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1)
方刚
曾有报道,20世纪70年代被著名《财富》杂志列为全球500强企业的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自80年代起,每年大约有30家上榜公司被淘汰出局。
另据报道,现代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40岁,比人的寿命还短了许多。对于新创业的小公司而言,在第一个五年存活下来的通常不会超过80%,那些侥幸存活下来,能够度过第二个五年的仍然不会超过80%,而最终能够获得某种成功的公司大约只占1%~3%。
正好应验了这句话: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往往各领风骚没几年。
然而,像本书所要介绍和解剖的这家公司,背后依托着一家有几十亿资产的上市总公司,资金雄厚,却只有短短两年的寿命,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而其失败背后的症结,颇值得管理者进行分析。
因为: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本书的分析,并不想就整个公司的经营展开,而只就这家公司里面的一个部门的失败予以深入地剖析和解读,从而窥视和总结整个公司失败的经验。该部门从高薪聘请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到位,到管理者及员工全部辞职而去,前后仅仅一年时间。
从这个部门的兴衰中,足可以看出整个公司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管理者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公司的其他部门,即使在具体管理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其管理理念和执行态度是一致的,不同部门重蹈这个部门的覆辙,导致整个公司的土崩瓦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个部门衰败后,公司也迅速解体。
虽然这只是一家文化公司,但它对管理界及不同行业经理人的启示,其实是相同的。
本书所分析的事件发生在2000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一年时间里,公司的这一部门由创办到衰亡,仅仅走过了一年光景。又过了一年,也就是2002年的秋季,该公司被迫撤销了。
本书作者即为事件亲身经历人,现在大学执教管理学与心理学。作者根据当年的日记,以及回忆整理写成此书。作者当年还有记录梦境的习惯,这些保留下来的梦境同样为本书增色不少,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梦境揭示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潜意识。
本个案曾在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的课堂上进行了详细介绍,师生一起分析、解剖,从人力资源与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对具体事件以及相关当事人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究。许多学生对作者本人的接触和了解,使得他们更多了一个视角对问题进行认知。本个案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猩猩"也被请到课堂上,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与追问。
因此,无论从管理学角度看,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这都是一个难得的精彩实证个案。
本书即为对课堂上的讲授、分析以及学生课后的再分析的总结与记录。随着事件进展的逐渐深入,学生们的分析也越来越深入和详尽。师生们试图通过细细解剖一只麻雀的方式,来探索问题的根因及症结,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决定在两个专业的课堂上讲述我在管理上的失败经验时,我感到很兴奋。
我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惭愧,因为它已经过去得太久了。对于今天开始了学术之路的我来说,那段管理经验显得有些遥远,仅成为了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能够与学生们分享我的经验,更令我感到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虽然这个个案中曝露出了我太多的缺点和不足:管理方面的,人际方面的,个性方面的……但是,我一向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有太多的弱点。人际关系一直是我的弱项,更何况一位管理者所需要的人际能力呢。能够坦然地直面自己的弱点和过失,一直是我引以为豪的品质。
我一再告诫学生们:一定要忘记猴子就是方刚,就是这个站在你们面前的老师,而将其还原为故事里一个普通的、遥远的管理者。这样,你们才能够以客观、平等、冷静的态度面对他,也面对这整个事件。
引 言(2)
方刚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有的分析中对猴子不乏溢美之词,但大多数的分析对猴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甚至有同学写到,猴子是一个"空有激情,而没有实际能力,外强中干的人"。
学生们的分析见仁见智,其中亦不乏因对现场未能介入,对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偏颇。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局限,来评点这一个管理学的个案。
两个专业参与教学和讨论的学生共计140余人,本书仅收录部分最有代表性的分析。希望这种引用,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抛砖引玉,使读者自己通过这个个案,对管理,对人心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事件涉及到的公司名称是假的,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也完全被隐去,而只用动物名称分别加以替代。动物名称的选择不含褒贬之义,只是依据所涉及到的人物外形或其他显著特点附会而成。
而且,公司的所在地等背景也均做了调整。敬请不要对号入座!
本书无意褒奖或攻击任何一个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缺点的,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是无可挑剔的。作者首先就认为当年的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个案中,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的问题,这些人或问题独自存在于某个公司的时候,可能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命运,甚至会对公司产生某种好的助益。但是,当这些人凑到一起,这些缺点与不足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公司的灭顶之灾。
帮助管理者更深刻地感悟管理之道,帮助员工更生动地领会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好员工,这才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可能这是一个过于极端的个案。但极端的个案,正有助于我们对管理之道有更清醒的认识。
这种在一门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一个"大个案"的方法,也是我的教学尝试。通常的教学会引用许多小个案,但以一个如此漫长的个案贯穿始终,尚不多见。
我最初预设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每次课先讲人力资源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再讲授这一大的个案中的一小节。但很快发现如果这一个案被打得过散,变成"小说连续广播"时,会影响学生们的记忆和分析,因此便集中了数周的课时专讲个案,不讲理论。
在讲述个案时,我自己努力不做任何评论和引导,完全交由学生们自己判断。个案讲述结束之后,我个人以及事件中的当事人猩猩就个案回答学生们的自由提问。最后,由学生们结合理论,对个案进行解读与分析。
有的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质疑,特别是针对用数周课时讲"故事"提出了"课程安排古怪"的批评。但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太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认同于它,并对任何有违传统的方式都感到不习惯,难以接受,甚至抵制。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教学应该尝试多元的可能性。感谢聘请我去讲课的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和心理系领导,领导的开明与开放,使我得以自由地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来讲授这门课程。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对这一教学方式的尝试,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认可。从他们的讨论和作业中,也能够看出这种教学法还是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不要小看这些学生,他们已经经过了管理学或心理学三年左右的专业训练,读者们会在此书中发现,他们的分析相当专业而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