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培训中,有位杭州的公司部门经理问我:“假如我们在做出调整时,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20% 的关键性成长理论还有效吗?”这意味着一个团队要卷土重来。一些职业经理人的困惑就在这里,他们接手一个部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群人眼巴巴地望着他,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变革和调整中,保证自己的利益。如果每个人的利益都要受损,其实已经意味着个人利益大过了团队利益。
那么,解开这个死结的通道在哪里?
1.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
此时的带头人,不但要努力保持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更要保证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利益受损是一种共性,那么就不存在“照顾式”的情绪,一视同仁,以才待人,以清醒的头脑,明确20% 的核心成员都是谁,将重点放到这里。
2.量体裁衣的理性搭配。
剖析这些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以便你采取相应的策略,剔除非关键的部分,不需将他们的诉求纳入变革的核心区域。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激励这20% 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从而带动另外80% 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变革目标,达到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3.整体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私利不被考虑。
无论任何理由,一名下属甚至团队管理者的个人私利,都不得在变革的考虑范围之内。所有人都会受损时,意味着无人受损,这是公平的另一角度解读。记住,你只需要盯住唯一的变革原则:提升团队的整体利益,把握关键性的成长部分。除此之外,不管什么因素,在这个大目标面前,都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2007 年,我所在的公司销售部门需要推出新的激励制度时,许多新老员工排着队找我提意见,主题就是诉苦,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每天奔波,风吹日晒,付出多但赚得少。现在,公司的激励制度将更加严格而不近人性,这让不少人无法接受。
我很明白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也做过一线的销售工作,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哪份工作是轻松好做的,客户要求越来越高,自然销售的提成就很难拿到了。我告诉他们:“对于大家的情况,我很同情,也感同身受,但公司是什么?是以追求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组织,这里不是慈善机构,我们在制定规则时,在考量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你为公司贡献了多少,而不是这份工作有多辛苦。”
如果我不能保证公司的整体利益,即便暂时保住了这些员工的当前收益,随着销售的恶化,目前他们得到的这些,将来有一天也会全部失去,因为公司已经破产不存在了,他们也将失业。所以,这项新制度的推出,只有一个目标:奖励能力最强的员工,继续提升他们的销售业绩,淘汰平庸的员工,并激励那些潜力型员工,促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工作。
很显然,当你接手这样的一项任务时,假如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或企图照顾方方面面的“博爱”之情去工作,你所得到的,绝不会是一轮朝阳,而是残酷无情的最现实的失败打击。无论是业绩的提升还是内部的改革,抓不住最关键的部分,就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