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大观众翘首企盼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搂梦》将于一九八七年春节期间开始播放。该剧组从上万封自荐信中和全国二十余省市数千人中选拔了宝、黛、钗、凤等金陵十二钗以及其他有名有姓的演员80多人,调动了数万名群众演员。前后拍摄三年之久,耗资八百五十万元。我国南北两大流派红学家几乎都到该剧组讲课或拍摄现场指导。总之,无论从演员阵容、重视程度、总体规模以及耗资、影响等诸方面看,《红》剧在我国来说都是空前的。广大观众对它的热切期待和急于了解更多的内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该剧青年演员欧阳奋强(饰宝玉)陈晓旭(饰黛玉)邓婕(饰凤姐)王贵娥(饰尤氏)四位青年演员不仅擅长艺术表演,而且酷爱文学创作,这部《宝黛话红楼》纪实文学便是他们的合著。
合著分四个部分:“宝玉”日记;梦里三年;我演凤姐;“选美”纪实。
《“宝玉”日记》是欧阳奋强的妙笔。他用日记体形式记述了他演宝玉三年时间的前后始末,通篇充满了他对红楼剧的热爱和所扮演角色中的无数艰难与曲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真理的追求与艺术的探索。文章虎虎生气,灼热感人,健美有力。读者可从中了解当代青年演员的欢乐与艰辛,还可了解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梦里三年》是陈晓旭的长篇抒情诗,她用清丽淡雅的笔调倾诉了她的理想、追求、友谊与爱情,有幽幽的感伤,更有坦诚的真挚。难怪她的同事们都由哀地称她做大陆上的三毛。无疑,陈晓旭的文笔的确与台湾女作家三毛有些相似,然而她还有三毛少有的热情与幽默。
《我演凤姐》是邓婕真挚情感的大胆剖露。由于她个子较矮等先天条件的不足,给她扮演凤姐带来重重困难,刚开始,她就被她的几名强有力竞争对手逼到了不利的角落,然而她不怕失败,摒弃那种虚假的温良恭俭让,而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她表演才能方面的优势,与对手展开了光明正大而又十分激烈的竞争与角逐,最后终于争得了“琏二奶奶”的宝座,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演出过程中,为了收到更理想的效果,她竟赤脚单衣走在东北的雪原上,戏拍完后,她冻昏了过去…当“姐妹们”把她从昏迷中救醒过来后,她望着四周无数双泪眼,给她们一个灿烂的笑。
《“选美”纪实》是王贵娥同志的精制佳作。她比宝、黛、钗、凤他们略大几岁,宝玉和“姐妹们”都亲切地称她“小王老师”。然而,他们又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原来,王贵娥是《红》剧演员的挑选者之一。她的文章生动地记述了挑选演员过程中的成千上万个“奇遇”,有的令您惊叹,有的令您感慨,有的令您赞美,有的令您动心,也有的令您啼笑皆非或者捧腹大笑。作者随同演员组涉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红》剧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受了许许多多的“气”。当全剧拍摄结束的宴席上,导演举杯特地为此所受的“气”干杯时,许多人眼睛都潮湿了……
我们期望并相信,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凡是看过《红楼梦》一书和红楼电视剧的人都会喜爱这本书。
1986.12.1
一、 “选美”纪实
王贵娥(演尤氏的演员)
引子
因为要写这篇东西,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倒是把这几年来的材料翻出了一大堆。
突然,从笔记本里掉出了一份请柬:
王贵娥同志: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谨订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假北京饭店召开,恭请光临指导。
此致
敬礼
中央电视台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日
虽说是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但这隆重集会的本身也就宣布了《红楼梦》剧组正式成立了。
我在回忆当时的盛况,在那次令人难忘的场面里都有谁?如今又还剩下谁了?啊!不多了,只剩下王导演,灯光李师傅和我三个人了……
笃笃笃的敲门声将我从忆想中拉了回来!
是“宝玉”给我送来了剧组最后一次聚会的请柬。
王贵娥同志: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于十月三日晚七时在彩电中心大楼举行联欢晚会,恭请光临。
此致
敬礼
中央电视台
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
两张请柬一样大小,一样的格式,一样的白底红字,只是时间不一样,内容不一样了!
两张请柬之间,三年多的时空,在这期间所经历的一切,犹如一组组没有剪接过的镜头、从我眼前掠过……
第一次到剧组上班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日,我第一次来到了当时《红》剧办公室——华侨大厦7l 4房间上班。
当我推开房门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小山似的信件,把不大的屋子占了半间,稍不注意碰一下,就会滑满一地,让人无法落脚。
当时负责工作的老张、小潘告诉我,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拆看这些信件,从中去筛选我们所需要的人选,不行的退回原处。
我的天哪!要从这么大一堆信件中挑出合适的人选,这不犹如大海捞针吗?而且还要把那些不是针的石头、珊瑚、海藻之类的东西物归回原主,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啊?
我正发愁的时候,当时唯一的剧务推门而入,又将半麻袋的信件倒在了屋子的另一角。
“你看,又来了这么多,现在这份工作整个移交给你了,忙得过来吗?”老张问。
“我一定尽力!”我一面回答,一面暗下决心。我知道来这个剧组很不容易,表现得更好些才是。
一日复一日,每天来回做重复的劳动:拆、看、归类、回信,一晃半个月过去了。适合的人选寥寥无几。
大部分信件都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心情:
“看了《大众电视》上关于挑选演员的条件,我觉得我非常符合、我跟你们要求的一模一样。”
“你们千万莫失良机!赶快坐飞机来看看我,我就是你们在大海里要捞的针……”
“我生活中就跟林黛玉一样,忧愁、多病、爱哭、而且还有小心眼…。”
“我长得跟女孩子一模一样,而且也特别喜欢跟女孩子在一块玩,我还特别喜欢女孩子的东西,有时我也爱抹口红……我是真正的贾宝王。”
有的寄来了自画像,把自己画得象漫画中的人物。
这些来信当中,有男有女,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
有的看来似乎非常可笑,但却又认真得可爱,严肃得可敬!
尽管可取的不多,但他们对《红楼梦》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