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征2001年在新东方接了我上的GRE词汇班,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把我的课接下来后,学生给他打了很高的分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我至今能够记得他的,是因为他在新东方拿到了最高工资时,告诉我他要去美国读书,我当时就为他能舍能得的精神所感动。
曹蕴是一位可爱的姑娘,在上海新东方教书。有一次,新东方举行了一次老师演讲比赛,曹蕴代表上海学校来参加比赛,我是评委之一。在她演讲之前我并没有太在意她,心想:一个小女孩能够讲什么呢?没想到一上场她就慷慨激昂、声情并茂,把所有的评委都感动了,最后拿了一个比赛的名次回去。从此我就记住了曹蕴。还知道她是一个很有善心的女孩,用不多的工资资助着几个贫困地区的学生,是一个对于内心圆满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功利追求的女孩。
在新东方当老师的年轻人,尤其是当老师比较成功,被学生追捧的年轻老师,一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迷失方向。掌声、笑声还有一束束鲜花,会让很多人头晕目眩,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尽管我曾反复地讲,人生的意义远不是在新东方当一名成功的老师就能够体会到的,但还是有些老师停止了探索自己生命的脚步,满足于虚荣的日子。马征和曹蕴都是在新东方很成功的老师,但都舍弃了在新东方可能获得的财富,远渡重洋去追求自己的学业、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是值得让其他年轻人学习的事情。这和他们两人去没去耶鲁没关系,也和他们未来是不是会更加成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去年五月份,哈佛大学把新东方成长的经历做成了哈佛案例,邀请我去给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进行一天的演讲。我还没到哈佛,曹蕴和马征就从耶鲁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在哈佛的行程,并希望能够去拜访我。
记得我在哈佛的那天,他们从耶鲁驱车两个小时来见我,我当天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耶鲁大学学习的原北京新东方老师马征和上海新东方老师曹蕴,专程从耶鲁开车来到哈佛,马征带上了来参加他毕业典礼的父母,曹蕴带上了在耶鲁大学读博士的老公沈国麟。加上我和新东方的其他几位,还有在哈佛商学院读书的四个中国学生,吃晚饭人数一下到了十四人。我们选择了哈佛大学边上的一家很有名的海鲜餐厅,生意很好。我们和服务员协调了半天,才拼凑出一个十四人的吃饭空间。大家喝酒聊天,回忆在新东方的时光,展望每个人可能的未来,越说越兴奋,喝了很多瓶葡萄酒。晚餐后大家意犹未尽,又到附近一个酒吧聊天,一起唱起了中国歌曲。到晚上十二点多,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几乎所有人都打算毕业后回到中国去工作,这一点证明了中国对国际化人才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
那天晚上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曹蕴和马征告诉我他们正在合著一本有关耶鲁大学和他们在其中学习生活的书,写完了希望我读一读。这本书就是今天放在大家面前的《带你去耶鲁》。对于耶鲁大学,我很有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以容闳和詹天佑为代表的第一代留美学生和耶鲁有关,对耶鲁精神我也有着切身的体会。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系主任李赋宁先生就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他的君子风度,宽容的个性,严谨的治学态度,十几年里一直影响着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子的精神状态。1995年冬天,我第一次到了耶鲁校园,古老的校园,褐色的墙壁,在白雪衬托下更显苍老;但校园里学生打雪仗的一片欢声笑语,彰显了古老校园的青春活力。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学生的T-shirt上那一行大字“SUCCESSISNEVERFINAL!”
通过曹蕴和马征的对话,通过他们对在耶鲁学习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访谈,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耶鲁大学和耶鲁精神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同时展现给大家的还有中国学生的留学之路和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有这些对于还在苦苦求索、寻找留学之路的莘莘学子,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尽管还很难用全面和深刻来概括这本书,但这一定是一本真诚的书,传达着每一个参与者的真诚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