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我的价值观
中信出版社希望我给这本书写一个序,按理说一本书的序言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大体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最后还要写一些要感谢的人。我觉得这个套路有点过时,因为讲了什么,翻几页看一下目录就行了,何必要再重复一遍?所以,我在序言里就讲影响我的价值观的电影和书。
说到价值观,有的人可能要笑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价值观?虽然这本书的副书名是“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但这并不是按图索骥的说明书。你如果认为读完本书就会做产品了,就能向互联网转型了,对不起,真的是做不到。赵括把兵书读了千百遍,在纸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实际的战场上,还是一个输。因为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能不能做得成,是看你能不能创新。而能不能创新,除了靠你的技能、阅历、领导力,当然还有运气,一个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价值观在影响你的大脑。面对强大的劲敌,你不敢狭路相逢勇者胜;或者,你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梦想着整合资源;再或者,什么热你干什么,什么时髦你追什么。如果你是这样的价值观,再有钱也做不成。
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这是我的第一个价值观。我1990年上大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遍《硅谷热》,研究生期间我又买了一本,把它当成自己的《圣经》。那本书里讲的是硅谷创业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是那种典型的硅谷气质,就是一帮毛头小伙子,想做一件产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里车库里就敢干。苹果、微软、英特尔,这些今天的大公司,刚创业的时候都是年轻人凭借一种浑不凛的劲儿冲起来的。他们通过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产品改变了上亿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赚得了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还体现在敢于挑战大公司上。当年个人电脑领域,占垄断地位的是ibm公司。苹果挑战ibm,直接在报纸上发广告,指名道姓地说欢迎ibm来竞争。它发布的那则《1984》视频广告,是一个女孩子拿着大锤砸烂了象征着ibm的大屏幕。像这样的挑战,你看了以后就会很激动。但不好意思,在中国你要挑战大公司,很多人会指着你说你破坏行业和谐,说你没事挑事。
这本书教给我的第二个价值观,是在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件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人的最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当上中国首富。但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里,你通篇读到的,都是谁把公司卖给谁了,卖了多少钱;哪家公司上市了,产生了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老板身家多少亿美元。
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按照苹果的说法,就是“thinkdifferent”(非同凡“想”),不是说不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其实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互相借鉴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你做不出伟大的发明,那仍然可以从一点小创新做起。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和别人做得不太一样,甚至有时候要反着来,而不是随大溜,什么时髦跟什么。其实,从市场竞争来看,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人文角度来看,你跟别人不一样,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所以,我比较喜欢看那种挑战极限、挑战权威的电影,比如《黑客帝国》。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饰演主角的基努李维斯长得很帅,而是有一些人面对强大的敌人,试图去挑战,去改变命运。
还有一部电影,名字忘了,说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洛杉矶官匪勾结,一手遮天,整个城市被他们控制,很多警察和法官都被收买。然而,有一些具有正义感的警察,决定以卵击石。在强大的敌人笼罩下,他们不能暴露警察身份,组织起小分队,在基本上毫无胜算的情况下,粉碎了庞大的犯罪集团。这是美国历史上真实的例子,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看了会让人激动。但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可能会被认为很傻,不识时务。最后,有个人问一个警察为什么干这件事。他回答说:我希望20年之后,我孩子问我当时做了什么,我至少可以说我还是做了那么一点事的。
这本书看完,如果你能点点头,说这本书写得还可以,能说得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等,我觉得算是及格了。如果你读完后心里有一种激动,就像当年我读《硅谷热》一样激动,我觉得你肯定是领悟到了影响我的那些价值观。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成功,但我可以说你正处在正确的起跑线上。
第2章 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1)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关村工作、创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改造,也没什么规划,到处都是小店铺,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虽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关村就有了“骗子一条街”的称号,但人流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虽然你在这里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是你能买到东西。
后来,经过规划,大街拓宽了,高楼大厦出现了。北京的中关村e世界、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商贸“金三角”。在2008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你到中关村买电脑、买相机、买配件,任何大厦门口都有热情的经理迎接你,你的手里也被塞进各种五颜六色的小广告。但是,一进门,除非你是专家,你的大脑即被这些人控制,你的购买决策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往往你买了之后才发现,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买之前他们笑脸相迎,买之后他们屁股相对。如果你购买的货出了质量问题,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被无限期地拖延,或者是踢皮球。
而且,你没有地方去给他们打差评。如今,中关村的几座电子大厦陷入了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
站在中关村e世界电子卖场的一楼大厅,偌大的商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消费者,空空的过道与商铺里紧密摆放的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关村电子大厦的没落,源自电商冲击波。而电商之所以能冲击中关村,根子在于一些商铺不讲诚信。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如此,一些商铺不讲诚信,蒙骗顾客,导致顾客对中关村产生了坏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电商里面没有骗子吗?当然有。但是,在电商里面,信息是透明的,是快速流动的。出现了一个骗子,一个顾客给他差评,成千上万的顾客看到,那么他的销售量就会受影响。连续有几个差评,他就可能卖不出货了。但是,在中关村,不讲诚信的商铺今天骗了明天可以接着骗,因为很难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去惩戒不诚信的商铺。
当然,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不仅是诚信方面,而且还在于价格和便利。360公司的总部临近望京地区,望京那里有一个华堂商场,是著名的品牌商场,2006年开业,在望京经营了8年之久。但是,这个商场在2014年4月28日正式停止营业,5月中旬全部撤离,随后改建成写字楼。当然,传统百货的衰落原因复杂,比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老化的硬件、缺乏创新的经营模式,但电商的冲击无疑是加速其衰落的最大的力量。回想一下,还在几年前,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店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实体店有自己的优势,顾客可以现场对物品进行感知,在这点上电商比不了。结果,最终大家发现,实体店变成了体验店,顾客进来进行感知,没错。他觉得货不错,记下型号来,转头就在电商上下订单了。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打起来了,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钱。这个现象对一些传统的脑子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它就是这么现实地发生了。等到你回过味儿来,再说“不行,我们要转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已经遥遥领先了。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比如,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手机到底占整个手机销售量多大比例?我不是做手机的,但我猜测可能应该不到20%,不是最大的销售渠道,还是实体店卖得最多。那你觉得20%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有人说:他不是还得到我店里来买吗?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会加速。总有一天,厂商会发现,网上卖手机是能在短时间内上规模的。在实体店买手机的顾客,可能会被现场美女销售员的一番说辞所打动,脑子一热就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他一到网上买手机,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顾客,因为大量的评论在那里摆着,他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决策。所以手机厂商一旦选择网上开卖手机,网上的性价比消费文化就会逼着它必须注重性价比,就会迫使它不断牺牲在硬件上的利润,以形成更高的性价比来换取规模。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厂商的有些手机是在网上专卖的,你在线下实体店里根本见不到。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互联网里的黑天鹅
谈到互联网的非线性发展,就不得不提到混沌理论。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证明非线性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混沌理论最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理论是对线性思维的一个反动。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预测,认为世界会像昨天展示的那样线性发展。但世界却不是这样运行的。有一本书叫作《黑天鹅》?,说的是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世界上不存在黑天鹅,把“黑天鹅”比喻成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欧洲人到达澳大利亚后却傻眼了,因为他们确实见到了黑天鹅。因此,黑天鹅后来泛指那些不可预测、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的东西。
2008年,对中国传统杀毒软件厂商来说,360就是那只黑天鹅。
在360出现之前,杀毒软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十多年。这些厂商的收入模式就是卖套装软件,刚开始是卖光盘,一张一两百元。后来,互联网起来了,他们开始卖激活码,就是你下载软件,输入激活码,然后才能用软件。这种收入模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为了配合这种收入模式,他们的营销模式也基本是这样一个套路:每年的第四季度,他们会砸下一大笔钱,包下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把全国的代理商聚集起来,请来全国大大小小知名的媒体,宣布隆重推出的全功能版的杀毒软件。如果今年是2007年,那么他们会在2007年第四季度宣布隆重推出2008全功能版;如果今年是2008年,那么就推出2009全功能版。一般在这种大会上,公司高层会用制作精良的ppt(幻灯片)展示全功能杀毒软件的十大功能,总结出八大亮点,反正都是你记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懂的东西,说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随后,报纸杂志上开始出现大量的软文,灯箱广告开始出现在大道两侧。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下,人们就觉得这款新产品肯定牛,于是稀里糊涂地花钱就买了。
为了拉动销售,他们一般还会发布杀毒软件的免费体验版,在后面的一章里,我会讲到这属于假免费。杀毒软件的假免费鼓吹让利于民,让你免费用半年。等半年免费期一到,电脑上会给你弹出一个小窗口,说:免费期到了,该交钱换正式版了。你如果不交钱,这款杀毒软件就不再更新病毒库。
长期以来,杀毒厂商一直以卖软件为核心业务模式。他们不思进取,设立了价格门槛,只服务于一小部分用户群。所有杀毒厂商的年收入加起来,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原来杀毒软件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平均单价大概是100元一套。那么这10个亿只保护了1000万个用户。那么,中国互联网有多少用户?中国互联网有将近3亿用户,1000万用户连10%都不到。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杀毒厂商只为付费的用户服务,不赚钱的事他们坚决不干。他们小富即安,每年更新一个版本,再加上软文、广告做营销,成本不高,赚取暴利,一年能卖出四五亿元就非常满意了。所以,他们不是真正关心,也不想真正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这种业务模式造成了互联网的安全灾难,没有安装安全软件,或者安装了盗版安全软件的电脑都成了病毒木马的乐园。试想,在2006~2009年,网民到网上下载软件,得有火眼金睛,得有极高的辨别能力,否则下载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软件,而是会给你弹广告、弹色情网站的广告插件。但杀毒厂商不关心这个问题,更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会给他们带来收入,他们没有动力去做这事。
流氓软件泛滥也是这个原因,这些流氓软件都是知名互联网公司做的,杀毒软件厂商是没有能力查杀吗?不是,他们有能力,但没有动力去做这事,因为做这事既不赚钱,还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