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哲学家圣奥古斯汀在他的名著《上帝之城》一书中指出:世界上存在着两重同构的秩序:"上帝之城"的秩序和"尘世之城"的秩序。人间秩序是充满邪恶和苦难的,人间秩序的完美化和拯救之途就在于"上帝之城"的秩序。
而当我看过理查德·比特纳著的这本书后,感觉到美国的次贷市场真是一个缺失"上帝之城"秩序的"地狱之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生态的混乱。作者通过一个业内人的视角,为我们揭开美国次贷行业的内幕,描绘了一个行业全景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次贷市场的很多经纪商是骗子、流氓无赖、妓女、恶棍,他们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反映了交易背后的利益勾连,揭示了造成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美国的次贷市场是一个基本上无序的市场。书中指出:"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当在RFC作为贷款投资方从事贷款业务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购买那些申请资料符合贷款准则的已闭合贷款。而当贷款审批人看到这些贷款文件的时候,它们已经经过了揉、挤、推、拉的工序,被修剪成现有的模样。直到我直接和经纪商接触和往来,我才了解到创新金融是怎样的一回事。我的销售经理罗伯·雷格将此过程称之为'用鸡屎做鸡肉沙拉'。虽然无甚诗意,不过概括了这个行业的'真谛'。"
这种次贷市场运行的结果必然产生金融危机。无论是金融机构、经纪人,还是贷款人、投资者,都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国家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叫"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一位行善的基督徙,临终后想见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就先带他到地狱去参观,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入座。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夹得到但吃不到,很是悲惨。
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可爱的人们。他们也同用同样的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彼此喂对面的人吃菜,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
从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次贷危机显然是一个系统性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当。正如中国人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易纲所分析,从1933年到1999年的60多年间,美国实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个法案是1933年大危机之后提出来的,基本的思想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对这个法案的本质,有人说是误读,有人说是正确的总结。1933年通过60多年后一直生效,直到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它。1999年到现在还不到10年,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没有终止的话,会不会发生次贷危机?
对于金融市场如何建立一个"上帝之城"的秩序?宇宙中一个普遍的定律是:熵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壮大而不断增长,这种熵就是一种混乱,一种不确定性。因此,万事万物存在着熵和秩序的均衡。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均衡的秩序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在取得任何发展、进行任何创新、得到任何收益和成绩前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建立了一种秩序与之对应。一般而言,在"熵"和"秩序"的均衡中,存在一种"大于等于"的规律。当熵出现时,要用同级"秩"或更高级的"秩"进行规范。否则,我们不能达到原有的监管目标。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有效,虽然比较难懂,但很有价值。
我们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新增次贷贷款的时间大概是2002年到2006年这5年。次贷的余额一共也就一万亿美元,但是它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却非常大。
可以把次贷理解成一种市场的创新,这种创新假定房价可以持续上涨,而且假定买房的人可以不断再融资,利率又非常低。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这个游戏就可以进行下去。
但是很多不够标准的人贷了款,同时又有很多人管理不了自己的债务。利率一变、房价一变就产生了金融风险。最大的问题就是让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人贷这些款,实际上这些人根本就不应该用借款的方式买房。我们知道在整个消费群体中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适合贷款,这点要特别重视。我讲这一点并不是说我不同情穷人,我也非常同情穷人,也非常希望穷人都能有房子住,但解决穷人住房问题可以用廉租房和其他财政方式来解决,应该用财政政策或者其他的经济政策来解决。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教训呢?就是该财政做的事就应该是财政做,该补助穷人就应该是政府补助穷人,如果用一种金融的方式使不符合标准的人得到贷款,好像解决了问题又把贷款卖出去了,实际上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这又一次验证了经济学上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律。
从次贷危机的真相,从次贷危机市场的无序,我们确实应当反思西方的经济理论及其基础价值观了。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种人们对商品的快乐和痛苦的衡量,是一种感觉的秩序,这种感觉的秩序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商品世界充满动荡,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人们在定价时失去了方向,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经济中的价格经常脱离价值,出现一次又一次的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金融动荡,也正是这个不确定性,才是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由此可见,主导经济思想的价值理论在经济实践中是何等重要!这是我们在读这本书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价值观的迷失才是真正的迷失!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回归到科学的价值观上来。那么,什么是科学的价值观呢?我本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和探索。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本人2007年7月1日出版的《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解释》一书。该书针对现有价值理论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价值理论。可以说这本书为新的经济学的发展打开了突破口,为建立"上帝之城"的经济秩序找到了方法论,为效用价值论找到了物质基础。我们用三种基本要素生产,即体能劳动、知识技术和自然资源,生产出的产品仍是这三样东西:人的健美的身体、愉快的精神和丰富的知识、优美而可持续的自然环境,这也是效用价值论中的效用。这也是奥古斯汀所说的自然秩序决定的经济价值论。当我们不断地追求财富、追求GDP时,最终还是为了追求这三样东西;当我们追求生命的快乐时,归根结底也要追求这三样东西。而次贷危机中,我们过多地强调现象,强调表面的繁荣,而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人们健康的身体、愉快的精神和丰富的知识、自然资源在减少,危机的发生也只是迟早的事了。
要声明一点的是,我并不是在这里推销这本书,因为它的销量早就超出我的意料突破了50万册。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把这些理论用于经济金融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2004年10月,我在上海证券报理论版发表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一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华尔街邮报》当天全文刊发了此文,全世界各国政府网站都纷纷刊登了这篇文章。
本书是金融生态恶化方面的一个十分典型的反面教材。2004年初,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倡导下,中国金融界从上到下开展了一场金融生态的大讨论。在后来的几年中,金融生态理论变成各种政策文件和实践行动,运用于中国的金融工作中,对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这反映了周小川行长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经济智慧。这一重要的实践正是从生态的高度,建立了一种高级秩序,有效地规范了金融中的"熵增"。从自然秩序中建立起来的生态秩序,是"秩序与熵增的大于等于法则的典型案例,可以实现金融生态秩序和熵增的长期均衡。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生态特征和规律的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的价值关系。本书中所反映的信用恶化、监管失败、市场混乱、机制失调、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正是金融生态恶化的活生生的表现。而这正是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中国很有必要进一步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为中国金融业的长治久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