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如果是,我应该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走进了清华。在18岁以前,没有太多人注意过我,我也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才"的痕迹,高中的时候,我也"扑腾"过名校,成绩也冲到过学校前几名。但是发挥总是不稳定,并且被一种我自己称之为"高中考试波浪起伏症"的现象所困扰。该症状的最大表现是前一次考试成绩和后一次考试的成绩走不同的两个极端,比如这次考得好,下次一定考得差,如果这次考得非常好,那就更不幸了,下次考得必定是非常差。
熟悉了这种考试曲线图,倒也觉得无所谓了。每次无论是考好还是考差,我和父母都已经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于是高中三年,我心安理得走着这种起伏路线。
不过到了高考前一次全省模拟考试的时候,却成了我最犯难的时候。"我究竟是应该尽最大努力考好呢?还是应该稀里糊涂考差一点呢?"按照三年来的规律,如果这次考好了,高考就一定会考差的;但是如果这次考差了,又会影响我高考前填志愿的信心--这是我第一次明白人生中的"选择"常常让人"左右为难"。
所以当别人在复习冲击好成绩的时候,我的心思彻底游离。每天忙着反复权衡外带扔硬币,最后,我决定要冒一个险--为了高考考好一些,我要放弃这一次模拟考试。我反复地跟自己说,"不要考好,千万不要考好。"
我带着坚决不要考好的信念走进了模拟考试的考场。结果,这一次,我反倒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全校第四名。
于是,我的"悲剧"拉开序幕了。
在高考的时候,我的数学考出了一个非常差的成绩。按照我当时的数学水平,150分的满分,考出140分左右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当时只考了个117分,于是,我的总分少了将近30分,我和北京最好的学校失之交臂,考入了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
当时我的很多同学考入了一些更"牛"的学校。这种反差让我当时的我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感。记得当时走进大学之后,我每天都念叨着孟子的那句"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朝7晚11地去上自习,学英语。危机感让我第一次有了那么强大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也持续了四年的时间,让我有了非常充实的大学生活。
大学留给了我很多充实的记忆。比如,我的英语起点不高,居然敢在大一的时候报考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结果连题目都没有看懂,连滚带爬,老师收卷子的时候我拽着卷子不松手。大二我接着考,总算及了格,61分,不过后来我知道,这是华中师大历届英语竞赛的历史最低分。
在准备第三次英语竞赛时,我已经跟着英语系旁听了一年的课程。在英语系旁听的经历让我吃了不少苦。当时英语系是非常热门的专业,我们笑称英语系的同学连走路都和其他系的不一样,每天几乎是飘着走的。我在最渴望学好英语的时候,硬着头皮到英语系旁听。之前有很多朋友提醒我不要试着去英语系蹭课,因为可能会受到"伤害和歧视"。但是我还是"勇敢地"挤了进去。记得那天是下午2点的课,我1点钟就像小老鼠一样悄悄溜进教室,趴在最后一排。
等到下午两点差五分,英语系的帅哥美女已经"载歌载舞"地飘了进来。我依然趴在最后一排,尽量使自己不被发现。等到两点钟,上课铃声想起,英语系的阅读老师牟老师走了进来。她环视了一下教室,说"今天人来得很整齐嘛!"就在这时,她看到了那个趴在最后一排的我。"要在英语系旁听,得先去教务处办旁听手续。"一向认真的牟老师说道。就这样,我被她"赶"出了教室。
我立即跑到教务处咨询如何办理旁听手续,得知办旁听证得一学期交3000块钱,这是我无法承受的,只好另想他法。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打听到英语系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姓周,刚刚研究生毕业,人非常友好。于是我又悄悄地蹭到周老师的课堂上。记得那时周老师刚刚怀孕,散发着母性光辉的她没有赶我走,还跟我讲,"只要大家不赶你,系里不发现,你可以在我的课堂上一直听下去。"于是,我在英语系旁听了一年。
牟老师把我从英语系教室里赶出来让我至今仍然有心理阴影,对英语系毕业的学生有一种排斥感。后来,我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专门参加专业组的,也考过了英语专业8级,有一点"较真"的味道。
大三,我拿下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这种进步让我开始意识到有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样有可能成功。
大三时,我已经拿下了很多国家级和省级竞赛的奖,可是就在大三过后的暑假,在我收拾着这些获奖证书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空虚感。在掌声渐息之时,我发现自己应该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于是,我想到了考研究生。要考就考最好的学校!于是,我向着清华进军了。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是我对自己人生轨迹的第一次赌博。在漫长的闭关准备以后,我赌赢了。
闭关复习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临近大四,心态已经很浮躁,也经常会动摇,怀疑自己选择的路是否是最佳的。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面临着三条路,每一条路都很诱人,但是每一条路都不是那么平坦。
第一条路,考清华研究生,汇入全国号称百万的考研大军中,去冲击清华大学一个只招不到10个人的热门专业;第二条路,凭着业余学了一年时间的法语,去法国读一所大学,背着背包到普罗旺斯去流浪;第三条路,到湖北省外事办公室做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准确地说是一个翻译,做一些外事接待,如果运气好,也可能会陪着领导出出国。
后来能够坚持走了考研这条路,进入了清华大学,要多亏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