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性,决定了你是否过有目标的生活,以及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命运也由此分野。反过来,你选定的目标,也会潜移默化地陶冶你的心性。一个适宜的目标,能让你眼明心亮,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世上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能得到的却很
少,什么都想要,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每个
人会做的事很多,能办成的却很少,什么都想
尝试,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狮子追赶猎物时,会盯紧前面的目标穷追不舍,即使身边出现其他猎物,距离更近,它也不会改换目标。难道狮子的视野不开阔吗?难道狮子傻吗?不是的,狮子追赶猎物,不仅是速度的较量,也是体能的较量,只要盯紧前面的目标,当猎物跑累了,很可能成为狮子的美餐。如果狮子改换追击目标,新猎物体能充沛,跑得更快、更持久,捕获的可能性更小。如果狮子不断更换目标,累死了也不会有收获。
干事业也是如此,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会做的事很多,能办成的却很少。如果精力分散,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但在现实中,人们总是对“身边的猎物”发生兴趣,不断更换目标。这种习惯往往从小就养成了,比如,看了某则童话,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心里就想:我将来一定要当个王子,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糖——这时候太小,对漂亮姑娘是不感兴趣的。长大一点,看了某部警匪片,又不想当王子了,还是当个警察,好威风啊!再长大一点,看了某部武侠小说,又不想当警察了,不如当个武林高手,一脚扫倒一大片。再长大一点,听了某场歌星演唱会,觉得还是当个谢霆锋比较合算。等到走进社会,目标仍游移不定,一会儿想搞业务,一会儿想当管理者,一会儿想成为老板……这好比走路一样,这条路上走走,那条路上走走,能走到哪儿去?
当然,我们改变目标,有时候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受到外部条件或外界事件的干扰,做这件事时,又遇到另一件似乎更重要、更急需完成的事,于是丢掉到手头这件事,去办那件事,如此辗转不定,最后离当初设定的目标愈行愈远。
有的人就像“琼斯的朋友”一样,忙忙碌碌的,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琼斯想在客厅里挂一幅画,请朋友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摆好,正准备钉钉子,朋友却说:“这样不好,最好先钉上两块木板,再把画挂在木板上面。”琼斯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就请朋友去找—块木板来。
木块很快找来了,可惜稍稍大了一点,需要锯掉一截。于是他们四处找锯子。找来的锯子太钝了,需要锉一锉,于是他们找来了一把锉刀。锉刀没有柄,使用不方便,朋友就去附近的灌木丛里寻找一棵小树做锉刀柄。朋友砍小树时,发现琼斯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需要磨一磨,又找来磨刀石。为了固定磨刀石,必须制作一个固定木架。为此,他又去一位木匠家借固定木架。这一去,朋友再也没有回来。
下午,琼斯在街上遇到了这位朋友,他正在帮木匠从商店里往外拖一台笨重的电锯——为了做磨刀石架,他们得将一棵大树锯开……琼斯估计三天之内不能指望朋友帮他挂那幅画,就自己动手,一边一个钉子,将画钉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