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庭用药》2009年第8期

上海市药理学会(现代)
《家庭用药》2009年第8期
1. [编辑部评论]
2. “长期发热”要一查到底
3. [环球集萃]
4. 环球集萃
5. [本期策划——血液与健康]
6. 怎样保卫血液健康
7. 如何读懂血常规报告
8. 苯——血液系统最大的杀手
9. 引起小儿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0. 白血病化疗后饮食8项注意
11. [心脑血管之友]
12. 自测血压最关键一点——准确
13. 盛夏酷暑护心有术
14. [糖尿病俱乐部]
15. 心理因素可直接引发糖尿病
16. [抗癌知识]
17. 癌痛,不必再忍
18. [骨关节疾病]
19. 韧带损伤,可能比骨折更严重
20. [防病治病]
21. 一味丹参 功同“四物”
22. 减缓“慢阻肺急性加重”有要诀
23. 胃食管反流病8大诱因
24. 高甘油三酯血症: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诱因
25. 谁披着感冒的“外衣”
26. 生活中如何防治腰肌劳损
27. 辨鼻涕找病因
28. 益生菌可防治便秘
29. 3/4“卒中后抑郁”被漏诊
30. “老花眼”不等于远视眼
31. 夏季防感冒“三招”
32. 慢性前列腺炎与性功能障碍
33. 缺血性脑中风的早期防治
34. [父母必读]
35. 孩子口臭防治有方
36. [女性天地]
37. “左右游走”的卵巢囊肿
38. [男子健康]
39. “辨病辨证辨因”防治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40. “三部曲”治阳痿
41. [老年专栏]
42. “有钱难买老来瘦”弊多利少
43. [药品安全百事通]
44. 哪些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45. 药品市场准入制度
46. 我国防治甲型H1N1流感现状
47. 慎用、忌用和禁用的区别
48. 警惕假冒保健食品“减肥果”
49. 关于发布2009年5月份违法广告的公告
50. [神奇本草]
51. “以毒攻毒”话雄黄
52. 切莫乱饮雄黄酒
53. 生命力旺盛的鱼腥草
54. [用药良言]
55. 先锋霉素很“先锋”吗
56. 防止贴膏药伤及皮肤一法
57.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
58. [药物故事]
59. 从海洋生物中挖掘的良药
60. [我的用药经验]
61. 吃核桃排结石
62. “石斛二冬汤”治慢性咽炎急性发作
63. [药膳与食疗]
64. 调养脾胃的食物和药膳
65. 饮食不当影响钙吸收
66. [养生有道]
67. 房事养生
68. [我快乐我健康]
69. 我快乐我健康
70. [药博士信箱]
71. 药博士信箱
72. [心灵驿站]
73. 我有“厕所恐惧症”吗
74. [家庭医生]
75. 家庭医生
76. [读来编往]
77. 读来编往
“长期发热”要一查到底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人就不可避免地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热,伤风感冒、胃肠炎和尿路感染最常见,但这些发热都不足为虑。需要提醒大家重视的是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是全球的疑难病症,病因不外乎三类:感染、肿瘤和风湿病。其中感染性疾病占半数,肿瘤和风湿差不多各占20%,另有约5%很长时间仍不能明确病因。需要明白一点,这里所说的“三类”实际上隐含了数百种疾病,这些疾病中,有些危急、有些重笃、有些不治,但是无论病情轻重缓急如何,也无论治疗的难易程度如何,必须明确病因,才能进一步对因治疗,而疑难之处恰恰就在于病因诊断。笔者数十年从事不明病因发热诊断临床工作,有时也难免感叹:不是医生无能,而是疾病太狡猾。
  从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极其认真和细致,这样才能发现蛛丝马迹。吃过某种特殊食物、到过某些特别地区旅游、有过某种特殊生活行为,查体时发现一个小小淋巴结、一个不显眼的皮疹、心脏新出现的杂音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线索。
  第二,长期高热必有“背景”,一定要一查到底、水落石出。持续数周高达40℃的发热,要么是恶性肿瘤,要么是严重感染。
  第三,各种辅助检查不仅要全面,更要重复。比如简单的骨髓穿刺、细菌培养和拍片,这就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配合,切不可认为这是医生过度检查。
  第四,不可随便用药,尤其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激素。在我们接诊过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几乎100%使用过抗生素,纯属滥用;近1/3用过激素,只不过图降温的一时之快;还有人长期用植物药调理,这可能会耽误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第五,在寻找病因过程中加强支持治疗。发热会大量消耗能量、水和电解质,在诊断中一定要兼顾支持治疗,否则会陷入病因尚未明确,病情已经严重恶化而至无法进一步查找病因的尴尬境地。
  第六,最大限度的耐心。患者、家属和医生都会因为不能尽快确诊而急躁,此时一定要冷静,要理解这个病症的复杂性。
  再介绍几种特殊情况:一是“药物热”。很多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药物热,在住院期间发热的患者中药物热高达15%左右。二是“伪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有关,多见于女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三是“热感”。常常有人主诉发热,甚至声称体内有“火”,实际上只是感觉上的发热,体温并不升高,或许有疾病背景,更可能是“烦热”,大多数也是心理因素起作用。四是“夏季热”,俗称“疰夏”。人是恒温动物,下丘脑里有一个调节体温的开关,可维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数值,一般不超过37℃。环境温度一旦超过37℃,极少数人的调节开关会自动把调定点设高,但又很少超过0.5度,多见于体质较差者以及儿童和女性。五是生理性发热。如女性排卵期发热,一般要比平常体温高0.3~0.5℃,是生理现象。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一定要重视病因诊断。超过一周的发热必须去医院就诊,切不可随意服用退热药和抗生素,更不可自行使用激素,否则将延误疾病的诊治。
环球集萃
  惊人!
  高血糖每年致死300万人
  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最新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的死因与高血糖有关。
  据最新一期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吉德·依扎提领导的研究小组对2001年全球死于心脏病和中风者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抽样分析。经推算,其中有150万心脏病患者和70万中风患者的死因与高血糖有关。此外,全世界每年还有96万人死于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
  研究人员指出,高血糖带来的健康危险比肥胖和超重更大。
  (据新华社消息)
  
  警惕!
  睡眠不足加大心脏负担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大心脏负担,增加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除了会影响人的神经和行动,还会在生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如果睡眠不足的时间达到5天,人的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心率变化幅度减小是心脏疾病和其他一些疾病的迹象之一,与高血压也有联系。
  (摘自《健康之友》)
  
  防病!
  女性预防乳腺癌红酒无益反有害
  喝适量红酒对身体有许多健康益处,但对女性预防乳腺癌而言,红酒是有害物质。这是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发现。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纽科姆近日说,以前一些研究显示,红酒有助预防心脏病和前列腺癌等,但现在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红酒并不能帮助预防乳腺癌。纽科姆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发现,红酒与白酒一样会增加女性乳腺癌风险,两者在这方面没有区别。”
  (摘自《科学时报》)
  
  小心!
  吃食盐也能上瘾可引发抑郁症状
  为什么一些人吃饭时“无盐不欢”?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盐有“类似毒品的情绪改善功效”,能让人上瘾,缺少盐分使人沮丧。
  美国艾奥瓦大学教授金·约翰逊的研究显示,如果不给老鼠吃盐,它们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对平时爱喝的糖水失去兴趣。研究人员相信,“没有盐吃或渴望吃盐可引发抑郁及其他类似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老鼠没有盐吃时的脑部活动和“瘾老鼠”没有毒品时的脑部活动相似,“这意味着大脑需求或渴望摄入盐分时的活动方式与染上毒瘾和滥用毒品时相同”。
  (摘自《健康报》)
怎样保卫血液健康
  日本医学科普专家阿部博幸告诉人们,“保护血液就是保护生命与健康”。我们重视血液健康了吗?我们了解危害血液健康的潜在因素吗?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6月初,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罗京患淋巴癌不幸逝世。人们痛惜他在48岁风华正茂的年龄早早逝去,在回想罗京音容笑貌时也会惊疑不已:淋巴癌——这是一种怎样凶险的血液病,如恶魔之手攫杀鲜活的生命。还有哪些血液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常见血液疾病知多少
  
  人体血液中有三大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所以常见血液病也分为三大类:
  白细胞疾病以白血病为主,俗称血癌。如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小儿白血病占小儿恶性肿瘤首位。较常见的还有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贫血性疾病过去多见营养不良性贫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少了,但比较严重的“难治性贫血”发病率在升高。难治性贫血,又称白血病前期,是近十年来比较多见的血液疾病,其严重程度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似,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它。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比难治性贫血要低。
  出血性疾病由血小板减少引起。如30~40岁女性月经量多、牙龈出血,或夏天穿裙子时发现身上有出血点,或不小心碰撞挤压身上就会出现紫斑(医学上称“紫癜”)等。
  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三种恶性肿瘤。淋巴瘤曾是欧美国家比较多见的肿瘤,近年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国人排名前十的“十大肿瘤”中由第9位上升至第6位。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中老年人,50~55岁为高发年龄段。该病以前较少见,人们也不太重视,现在发病率有小幅增高趋势。发病年龄低是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特点之一。
  温馨提醒
  老年人反复发作的腰腿疼痛,或其他骨骼疼痛,在骨科久治效果不明显时,应提高警惕,想到是否有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骨髓穿刺、血液免疫球蛋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常见认识误区三种
  
  害怕骨髓穿刺很多人害怕骨髓穿刺。做骨髓穿刺,其本质跟抽血一样,只是我们抽的是骨髓液。每次少的抽0.2毫升,多的也就3~5毫升,骨髓穿刺绝对不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多数患者做髂骨穿刺,部分做胸骨穿刺。
  为什么要做骨髓穿刺?这是因为得了血液疾病,医生需要通过“骨髓”这个窗口来认识疾病,了解病情。不做骨髓穿刺医生就不能准确判断病情,也就难以作出针对性的治疗。
  “白血病治不好”放弃治疗有的人尽管经济条件不错,但他认为“白血病治不好”而放弃治疗非常可惜。
  这些年,血液病治疗进展非常快。譬如我院王振义院士发明的用维甲酸、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基本能够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愈率可达75%~85%。由于新药不断出现,其他血液病的控制率、好转率都有了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如“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万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等。
  不切实际的治愈要求相对于少部分较为悲观放弃治疗的人,另外一些患者和家属则认为,“到了医院命就交给你医生了”“你医生就该治好我的病”,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限于目前的医学科学水平,不是所有的白血病都能治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造福更多的血液病患者。
  温馨提醒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可滥用抗生素。即使有头痛、发烧等不适,只需注意休息,多喝水。一般5~7天即可自愈。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如含有苯的胶水、油漆、涂料,远离二手烟、汽车尾气等,这对保护血液健康很有必要。
  
  如何远离血液疾病
  
  引起血液疾病的因素很多,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和免疫等等,它们都可能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在这里还想提醒大家三点:
  释放压力快乐生活社会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压力,压力长期超负荷,将使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也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人,既然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就要有意识地释放压力,经营快乐人生,这样才能享有健康。
  一定注意安全用药理论上讲,药物引起的恶性血液病是没有的。但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并不少见,如一些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磺胺药、氯丙嗪、硫氧嘧啶类、抗恶性肿瘤药等。治疗疾病必须用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时,怎么办?此时要权衡利弊,该用则用,同时严密监测各种血液指标。
  无病不要随便吃药,包括一些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比如一些健康年轻女性长期吃“牛黄解毒片(丸)”治疗便秘、便干,就有可能造成粒细胞减少甚至骨髓抑制。
  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释放压力快乐生活,有病及时就医科学诊治,是保护血液健康的基础,更是享受健康人生的保证!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特需专家门诊)
  
  小贴士
  血液在哪里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 500毫升的血液。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一个天然的“血库”。
如何读懂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做的一项血液检查,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当出现发热、腹痛、贫血、出血等症状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看一看各项指标数据是否正常,有无增高、减低或出现异常细胞,来判断所患疾病及其发展情况。
  
  红细胞(血红蛋白)——人体组织器官“输氧员”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120~160克/升
   红细胞数4.0~5.5×1012/升
  正常成年女性 血红蛋白浓度110~150克/升
   红细胞数3.5~5.0×1012/升
  婴幼儿和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
  红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体各组织输送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铁、原卟啉和珠蛋白组成,红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其中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数量减少会产生贫血。贫血患者会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红细胞增加会产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红紫、脾肿大、血栓、出血等临床表现。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会偏高;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显著增多,数值可达7.0~10.0×1012/升,血红蛋白增多,数值可达170~250克/升。红细胞发生质的异常时会产生血红素成分异常的卟啉病、珠蛋白成分异常的血红蛋白病。比较常见的β-海洋性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就属于血红蛋白病。
  
  白细胞——人体重要的防御机构
  
  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
  4.0~10.0×109/升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5%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单核细胞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白细胞疾病。化学毒物(苯、铅、汞)、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放射线(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病毒感染)、免疫等因素都会引起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低于4×109/升时,称粒细胞减少症;若低于0.5~1×109/升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白细胞减少,患者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均会引起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大于10×109/升。大多数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可达数万,甚至十万。
  
  血小板——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人体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升。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当血管损伤后发生出血,局部小血管立即发生反射性收缩,血小板很快与血管内皮下已暴露的胶原组织和基底膜接触发生黏附,同时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加上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堵住伤口,使出血停止。
  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会产生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低于100×109/升,称为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性损伤、肝硬化脾肿大等,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和瘀斑,并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和眼结膜下出血。严重者有便血、血尿,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血小板数超过400×109/升称为血小板增多。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显著增多,常在1 000~3 000×109/升之间,并有出血及血栓形成,脾肿大。血小板无力症是血小板膜有先天性缺陷引起,自幼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和形态正常,但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血小板聚集反应障碍,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异常。
  
  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值和网织红细胞
  
  正常人的红细胞比积
  男性0.42~0.49(42%~49%)
  女性0.37~0.43(37%~43%)
  红细胞比积增加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常达0.5(50%)以上,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以红细胞比积作为参考。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可增加高达0.6(60%)以上。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判断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平均值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些数据可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值为82~92飞升(fl)
  数值增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为27~31皮克(Pg)
  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为0.32~0.36克/升
  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它的高低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
  外周血网织细胞正常值为0.5%~1.5%。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网织红细胞正常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肾性贫血。
  
  小贴士
  什么情况下应该及时到医院血液科检查
  1.不明原因的发热,而抗生素治疗无效。
  2.面色苍白、头昏、心悸、皮肤出血。
  3.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不思饮食,日渐消瘦。
  5.肝脾肿大或上腹部包块。
  6.血液检查白细胞异常增高或过低,或伴有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等。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
苯——血液系统最大的杀手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调查发现,患白血病的孩子中,近90%家中近期进行过装修,不少还是进行过“豪华装修”的。儿童的身体正值成长期,其呼吸量比成人高50%。另一方面,现代孩子80%的时间生活在室内,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更容易出现苯中毒的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一些城市环境空气中的苯以及居室内苯的含量几乎高出国外数十倍。其中,对室内装修后出现的毒害影响的报道已越来越多。虽然装修是否真的会诱发白血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一系列统计数据已让医学专家们不得不作出如下推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造成的室内污染,极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儿童白血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苯是一种略带芳香味的有机溶剂,用于多种工业,常见的是制鞋用的胶、油漆、家庭装修涂料等。此外,汽油、汽车尾气、家用煤气中也含有苯。可以说,苯在工业城市中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
  我国约有50万人从事接触苯的行业,而苯中毒者达0.5%,其中最后发展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不在少数,而出现白细胞减少的人员则更多。据统计,苯作业工人中的白血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5倍。这些白血病患者从接触苯开始至诊断为白血病短则6个月,长则10年。目前,国家卫生部已将职业接触苯工人的白血病定为职业性癌症之一。
  
  苯引起血液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接触苯的浓度在不通风的船舱、地下室刷含苯的油漆或涂料,或在不通风的车间里使用含苯氯丁胶粘制皮鞋(这在许多手工制鞋作坊中屡见不鲜),操作者可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造成急性中毒,发生头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重者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接触苯的时间研究证明,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即可出现慢性中毒,表现为身体虚弱、血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部分将会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另一部分则发展为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遗传因素同在一个职业环境下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人,并不都会出现中毒或发生白血病。这是因为某些人的遗传基因有缺失,机体对苯代谢物的解毒功能减弱,而易发生中毒。此外,性别、年龄不同,对苯的敏感性也不一样,女性比男性敏感、儿童比成人敏感。
  
  温馨提醒
  家庭装修应选择无毒安全装修的方法及优质环保材料,避免使用假冒伪劣的有毒装修材料,以及采取粗劣的装修施工。
  装潢好的房子最好通风空置3个月后再入住,对家人健康特别是幼儿非常重要。
引起小儿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菁菁生好宝宝半年还沉浸在做新妈妈的喜悦中,近日却发现宝宝的脸色苍白,胃口也不像以前那么好,还总是爱哭闹。菁菁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并让宝宝验了血常规,最后诊断菁菁的宝宝得了贫血。菁菁着急地问:宝宝这么小怎么会贫血?贫血是否对孩子今后的健康有影响?
  针对菁菁的疑问,医生一一做了解释。
  
  小儿为什么会贫血
  
  儿童期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全家人围着一个宝宝转,怎么会有营养不良呢?”这多半是因为有的母亲单纯母乳喂养(乳类含铁少,或乳母素食),或未及时添加辅食,引起的铁、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儿童营养性贫血。另外,早产儿、双胞胎或母亲怀孕期间缺铁,均可引起婴儿体内先天储铁量不足,加之出生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量增多,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使得铁和维生素B12、叶酸的吸收障碍,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小儿贫血常见症状
  
  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宝宝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毛发干枯、抵抗力降低等症状,需警惕宝宝是否存在贫血,尤其是出现反应迟钝、舌头震颤、智力行为发育落后或倒退(如原来会坐、会爬,现在反而不会)的现象,可能是患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不良并非仅仅是进食少引起的,要走出营养误区。食物并非价格越贵越有营养,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及时添加辅食。早产儿生后两个月补铁,及时治疗慢性病,应有针对性地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才能保证宝宝健康成长。
  
  小贴士
  引起儿童贫血的原因
  引起儿童贫血的原因主要分三类:
  生成不足 包括造血物质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和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破坏过多 其中一种是红细胞内在缺陷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亦称蚕豆病)和地中海贫血;另一种是红细胞外在因素导致的非遗传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性贫血等。
  丢失过多造成的失血性贫血 如急性大出血、慢性消化道炎症、寄生虫病等导致的失血。
白血病化疗后饮食8项注意
  “三分治七分养”,白血病是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大剂量联合用药的方案进行化学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特别是化疗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炎及功能紊乱,故应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应在家人的帮助下,自觉自愿地调剂饮食,充分重视饮食护理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1.色香味形俱佳由于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患者唾液分泌往往减少,消化酶亦相应减少,味觉较差,常出现胃口不好、腹胀等症状。应经常更换菜谱或改变烹饪方法,根据患者喜好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饭菜。
  2.清淡、少油、营养炖、煮、蒸等方式做的食物,更营养更健康且易于吸收。注意选用清淡、少油、容易消化吸收的厚流质食物,如牛奶冲鸡蛋、藕粉冲鸡蛋、面糊冲鸡蛋、碎烂面条等,还可以做一些营养炖汤,如瘦肉红枣汤、洋白菜猪骨汤等。
  3.多食富钙食物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和骨质疏松。每天早餐食用一定量的牛奶,可中和胃酸,对保护胃黏膜、防止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可选择含钙高的食物,如瘦肉、豆制品、虾皮、鱼类、蛋类等。这些食物同时含大量优质蛋白,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机体的高消耗状态是一种补充。
  4.多饮温开水由于白细胞大量破坏,特别在化疗时更甚,血清和尿中的尿酸浓度增高,积聚在肾小管,易引起阻塞而发生尿酸性肾病。因此,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选用温开水。
  5.增加摄入新鲜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含大量纤维素、维生素,不但可以增加抵抗力,还可增加食欲。术后初期可吃菜汁和少量易消化的水果,每次量不宜多,应少量多餐。胃肠功能基本恢复后,可以吃一些清淡爽口的生拌凉菜和水果,特别是在化、放疗期间,具有明显的开胃作用。
  6.补充微量元素注意补充富含铁、锌、铜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血、动物肝,如猪肝、牛肝,其他还有猪瘦肉、蛋黄、芝麻、芥菜、芹菜、紫菜、木耳、海带等。含锌丰富的食物有海产品、动物内脏、瘦肉、猪肝、鱼类、蛋黄等,其中以牡蛎含锌量最高。含铜丰富的食物有坚果类(如瓜子、核桃等)、谷类、禽类和一些蔬菜、水果等。
  7.延长给药与进食时间差为保证化疗患者每日进食量,早餐可选在早晨6时前,晚餐在晚7时后,延长给药与进食时间差,可减少胃肠反应,促进食物吸收。
  8.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化疗患者如极度食欲不振、频繁呕吐,在住院时应及时选用要素膳或大分子整蛋白营养制剂,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供给。
  除上述食品外,还要多食益气养血、补骨生髓的食品,如苹果、橘子、罗汉果、红枣、鳖鱼、鹅血、牛奶、鸡蛋、菠菜、香菜、核桃、猪骨髓、牛骨髓等。
  (蔡东联教授每周三下午有临床营养学专家门诊)
自测血压最关键一点——准确
  测量血压最关键一点是测量出来的血压值必须准确。在医院里必须如此,在家里自测血压也要求准确。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必须选用合格的血压计;第二测量血压时必须规范操作。
  
  选用合格的血压计
  医院里现在一般用水银柱袖带血压计,这种血压计已经应用一百年以上。实践证明,它是准确的。但是它必须由另外一个人来测量。患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测量,即使医务人员也不能自己测量准确。
  患者自测血压一般应用电子自动血压计。患者只要遵照说明书上的操作方法,就能够测量。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自动血压计很多,美国、英国和欧盟等国家都有权威机构进行评价。只有通过这些权威机构检测证明是合格的,才能在临床上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英国、欧盟及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都主张使用上臂式(即袖带缚在上臂的)电子自动血压计,不要用手腕式的(即袖带缚在手腕的),手指式的当然更不行。
  
  必须规范操作
  使用电子自动血压计要先仔细看一下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上的操作方法操作,这样才能使测量的数据准确。我曾经碰到过好几位患者,用电子自动血压计测量血压,却没有看过说明书,全凭自己的经验操作。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测量血压最好连续测量3次,中间间隔2~3分钟。一般第1次的血压值最高,第2次、第3次比较低。第2次和第3次的血压往往能较好的代表患者平时的血压水平。
  
  自测血压注意事项
  1. 冬天测压应注意什么
  冬天气温较低,测量血压时必须脱去外套衣服的衣袖,室内必须开暖气,使房间温度适宜,避免受凉感冒。
  2. 一天中什么时间测压较有意义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后2~3小时血压最高,少数患者在傍晚时最高。所以,一天24小时中可以在清晨起床后2~3小时、傍晚这两个时间段测量,最好在其他时间再测量一次。每天测量时间应该相同,这样比较才有意义。
  3. 一天应测几次血压
  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压高度和年龄等因素来决定。一般每天测3次。如果刚开始用降压药治疗,想了解降压的效果,那么就要测量得勤一点。如果已经治疗一段时间,血压已经正常、稳定,那么就可以间隔时间长一点。有的患者比较容易紧张、激动,一看到自己的血压很高就非常紧张,这样的患者,测量的次数多反而会引起不好的后果,必须注意。
  (作者每周二下午有特需专家门诊)
盛夏酷暑护心有术
  进入盛夏,人们以为这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低发季节。实际上,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多,血液黏稠度高,加之休息不好、活动量减少,反而会诱发冠心病的发作。
  夏季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左右,而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减少,这会直接影响心肌供血。另外,人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这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作。夏天人出汗多,人体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升高,易致血管阻塞,甚至引起心肌梗死。天气炎热,且昼长夜短,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这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此外,情绪因素在夏季冠心病的发作中不可忽视。如在高温时或下雨前,闷热阴沉,人的情绪容易烦躁,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患者应注意从以下四方面做起,以求平安度夏。
  
  遵医嘱勿随意停药
  有些患者认为“天热了,血压正常了,不用服降压药了”,或者“夏天胃口不好,吃得少,可以停用调脂药”。须知,患者服用的一些降压药,不仅有降压作用,同时还具有保护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样,调脂药物除了降低血脂,也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因此,夏季不能随便停用降压、调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需要长期服用。
  
  饮食清淡通畅二便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吃瘦肉、鱼类、黑木耳、豆制品等。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尤其是大便通畅,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香蕉等)。
  
  平衡心理稳定情绪
  稳定情绪很重要,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血流通畅,才能远离心肌梗死的威胁。
  若外出旅行,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速效救心丸等抗心绞痛药物。
  
  起居有节适量补水
  注意动静适宜,宜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活动,切忌在烈日下或高温湿热时锻炼,锻炼时间不宜太长。注意防暑降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25~26℃为宜。生活上应注意起居有节,勿过度劳累。中午要适当休息,补充睡眠不足。
  注意适量补水,多喝凉开水或淡盐水,有条件的可常喝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
  
  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芎、冰片等名贵中药组成,呈棕黄色滴丸状,气凉,味微苦。一日3次,一次4~6粒,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起到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速效救心丸还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降低血黏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可直接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属内分泌系统疾病,但近年研究提示,糖尿病与人的心理、情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临床观察阐明,糖尿病发作与灾难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酸中毒或昏迷常被认为是由情绪激发所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1型糖尿病发病前双亲死亡、家庭破裂等生活事件发生率高,而2型糖尿病经受的灾难性生活事件则更多。有报道:47例糖尿病患者中,所有患者在发病前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其中79%发生在2年前。许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常有许多特征,如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上述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出现及其程度也有一定关系。
  研究均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事件应激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心理应激后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可出现短暂性血糖增高反应。有报道,在地震、重大火灾等后,糖尿病的发生率较灾前明显增加。
  临床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临床症状前,部分患者已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并表现出情感障碍。对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予以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后,患者的生化、免疫指标趋于恢复正常,血糖也随之下降。这提示负性情感应被视为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精神医学和内分泌学专家达成共识:积“郁”成疾。
  糖尿病也会引发心理、情绪问题
  1.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由于糖尿病没有根治的可能,一旦被确诊,将有可能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患者常有一种愤怒的情绪,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
  2. 自责内疚的不良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患者以中年人居多,患病不能照顾家庭,常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
  3.焦虑恐惧的心理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的客观症状。
  4.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有的糖尿病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而遭抛弃,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
  5.抗拒治疗的消极心理有此心态的患者1型占3.0%,2型占8.7%。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癌痛,不必再忍
  “一位六十多岁的前列腺癌患者广泛骨转移,严重的骨组织破坏使患者疼痛难忍,不能站,不能卧,不能坐,不能有任何接触和刺激,只能用绷带凌空悬挂在梁上。患者痛不欲生,几次想跳楼自尽。最后,活活被‘痛’死。”
  肿瘤科医生如是描述了一位癌症患者受癌痛折磨致死的悲惨经历。
  
  对癌症患者来说,最恐惧的也许并不是死亡,而是疼痛!全世界每天约有550万癌症患者在忍受疼痛的折磨,有7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30%的患者痛不欲生。
  
  疼痛,多种多样
  不仅是癌痛,患者常不得不忍受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如:①由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如肿瘤在局部或转移部位侵犯或压迫神经纤维所造成的疼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②由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手术后疤痕的慢性疼痛,化疗后的口腔炎等。③由生活能力丧失引起的疼痛,如便秘、褥疮。④与癌症无关的疼痛,如骨关节炎、筋膜炎等。
  其中,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不但使患者感到痛苦,而且还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与人交往;各种机体功能减退,活动能力下降;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等。
  
  忍痛,对癌魔的消极妥协
  对于疼痛,国人以忍为美德。另一方面,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存在着误区,通常认为疼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病,肿瘤治好了自然就不会痛了。因此,绝大多数癌痛患者并未接受规范的镇痛治疗,或“对付式治疗”,或干脆不治疗,默默忍受着剧痛。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