个“小五星”,这样,教室墙上你的名字下便有了两个“小五星”了!
  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多几分少几分又怎样呢?在我看来,就学习而言,最关键的是——
  第一,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第二,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分数更重要;
  第三,要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保存收藏有关学习资料的习惯,等等。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注意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和学习都要利索,不要拖泥带水。
  前面三点,晴雁一直都做得比较好,但第四点,在很长时间里,是让我们头疼的事。但我们不断训练,从吃饭开始强化她的时间观念。当时我们给她规定,吃早饭不超过10分钟,吃午饭和晚饭不超过25分钟。而且吃饭时就把小闹钟放在饭桌上。时间一到,即使没有吃完也不许再吃了。刚开始,女儿当然不习惯,但只要她按时吃完了饭,我们就及时鼓励和奖励(比如给她买一本她喜欢的书,或周末带她到公园玩,等等),慢慢地晴雁做事的动作越来越快。到了小学高年级,我们再也不为她做事慢而操心了。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我常常对朋友说:“孩子读小学,最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好习惯。”我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话一点不错。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的源泉。所以有人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我还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行为与习惯,决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也包括做人的行为与习惯。
  所以,虽然女儿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但我非常注重她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养成,需要某种程度的强迫性训练,但更多的还是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些规矩,然后严格用孩子同意的规矩要求孩子。
  这里,我强调了“和孩子商量”,因为在我看来,孩子虽小,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哪怕是正确的要求,也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理解,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只有建立在孩子理解基础上的要求,才能真正变成孩子的行动。这种理解基础上建立的规矩,既是科学的也是民主的,因而更为持续有效。
  下面是晴雁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她反复商量制定的《晴雁学习、生活常规》——
  晴雁学习、生活常规
  (1997年2月19日晴雁和爸爸共同制定)
  一、学习: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不说小话,不搞小动作。
  2.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预习功课,并且抄钢笔字帖一篇。
  3.作业必须细心,出现一个错字,重写该字五遍;计算错一道题,重做五遍类似的题。
  4.作业、作文和试卷的书写必须字迹工整,文面美观。
  5.书籍、本子必须保持整洁,不得乱涂乱画,不得卷角,也不得有破损。
  6.自觉订正并妥善保存单元测验试卷。
  二、生活:
  1.每天晚饭后负责洗全家人的碗。
  2.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
  3.吃饭必须抓紧时间:早餐不超过10分钟,午餐和晚餐不超过25分钟。
  4.除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晚上睡自己的房间。
  5.除双休日外,平时下午放学回家后不能出去玩。
  6.每天应尽量挤时间读有益的书报。
  三、奖惩:
  1.每周小结,如果没有违反本《常规》,就记“小红花”一朵,连续三次得“小红花”,就利用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任选一个公园玩。如果全期得“小红花”15朵以上,奖一本晴雁喜欢的书或一张晴雁喜欢的动画影碟。
  2.在品德和学习上取得一次重大成绩,加记一朵“小红花”。
  3.如违反《常规》一次,就取消一朵“小红花”,直至取消有关奖励。
  这份《常规》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把我们希望晴雁养成的好习惯都包括进去了。关键是,这份《常规》一旦制定出来,我和晴雁都尽最大的努力将它变成行动,并坚持下去。我也根据晴雁的表现严格按《常规》奖惩办法对晴雁进行奖惩。每周总结一次,如果做得好,我就在墙上挂历的日子旁边画一朵小红花。晴雁非常在乎墙上小红花的多少,如果有哪一周没有得小红花,她会很难过,我们就鼓励她下周争取得小红花;如果她的小红花增加了,她会非常高兴。
  日子一长,晴雁的好习惯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比如洗碗,刚开始的时候,连她母亲都有些心疼她,说看见小晴雁围上围裙在厨房里洗碗,好像我家请了一个小保姆。但我坚持要晴雁洗,我觉得这是一种品质的养成,而且要她坚持下去。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了高中毕业,连高考那几天晚饭后的碗也是她洗的。现在周末她回家,也是洗全家人的饭碗。
------------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
------------
  女儿小学时代学习成绩一直不拔尖,但我很满意,因为女儿一直都很快乐,而且她的求知欲很强。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考试高分更重要。现在小学生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而且这压力并非都是学校给的,很多方面是望子成龙的家长给孩子外加的,这些爱孩子的家长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助纣为虐者!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如果从理论阐述“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主要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我也是这样看待我女儿的成长的。我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无论应试竞争如何严酷,我一定要让女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而且我的确是这样做的,一直到女儿高中毕业。
  关键是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越来越浓烈的应试硝烟,许多家长沉不住气。特别是看到亲戚、邻居或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孩子好,或者上名牌大学,心里就很不平衡,于是反过来给自己的孩子加码,在学习成绩上逼孩子。于是,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对立,而且孩子也更加厌学。
  一切都源于“攀比”,不光与邻居或同事的孩子比,还与书上的神童孩子比,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这样一来,家长丧气,孩子也灰心。
  为什么不换一种比法呢?这就是发现自己孩子所独一无二的优势,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家长都要欣赏自己的孩子,这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前提。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育者:“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任何一个家长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发现者(“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和帮助者(“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说到“攀比”,我不得不提到有些家长对“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崇拜。十年前,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关注。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亦婷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她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成功的,许多经验也值得其他家长借鉴。但问题是,许多家长以天赋很高的刘亦婷来打量比照自己的孩子便感到了失望,进而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刘亦婷”。当时,我班上一些学生家长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短文《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评论这种现象——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我在为她而欣慰的同时,又会为班上更多的学生而忧虑。因为在媒体如此可劲儿的炒作中,那些只能在国内读大学甚至连大学也考不上的学生,面对刘亦婷这个“身边的榜样”,自卑感定会油然而生,我怎么去抚慰这些同样需要鼓励的年轻的心灵?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便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这个世界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我曾多次告诉我的每一个学生:“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里最好的那一个!”但是,面对媒体中如此灼热耀眼的刘亦婷,我担心许多普通的学生会感到炫目因而失去了自我。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我会为一些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认识误区感到忧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恰恰是个性教育。这里的“个性”也包括针对不同的孩子所采取的独特教育方法。刘亦婷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当然离不开其有效的家庭教育,但还离不开家庭教育以外的一些因素。其中,尤其不应被忽视的是她本人的出众的天资——作为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观,这一点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应该说,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并不具备刘亦婷那样的天资,但我们相当多的家长却把培养天才的教育方法当成普遍适用的家庭教育良方。我相信,因为有了刘亦婷,在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中学生、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的饭桌上,爸爸妈妈又多了许多唠叨:“比比人家刘亦婷,再瞧瞧你……”我们的教育就这样在造就出个别“天才”的同时又培养出了许多自暴自弃的“笨蛋”。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从这个意义说,人与人是不可比的;但如此强大的舆论,使人们不得不比。于是,对多数家长来说,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进而失望;对多数孩子来说,越“比”越觉得自己“太笨”进而自卑!——我想,这一定不是刘亦婷的众多炒作者们的初衷吧?
  当许多家长纷纷用刘亦婷作为标杆去苛求孩子的时候,我还算清醒,一直保持着对女儿的欣赏。我从不以刘亦婷为尺度去衡量女儿,相反,我总不放过女儿的点滴闪光点,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表扬的机会对女儿说:“你是最优秀的!”
------------
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
------------
  星期天,许多家长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这个班那个班,我并不反对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才艺,但我觉得这应该建立在孩子自己的兴趣之上,而且不能加重孩子的负担。晴雁从小爱跳舞,刚到成都,她就要求我给她报舞蹈班,当时我考虑到女儿本来比较腼腆,学会舞蹈可以有机会上台表演,这对改善她的性格有好处,于是她每周都要去少年宫学习跳舞。后来她看到班上其他小朋友绘画,便回来要求我带她去学画画,于是她又学了一段时间国画。这些学习,都是很随意的,我们没有让她成名成家的期待,她也没有什么负担,想学就学,想不学就不学。尽管她后来并没有学成无论舞还是画,我们却不觉得有什么失落。因为晴雁快乐了呀!何况通过这些学习,她的确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一些艺术修养,而且多了些抛头露面的机会——比如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舞蹈表演,大大地改善了她的性格。
  还有对周末的学科辅导班的态度,我也和一些家长不同。一天,女儿放学后对我说:“爸爸,老师说周末学校有巴校(即“巴金写作学校”)和奥数班,问我们要不要报名参加。”
  我问:“你想不想读呢?”
  晴雁说:“我不知道。”
  我说:“那爸爸给你参谋参谋吧!巴校就别去了。你读巴校,不如读‘爸校’!呵呵,爸爸就可以教你写作文了。奥数班嘛,我想想再说。”
  为什么对是否让晴雁参加奥数班我没有当即表态呢?是因为女儿的数学一直不太好,我对数学教学有时外行,心里还是有点想让女儿通过奥数班提高的意思。过了几天,女儿又回来说老师希望她参加,我便同意了。于是,每周星期六上午,女儿便去奥数班上课。第一天回来便说听不懂,我还鼓励她:“不要紧,刚开始可能比较难,坚持下去,你会听懂的。”结果一学期下来,她的考试成绩仅60多分。我问她还想不想学,她说不想了。于是我说:“好,咱不读奥数班了!”
  女儿仅仅读了一学期的奥数班便中途而废了。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太迁就孩子。可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的了!如果我女儿本身有数学天赋,且学有余力,那么让她去上奥数班则完全是可以的,问题是她并非数学天才,企图通过上奥数班来提高她的数学成绩是不可能的,相反只能增加她学习数学的失败感。虽然平时在学校她的数学不是太好(属于中等),但在奥数班,她绝对属于“后进生”,如果我不当机立断让她退出,她可能连正常的数学学习都没有兴趣了。
  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数学尖子进行奥数训练,我是没有意见的,因材施教嘛!但对要求人人“自愿”参加的“奥数班”我则深恶痛绝。小学阶段,本来有正常的数学课,但还要利用周末开设奥数班,据说是为了中学做准备;到了初中,奥数训练几乎是全民总动员,“一个都不能少”了;到了高中,奥数训练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视”程度,几乎成了统考——每一次初试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为了训练极少数可能参加国家或国际奥数比赛的数学天才,让所有学生都陪练,我很怀疑有关组织者的用意未必是奥数本身,奥数之意不在“奥”,在乎“奥数经济”也!
  其他家长愿意参与其中,我管不着,但我和我女儿不愿玩这“游戏”!
  我女儿退出奥数班后,以一个平常而正常的态度认真学习每一天的数学知识,虽然成绩一直不拔尖,但她对数学至少不反感。
  不管是否读“奥数班”我尊重女儿的兴趣,在其他才艺学习方面我也绝对尊重女儿。她看到学校旁边的少年宫有舞蹈班,常常看到穿着舞蹈鞋的小姑娘们从里面优雅地走出来,便对我说想学舞蹈。好,学就学吧!后来,她看到少年宫里面还有国画班和书法班,也想学,好,学就学吧!虽然在我看来她很累,可她愿意呀!这种学习很轻松,因为没有什么“考级”之类的功利心,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过去人们爱说:“技不压身。”这话在今天未必是真理,因为现在家长压在孩子身上的“技”实在太多太多,孩子已经不堪其累不堪其苦。孩子多才多艺当然很好,对于未来社会而言,孩子多一项特长,便多了一份生存的能力。问题是,无论学什么,都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如果是,当然无可厚非;如果否,那便是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不足取的。第二,是否以剥夺孩子的休闲快乐为代价?如果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周末失去了假日失去了田野上的奔跑失去了蓝天上的风筝,那么,孩子在“得到”的同时已经“失去”——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他们的目光一天天呆滞,他们的心灵一天天沉重!
  ——面对此情此景,家长于心何忍!
------------
熏陶孩子的书卷气
------------
  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习惯是读书的习惯。我认为,孩子的艺体特长可以少一些,但有一个习惯绝对不能少,那便是读书的习惯。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可能不少人会说,“因为需要考试”或“学以致用”,这些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要到哪儿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的这些意义当然太“深奥”了,但作为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在孩子的童年时代,用好书把他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
  我对女儿的读书引导,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营造家庭的书香气,用书香气熏陶孩子的书卷气。第二,和孩子一起读书,并尽可能让孩子在玩儿的气氛中接触好书。第三,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多背一些古典诗文。
  女儿虽然小学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这可能与家庭氛围有关,我本身喜欢读书,家里最多的是书。每次她有了进步,我给她的奖品最多的是书。她幼儿园时就背过一些古诗词,上了小学这种兴趣依然存在,于是我便引导她继续诵读更多的古典诗词。当然,这种背诵一定不能有一丝完成任务般的勉强,而仍然是游戏一般的心态,在轻松愉快中走进李白,走进杜甫,走进苏东坡,走进李清照……更多的时候我和她一起背诵。
  记得她读三年级的时候,寒假里我们一大家人在乐山大佛对面的一个茶楼休闲。我捧着一本《古文观止》读苏东坡的《赤壁赋》,她好奇地凑上来,很感兴趣问我在读什么,我便很通俗地给她讲其中的内容,还对她说苏东坡是我们老乡呢!她更感兴趣了,抢过书去就读了起来,读几句就说读不懂,于是外公在旁边就给她一句一句地讲。读完了,我随便笑着对她说了一句:“晴雁能不能把这么长的文章背下来呀!”她马上就说:“这么长,我哪能背下来!”扭头就走了。的确也是,这是一篇高中课文,要她这么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背诵下来,太为难她了。当然,我不过是开玩笑而已。她走了,可我却一个人开始背诵《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以前背过的,只是时间一长就背不全了。晴雁在一旁听我背得结结巴巴,又忍不住过来说:“爸爸,我给你看着,你背。你背错了我就给你指出来。”我说:“好呀!”于是,我开始背诵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但我老出错,晴雁急了:“爸爸记性太差了。我肯定比你背得快。”我说:“那我们来比赛,就背第一段,看谁先背得!”“好!”她兴趣大增。于是,我们开始比赛。结果,她当然很快就把第一段背下来了。我表扬她:“晴雁的记性好得惊人!”她说:“我还要背第二段!”接下来,她又开始便读便背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就这样,在紧张而快乐的气氛中,她那天下午居然把《赤壁赋》全文背诵了下来!
  可以说,她小学阶段所背诵的许多古代诗文,都是在这种愉快的心境中完成背诵的。
  现在一些家长急于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尖子,于是便拼命地灌“知识”灌“能力”,唯恐孩子在现在和以后的各种竞争中落后,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忘记了,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败坏孩子的兴趣。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段经历。原来我对吃羊肉并不反感,但2000年4月,我去西安讲学,西安的朋友请我到当地最好的一家肉泡馍馆吃羊肉泡馍。我一端起碗就觉得膻味呛人,简直像走进了羊圈!但出于礼貌又不得不吃,每咽一口都十分困难而且痛苦。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任何羊肉了!为什么?超量的羊肉,败坏了我本来还有的对羊肉的一点兴趣。由此联系到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也是这样的吗?孩子就其天性来说,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都是很浓的,根本不需要刻意培养——哪个小孩子不是刚懂事就喜欢读童话听故事,喜欢拨弄研究自己不懂的玩艺儿?可是,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地给他们予以“知识加码”“能力加码”“特长加码”,到最后,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想学了!我是教中学的,常常遇到一些厌学的学生,其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他们小时候就被家长败坏了学习兴趣,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管女儿小学时候的成绩一直不冒尖,但我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感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这样认为!
------------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
  “快乐”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培养应该培养的能力。但各种能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吹拉弹唱的能力,而是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我一直对女儿说:“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么在一个班集体中,就要让老师和同学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往往通过当班干部得以培养和锻炼。关于孩子做班干部,在一些家长中往往有两种不好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吃亏,为别人做事却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有好处,在升学时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的机会。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用这些观点来教育孩子那等于是在污染孩子的心灵。我认为,当班干部就是培养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晴雁因为年纪小,而且很胆小,再加上成绩也不是很好,所以小学一至四年级连小组长都没当过。到了五年级,因为我调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她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比如她很守纪律,还有就是刚去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碰巧写得不错被老师在班上读了,于是便给大家形成了好印象,等等),去了一个月,居然被全班同学选为中队长!这可让晴雁紧张了好一阵子,因为她实在是胆小而腼腆,但我却鼓励她多多为同学做好事,在集体活动中抛头露面,直到最后毕业那一天,在全校代表毕业班的同学发表告别母校演说。虽然她当班干部的时间只有两年,也没有多大作为,但仍然获得了很大的锻炼。现在她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不错,不能不说是从“中队长”开始逐步形成的。
  “快乐”也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说到吃苦,不少人就想到“磨难教育”,比如在假期参加各种各样的磨难教育夏令营或者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呀等等,这些当然可以,但我更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种磨难,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游戏,好玩呢!无论多么“苦”,他们都会想到反正总要回城里去总要回到家里的。而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回到了舒适状态。因此,这样的磨难教育,效果究竟有多大,我一直表示怀疑。我认为的让孩子吃苦,应该是让孩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需要战胜自己的毅力去做的事。比如,前面所说的,我要求女儿晚上洗碗,还有就是她读五年级开始,我不再用自行车送她,而让她每天坚持走路上学放学。
  每天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但应该也必须去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磨难教育”!
  就像洗一顿碗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坚持洗碗一样,偶尔走路上学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天天都坚持走路上学,则需要毅力,需要战胜自己。晴雁读完小学四年级,我调动工作到了成都石室中学,晴雁自然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我对晴雁说:“你大了,爸爸就不送你了。从现在开始,你每天上学放学都自己走路。”刚开始她有点不愿意,因为从家里到学校步行走快些需要20多分钟,走慢些需要半个小时,的确有些辛苦。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却一点都“不尊重”她,非要她步行上学放学不可。刚开始几天放学回家总要在我们面前叫苦,但慢慢地她理解我们了。读六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
  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春风拂面还是浓雾迷漫,每天早晨,我总是一个人穿过拥挤的小巷朝学校走去。现在,我上六年级了,爸爸说:“你可以骑车上学了!”我却说:“不,还是让我走路上学吧!”因为,走路上学不仅能锻炼我的身体,而且更能锻炼我的意志。……我觉得我才是最幸福的。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人最幸福!”今天,我用自己的双脚走向学校;明天,我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进21世纪!
  就这样,晴雁用她的双脚一直“走”到小学毕业。
  我的建议:
  1.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快乐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生活规则,然后坚持不懈地执行,慢慢把规则变成习惯。
  3.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周末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和辅导班。
  4.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爱好,用书香气熏陶孩子。
  5.让孩子每天晚上吃饭以后洗全家人的碗。
------------
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
------------
  严格说起来,我很少具体辅导过女儿的学习。但我认为自己对女儿的学习还是挺重视的。这里所谓“重视”不是对具体学科知识的辅导,更不是守着她做作业——我和她妈妈从来没有守着她做过作业。我说的“重视”,主要是指重视对女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
  
  据我所知,不少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爱用“粗心”来原谅或者说掩饰学习上的问题。但我经常对女儿说的是:“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我认为,虽然许多孩子在学习中的确存在粗心的毛病,但更多的时候,考试的失败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知识不熟练所致。比如说,我们平时回家,即使心不在焉也不会迷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回家路线非常熟悉,以至形成了不受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即使我们在做题时不是百分之百的细心,但出错的几率还是要小得多。然而,不少学生并不这样想,他们面对分数不理想的试卷,往往会说:“都是因为粗心!”好像这样一说,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了:我不是因为笨,也不是由于知识没掌握好,而仅仅是因为粗心!
  晴雁小学时也曾这样对待自己的考试失败。但我不允许她这样轻易地说自己“粗心”。因为轻松的一句“我粗心”,把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掩盖了起来,等到下一次再因同样原因考试失利时,又会用“我粗心”来原谅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会给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多么大的危害啊!
  为此,我给晴雁提出要求——
  1.将平时经常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既然考试时的粗心是由于知识不牢固所造成,那么,可以将自己某一段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或半学期)的作业、试卷集中起来认真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其实在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时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教材上的练习和老师平时布置的习题,大都是有代表性的作业;也就是说,这些作业往往体现了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那么,平时同学们作业中的错误,也往往反映了同学们知识上的一些缺漏。因此,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
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经证明,是否有科学而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真正提高。不过说起来,订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往往是刚开学的时候,老师或家长就会布置孩子写计划;于是,保证书之类的“计划”就写出来了;然后这些“计划”往往又醒目地贴在书桌前的墙上。但相当一部分孩子也就到此为止了:计划并未真正实施,而只是成了摆设。学习照样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有时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效果却并不见佳。于是,老师家长再要求订计划时,孩子们都不太情愿了,总认为“订了没用”。
  订学习计划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在于孩子们所订的计划是否真正切实可行并真正执行。
  我要求女儿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计划当然很重要,但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是难以真正实施的。这里的所谓“符合实际”,重要是指三点:一是紧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与学校老师的要求同步,避免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二是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吻合,不要提出自己现在达不到的目标;三是要考虑自己每天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多少,以此来确定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量。学习计划越符合实际,就越能被坚持执行下去。
  计划制订好后,就应持之以恒地实施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坚持计划比制订计划要难得多,因为不完成计划的“理由”太好找了:“今天搞卫生耽误了时间!”“今天的晚饭吃迟了!”“今天的电视太好看了!”“今天我不太舒服!”……我决不允许女儿以类似的各种“理由”塞责,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让她随时提醒自己:别忘了当初的决心和承诺!
  当然,任何一成不变的学习计划都是不科学的,再好的计划也应随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尽管制订计划时可能考虑得比较周到,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计划也可能会有不适应的时候。比如:考试前的学习任务可能要重些,某一单元的知识点特别难或者某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引导女儿对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尽量使计划富有一定弹性,这样也便于计划能坚持下去。
------------
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
  往往有种情况,孩子在小时候,总能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进了中学以后,孩子竟然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了!从根本上讲,这当然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造成的后果,但就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恐怕就得从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了。胆子小,不敢提问,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懒惰,或者对学习上提出问题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女儿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她本来就胆小,上课发言都很腼腆,更不用说主动向老师发问了。但我不断地对她讲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让她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最初她说:“我没问题,就说明我对老师的讲课都听懂了啊!”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我对她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从来都提不出什么问题,并不是什么好事,这至少说明他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其实,对于越是熟悉(即所谓‘弄懂’)的知识,我们的问题越多,相反,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则往往无疑可问。比如,爸爸是教语文的,我每次备课钻研越深问题越多;但假如有人拿一本《天体物理学》的著作让我提问,我还真的提不出一个问题,因为我对这门学科一窍不通!所以当你能够对所学的功课主动提出问题了,这至少说明你们不但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而且已经开始主动钻研这门功课了。”
  质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把老师讲的知识尽可能弄懂的基础上,我常常引导女儿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可不可以补充或替换?(老师讲的这道题,能否有另外的解法?老师举的这个例子能否可换一个其他的?)可不可以从反面想想?(如果不按老师分析的情况去做,会怎样?)可不可以完善?(能否为老师的讲解再增加一个理由?)可不可以找到特例?(真的就像书上说的那么绝对吗?)等等。
  有了问题,还要有寻求解决疑难正确途径的欲望。女儿每当提出了疑问,我总是叫她不要急于请教老师和家长,而应自己动脑分析:这个问题老师讲过没有?书上是否有答案?如果老师没有讲过,书上也没有现成答案,那么可不可以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总之,尽量通过自己动脑解决疑难。
  有一段时间,我“强迫”她每天必须到办公室去问老师一个问题。我多次给女儿转述一位科学家的话:“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无疑是问号。”
------------
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
------------
  女儿从小就磨蹭,做什么都很慢。小学时,我认为她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可学习成绩老提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可能很多,但学习效率不高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进入中学后,我把提高女儿学习效率当作重点来抓。我给她提出要求并在行动中强化训练。
  1.明确任务,减少犹豫。女儿原来学习时拖拖拉拉,很多时候是因为学习时拿不定主意究竟先做什么:是先做语文,还是数学?或者是改正刚发的试卷?在犹豫之中,时间已过去很多了。所以,我要她必须制订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安排表,这样一坐到书桌前,就明白自己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被犹豫所浪费的时间将大为减少。
  2.形成规律,养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时间内做同一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条件反射般的习惯;而对习惯了的事,人们做起来常常效率很高。我通过对女儿的一些训练,使她在学习方法、学习节奏上尽快“习惯成自然”,形成学习效率的“惯性”。到后来她放学回家后的复习、作业、预习等等事情,都是情不自禁的行为,那她的效率必然就提高了。
  3.专心致志,有效劳动。在我教的学生中,常有孩子抱怨:“我天天都在学习,很少玩,但学习效果并不好。真是学没学好玩没玩好!”是的,这些孩子往往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很久,可是他们真的学进去了吗?实际上,很多人是做了无效劳动的: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时思想不集中。我要求女儿学习时必须集中精力,减少无效劳动。办法之一,是学习之前给自己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不得延长时间。这样“逼逼”女儿,其学习效率将会改观。到了初中,女儿做事已经非常利索,很少拖泥带水。
------------
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
------------
  到了期末或者临近毕业时,作业、测验自然要比以前多一些。我当然不主张“题海战术”,正因为如此,我才提倡对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整理。对孩子们来说,这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孩子们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分布着知识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做过的题,特别是做错了的题,孩子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缺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复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以前做过的试题是满分还是错题累累,对今后的学习尤其是期末复习和毕业复习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因此,对这“财富”的归纳整理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了。在女儿读小学时,我便要求她养成归纳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一直到读中学也是如此。
  那么,究竟哪些学习资料需要归纳整理呢?
  1.教科书。每次复习,必然要涉及各个阶段的知识,因此,从初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女儿妥善保存有关的教材,特别是各册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物理书、化学书。我还要女儿平时就要根据老师的教学,随时留心在书上记下老师强调的重点知识。这样在总复习时,复习起来就更加方便。
  2.练习册。平时各类练习册很多,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收存。值得收存的是与老师教学同步的练习册。而且,我也不是要求女儿把这些练习册中的所有习题都记下来,而要有重点。平时做题时,女儿就根据老师的评讲筛选体现知识重点的典型例题,并及时做上记号。到了总复习时,查找起来就十分容易了。
  3.考试题。这里的考试题就是指单元试卷和大考试题。一般来说,这类试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我要女儿平时就应更加重视考后分析。对做错了的题,不但要及时弄清做错的原因,并立即改正,而且,还应把一些有代表性的错题筛选归类,便于以后复习时引起重视。
  4.其他资料。如:平时的课堂笔记本,往往写有老师课堂板书的教材上没有的一些补充知识;还有老师平时为学生精心选择的一些重要的补充题;另外,平时女儿在课外找的一些典型的习题等等,我也要她随时注意收存。
------------
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
------------
  我原来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叫陈峥,她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和同学交流学习。只要一下课,总会看到她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或争论问题,或给其他同学讲难题。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助人为乐,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给别人讲,可以把已学过的知识再次清理,以达到更加巩固的目的。
  我多次给女儿讲陈峥姐姐的这个学习方式,并要求女儿也多和同学交流学习,善于做同学的“小老师”。我对女儿说,从一定意义上看,“讲”是最好的“学”,给同学讲解,不但等于又温习了一遍功课,而且可以把原来虽然也许懂了,但不一定很清晰的知识简约化、条理化,更加便于记忆。尤其要乐于为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辅导,或者为别人讲自己做出了的难题。
  因此,从进初中开始,女儿就有给同学讲题的好习惯,一直到高三毕业前,她都还很乐意做同学们的“小老师”。
  我的建议:
  1.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
  2.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必要的强制性训练。
  3.家长要以自己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孩子。
  4.适当采用奖励或惩罚。
------------
自信心是怎样找回来的?
------------
  必须让女儿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树立自信心,这是当务之急。但简单的几句“你一定能学好”连我都觉得太苍白,对她超越失败更是无济于事。我应该从哪儿入手呢?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
如何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惨败?
------------
  对孩子来说,在所有打击中,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来自升学考试的打击。几年的艰苦学习被一个可怜的分数毁于一旦,随之可能被毁灭的,还有本来也许就很脆弱的自尊和自信。同时受到打击的,还有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比孩子更看重分数,所不同的是,家长往往只能急在心里而在行动上却毫无办法。
  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怎么办?这里,我想讲述女儿小学毕业升初中的经历。
  1999年6月底,女儿小学毕业。最后一次到学校领成绩,是我陪着她去的。因为我想到女儿在小学一直没有留下过照片,我特地带着相机和她一起到学校给她照几张相。
  那天下着小雨,可晴雁心情很愉快,她撑着鲜艳的雨伞,与同学们照了好几张相。直到老师通知同学们到教室集中发毕业成绩单。
  我在校门外等了不多久,女儿出来了,脸色很不好看。我问:“成绩单拿到了?”她点点头:“嗯。”“怎么样?”我问。“不好,很不好!”她的声音很低,带着哭腔。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们在小雨中穿过一条小街小巷,晴雁一言不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她和我一起从来都是蹦蹦跳跳,欢声笑语的。
  我知道她心里很难过,当然,我的心里也很难过。主要不为她的成绩不好而难过,而是为她的难过而难过。
  一到家,晴雁把成绩单从书包里拿出来扔给我,一句话没说,便扑倒在她的床上嚎啕大哭起来——从她读小学起,六年来这是她第一次为学习而伤心大哭!
  我展开成绩通知单一看:语文93.45分,数学84.5分,两科总分仅177.95分!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让人难过的成绩!
  其实,我从来没有对我女儿的学习抱过多大的期望值。因为我深知她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孩子。小学六年,即使将平时的小测验算上,她也很少得100分——在我记忆中,她最多得过三次100分!因此对她小学毕业的成绩,我也就没有特别高的期望。
  尽管如此,面对这个成绩,我仍然非常沉重!
  我看着女儿还在呜呜地哭,我真不知该对她说什么。
  本来我似乎也能找到批评她的“理由”。在考试前的那段时间,电视里正播放《还珠格格》,晴雁看得如痴如醉,晚上回家几乎没有复习过。但是,我现在想,如果她不看《还珠格格》,是不是就能保证毕业考试考得好呢?再说,现在再批评她,有什么用?
  其实,无论是就升学还是晴雁本身的知识水平,我还不是特别难过。因为如果说升学,我不应该发愁——我在石室中学教书,教师子弟可以直接读由与石室中学有联系的石室联合中学,这是成都市最好的初中之一;如果就晴雁的知识掌握而言,我相信她不会只有这个水平。因为我没有子女升学的后顾之忧,所以小学六年从来没有给她施加过任何压力,包括考试前,还容忍她看《还珠格格》,而不像她班上有些家长,为了争取仅有的几个保送重点初中名额,便从五年级甚至更早便给孩子请家教,到了毕业考试前夕,孩子往往要复习到深夜。晴雁的成绩虽然很低,可我自信这个成绩低于她本身的知识水平。
  然而,我心情仍然很沉重,因为看到晴雁第一次如此伤心痛哭,我深知她的自信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来就自卑的她会更加自卑。而这自卑,将是她未来学习中巨大的心理障碍!
  女儿还趴在床上痛哭着,我拍拍她不停颤动的肩膀,说:“晴雁,别哭了!你这只是一时的失误,其实,你是能够考得更好的。”
  我只能这样安慰她,但女儿还在哭,同时摇头:“爸爸,我学不好了,我学不好了!”
  “谁说你学不好了?”我提高了声音,“你一定能够学得好!”
  但女儿哪里相信我的话,仍然不停地哭着……
  那几天,女儿一直没有笑容。
------------
寻找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切入点
------------
  必须让女儿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树立自信心,这是当务之急。但简单的几句“你一定能学好”连我都觉得太苍白,对她超越失败更是无济于事。
  我应该从哪儿入手呢?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有一天,我爱人对晴雁说:“晴雁,现在你小学毕业了,应该把你的所有学习资料,包括书呀作业本呀之类的东西好好清理清理,该保存的保存,该丢弃的丢弃!”
  于是,晴雁便开始清理她的东西了。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真是楚楚可怜!我也帮着她清理起来。在她的写字台抽屉里,我翻出几张旧报纸,我正准备扔了,晴雁忙说:“不要扔!上面有我发表过的文章!”
  我随便翻开其中一张,是《华西都市报》,果然在《校园内外》版上,有晴雁一篇《书呆子爸爸》,这还是她三年级时写我的一篇短文,稚气也很有情趣,当时我鼓励她投寄《华西都市报》,没想到竟然发表了!
  “这是你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赞叹道,“你看,爸爸第一次发表文章已经24岁了,而你小学三年级就发表文章了!”
  对我的夸奖,晴雁没有任何反应。她正在清理一摞日记本,翻着翻着,她抬头问我:“爸爸,这些日记本还要不要?”
  “我看看。”我接过来,也翻了起来。
  晴雁从刚会写字就在我的要求下开始写日记了。当然,一开始总是“今天上语文课,老师表扬我了!”“今天,我又得了一朵小红花!”之类的“一句话日记”。后来,渐渐长一些了,但仍然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哪怕再“鸡毛蒜皮”,日记的结尾往往总是:“今天过得多么有意义啊!”或者“今天过得真愉快!”翻着这些日记,我仿佛看到了小晴雁几年来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歪歪斜斜的小脚印。这一篇篇日记,稚嫩但纯真,没有一丝矫情,真正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我忍不住赞叹:“这么好的文物,丢了多可惜呀!得好好保存呢!”
  就在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晴雁说这话的同时,我的心里突然闪过一个火花:何不将这些文字整理成书呢?小学六年,女儿不但写有几大本日记,还有那么多的作文,这些文字虽然幼稚,但毕竟是她童心的流露呀!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字编辑成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同时,这也是帮女儿找回信心的机会!
------------
珍藏和放大孩子的光荣和自豪
------------
  女儿还在埋头清理她的“文物”,我却捧着女儿的日记本顺着我刚才的思路越想越兴奋:如果这本书真的编成了,等到女儿长大了甚至到晚年,她再翻开这本书看看童年的自己,那是多么有意思啊!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还在当前——让女儿从自己的作文集中找回信心!
  想到这里,我对女儿说:“晴雁,我想把你小学阶段写得比较好的作文、日记编成书,怎么样?”
  晴雁好像没听懂我的话:“什么?编书?”
  “是呀!”我很认真地点点头。
  “我的作文、日记能够编成书?”她还是不太相信。
  我对她说:“就是你的作文、日记!可别小看这些文字,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至少比爸爸当年小学的作文不知要好多少倍!将这些文章编成书,也算是对你小学生活的一种纪念嘛!”
  她问:“谁愿意为我出书呀!”
  “你自己呀!”我说。
  “我自己给自己编书?”她很惊讶。
  我很肯定地说:“是自己!当然,爸爸会指导你的。你先把你能够搜集到的小学写的所有的作文、日记找出来,然后一篇一篇地看,选出你认为最真实的文字。注意,首先是最真实,然后再考虑是否写得好。如果真实,哪怕文字粗糙一些都没有关系!”
  “然后呢?”晴雁好像来兴趣了。
  “然后你将这些选出来的作文全部输进电脑。”
  “啊?我可不会电脑啊!”她说的是实话。
  我笑了:“爸爸教你呀!反正整个暑假又没有其他作业,你有的是时间。在输入的过程中,你还可以对文章进行一些修改。等你把所有选出来的文字输入电脑后,你便已经掌握了电脑汉字输入的技能了,而且我相信会非常熟练的。”
  “然后呢?”晴雁接着问。
  “然后,爸爸为你的每一篇文章写评点。”
  “然后呢?”
  “然后,爸爸教你将文章归类编辑,设计栏目,取栏目标题,等等,就像一本杂志一样。”
  “然后呢?”
  “然后爸爸为你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然后呢?”
  “然后爸爸请人将你编辑好的文章印成书!”
  “然后呢?”
  “然后——你的书就诞生了呀!”
  “真的吗?啊!太好了!”女儿终于笑了,好像那本书已经捧在了她的手上,这是几天来她第一次露出这么美丽的笑容。
  但她马上提了一个问题:“我这书有没有人读呀?”
  我说:“怎么会没有人读呢?到时候,说不定还有人拿着书来请你签名呢!”
  当时我真是这样想的,也许女儿的文字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但这里面有她曾经有过的光荣和自豪;在女儿灰心丧气的时候,作为父亲,我要帮着她珍藏和放大这些光荣和自豪,并引导她重新找回自己曾经的光荣和自豪。
  说干就干!第二天,女儿开始编辑她的“文集”了。
------------
和孩子一起回眸纯真岁月
------------
  她先认真地从作文、日记中筛选好文章,标准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真实”,有些文章虽然文字似乎还不错,但属于“应试作文”,便不在入选之列。文章选好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她,开始在我的指导下用“智能ABC”输入法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她的文章。一边输入,一边修改。
  整整一个月,选出的文章全部修改输入完毕。这时,她输入汉字的速度已经和我差不多了!
  “晴雁真是聪明,电脑输入,一学就会!”我由衷地表扬她。
  文章输入完后,我带晴雁去云南旅游了一次。昆明、石林、西双版纳、丽江、玉龙雪山……每到一地,我都要晴雁写旅游日记。旅游回来,马上整理修改这些日记,然后又输入电脑。这样,经过筛选整理修改的作文、日记和游记,总共有四万多字。
  我开始一一仔细认真地读这一篇篇文字。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感到我是在用耳朵谛听她幼小而强劲的心脏在怦怦跳动!我饱含情感地在晴雁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写了评点文字,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她过去文字的评价,更寄托了我对晴雁未来的期望。
  然后,我指导晴雁将这些文章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也就形成了这本书的四章,并给这四部分分别取了贴切的名字:“缤纷记忆”“晶莹童心”等等。
  在取章节名的时候,晴雁突然问我:“爸爸,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呢?”
  这个问题我早就想过了,不过,我决定把这本书的命名权交给女儿,因为这是她自己的书呀!于是我说:“你自己取一个名字吧!”
  后来,女儿将这本书的名字确定为《晴雁展翅》。
  最后,我为女儿这本《晴雁展翅》写了一篇序言:《晴空一“雁”排云上》。
  在序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爸爸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哪写得出这样的文字!那时,我只能鹦鹉学舌地写“愤怒声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之类的“大批判”文章和“红小兵,气昂昂,以笔作枪上战场”之类的歪诗,像你笔下的缤纷色彩,在那个年代我是不会写也不敢写的!至于什么电脑写作,那更是无论我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也想不到那里去的!
  雁儿,你知道爸爸也喜欢写作,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现在已经对爸爸形成挑战了!这是好事,而且我希望你早日超过爸爸。当然,爸爸是不会轻易服输的;那么,让我们父女俩在未来的日子里,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写作竞赛吧——这也是一场人生的竞赛!你有信心战胜爸爸吗?
  ——我等待着你的超越,我亲爱的女儿。
  还记得你背过的一首刘禹锡的诗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现在,也到秋天了,我自然想到这首诗,但我想把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略作改动,改成“晴空一雁排云上”。因为在我的眼里,我的小晴雁正排云而上,向着万里蓝天飞去!
  在开学前夕,我花了一些钱将这本书印了出来,总共印了100本。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但仍然精美,薄薄一册,捧在手上却是那么厚重。封面是晴雁一年级入队那天的纪念照:她的右手正庄严地举过头顶,鲜艳的红领巾映照着她那充满稚气的可爱脸蛋,一双明澈的眼睛注视着所有注视她的人……
------------
用善意的“谎言”鼓励孩子
------------
  开学了,我领着晴雁去学校报名。
  晴雁即将就读的学校是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这是成都市办学质量最好的初中之一。该校是我所任教的成都石室中学的友好学校,我校教职工子弟都可免试进这所学校。所以,晴雁能够读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
  但同时也是很残酷的!因为其他学生要进该校则非常不容易:首先,小学毕业考试语文数学两科成绩必须在190分以上才有报名资格(而晴雁的总分仅177.95分);其次,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通过选拔者方能入学。尽管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应该说都是成绩非常拔尖的,但三年后能够通过中考进入石室中学高中的也只是少数。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晴雁未来,不,已经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
  在第一天报名时,我背着晴雁悄悄看了看班主任手中的花名册,晴雁的毕业成绩在全班62名学生中名列第61名,即倒数第二名!尽管这已经在我的意料之中,但这个名次仍然让我感到触目惊心。当时,我实在不忍心将这个名次告诉晴雁。
  值得庆幸的是,晴雁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姓王,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教师,他不但数学教得棒,而且很爱学生。我向他介绍了晴雁的情况,并表达了我的忧虑,怕晴雁在班上跟不上学习,特别是数学。他说:“不要紧,只要晴雁有信心,加上努力,学习一定会搞上去的。”
  我说:“问题就在于现在晴雁比较自卑!尤其是对数学有惧怕心理。请王老师多鼓励鼓励她。”
  王老师说:“那当然!我们一起来鼓励她吧!”
  女儿第一天上学回来情绪似乎不错,吃晚饭时,她高兴地说:“爸爸妈妈,今天王老师找我谈心了!”
  我问:“王老师给你谈了些什么呀?”
  “他说,我很聪明,只要努力,学习肯定能够上去的!”女儿说道。
  过了几天,王老师给我打电话:“我从晴雁这几天的作业看,她很认真,作业质量也不错。她是能够学好数学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