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一句话,颇有见地:生活需要投身进去,不能单凭着大脑空琢磨。我觉得这话的确富有哲理。首先,只有投身到生活里去,才能感悟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真谛。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用脑子去揣摩生活的含义,又不置身其中,那就是在凭借着智力隔岸观察生活。这样做的损失有两个:首先,单纯依赖自己的思维能力,等于是在哈哈镜里看生活——这样会扭曲你的感知能力,把你引入歧途。思维能力会就此变成你生活的障碍;其次,当你远离生活,躲进思维的避难所里不去参与的话,你就永远是一个旁观者,永远不会脏了自己的手。
在生活中,你的指甲缝里要有尘土 才对。人需要冲破禁锢,需要迷失方向,需要迷惘。所以,你不可以用自己的主观思维去矫正、硬性摊派或过滤净化生活。生活是一种比人的思维更为广阔的现象。智力是你的仆人,不是你的主人,因此它应该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还有,智力并不是解决生活重大问题的最佳工具,确切地说,它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适合为你谋得日常的果腹之物。在应对此类实际问题的时候,智力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当面临人生更大奥秘的时候,如爱情、痛苦、死亡、上帝,以及品行和生存的意义等,就必须让智力体面一点,让它撤到后台保持缄默。我是谁,我在生活中要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是真理,什么才是生活和自我之真谛?智力是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其他的手段、其他的工具和其他的办法。
1.1 悖论是非理性的
人生深层的哲理与真谛往往似是而非,看上去不合乎情理,而且还充满了矛盾。生活似乎在公开宣称,它是个深奥的秘密,不受理性思维和逻辑法则的规范。它总是以绝对至高无上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不屈从于任何东西的控制,即使被我们一向尊为造物主最神奇的作品——智力,对生活也毫无办法。
在真理被揭示出来的一刻,看上去似是而非,就有一副矛盾的外表,似乎不可能是真理。耶稣在他的教义中就采用了这种矛盾手法。譬如,在回应人们追求“伟大”这一欲望时,他揭示的却是这种欲望的另一面:奴性和谦卑。他说:“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还有,在谈到人会堕入伟大之中的时候,他又说:“你们中间谁愿伟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
耶稣的说法让人费解,他似乎搅乱了并且颠倒了常规的思维定式,结果把智者们搞得手忙脚乱,而他自己却没有陷入到教义的纷争中去。其实,耶稣并不是在含糊其辞回避问题的实质,他是在用看似矛盾的悖论去应对那些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人。
悖论是生活的一种手段,它向人们表明真理是不会被人为掌控的。尽管悖论有时也会遮盖住真理,每逢这种时候,我们的智力会使我们义愤填膺,但实际上真理依旧是安然无损的。真理以它至高无上的权威,向人们表明它自身是正与反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夹着的,是难言的紧张和焦虑。人生恰恰就是用这种紧张焦虑在创造着新的生活内容。
所以,我们对生活中的悖论应该采取敬而畏之的态度,这也合情合理。悖论有时会拦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在原地静止不动,这是在让我们深化对生活的体验。悖论所裹挟的紧张焦虑会削弱智力对我们的控制。所以,对于悖论我们不必费力劳神地去刻意理解它,我们需要的只是静静地聆听。聆听、神入、诧异、谦逊,才是悟彻悖论的有效方法。“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耶稣在谈论圣灵时说过的话,这段话同样也可以用来描述悖论:悖论之真谛不束缚于理性。
悖论引发的是自我怀疑和自我质疑。而智力能给我们提供的只是既定答案。这些答案就像是我们在求索真理过程中躲避痛苦的避难所。人们就是用这种伪知识在脑海里营造一种自我慰藉的虚幻。但悖论不提供这样的庇护,它只是把我们抛上一个旅程,在途中我们有可能,或者说也应该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