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差异究竟从何而来呢?
纵使拼命工作,也见不到成效,这是为什么呢?为何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多劳力,却没有成果呢?
而另一方面,有人比一般人多做了好几倍的工作,却仍在时间上、精神上有余裕,同时,还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或者,你也曾经看过或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有人从高一开始就孜孜不倦地用功,但在大学联考时却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好、成天在玩、不用功的人在高三时突然开始用功,最终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这个差异的原因完全在于“思考模式”。
这个“思考模式”是指,在“劳力”、“时间”、“知识”、“人脉”等四个领域上,构筑“个人资产”(自己的资产),再加上杠杆效益(杠杆原理)的运用,以“不劳而获”的方式收获成果,并实现“Doingmorewithless”(即用少许的劳力和时间,获得丰硕的成果;以下简称为“DMWL”)。
以往的思考模式是基于“一分劳力/时间,一分收获”的观念;如果想要收获成果,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劳力,因而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在杠杆思考术中,有可能达到“一分劳力/时间,创造无限大的成果”。进而,能够得到“不劳而获”的回报,即使劳动时间和劳力减半,也有可能获取数倍的收入。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吧!
然而,改变行动本身是不容易的,相较于此,改变思维却是简单的。而且,也不需要像实际投资那样花费很大的资本,它是零风险的。
我撰写了《杠杆阅读术》和《杠杆时间术》。这两本书介绍的是在个人资产的“知识”和“时间”上,运用杠杆效益的诀窍。
接下来介绍的“杠杆思考术”是上述两本书的上位概念,详细说明了杠杆效益的基本思考模式,同时,呈现了实践“DMWL”的诀窍。如果已经读过上述两本书的人,读了本书之后,按照杠杆效益重新翻阅该书的话,我认为,就更加能理解基本的思考模式,而且实践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当然,初次接触本书的人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详细内容,我想也应该再阅读前面所介绍的两本书。
此外,为了更加拓展杠杆思考术,我在书末列出了50项行为检查表,若蒙读者参考,真是我的荣幸。
我本身就是个怕麻烦、什么事都不喜欢绕远路而行的人。我在20年前就开始经常有意识并彻底地探寻捷径,从而完成了这本杠杆思考术的整体框架,并实践这个方法,直至今日。
这些诀窍做起来并不难,而且谁都可以马上实践,它是简单的方法论。说到谁适合看这本书,我认为,与其说是勤勉且孜孜不倦的人,还不如说是像我一样,怕麻烦、怠惰、不能持久的人,这是为他们所提供的建议和方法。
连我都能够实践,相信大家也应该能实践得很好。
拿到我这本书的人,如果为了用少许的劳力得到更多的成果,因而对我有什么指教,这是作为一个作者最高兴的事。
杠杆效益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执行长本田直之
训练不足的商业人士
在社会环境发生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以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的“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此制度是指员工的职务和工资调整由年龄或工龄来决定)、“退休金制度”、“年金制度”等几乎完全崩溃。
最迟到2030年,年金受惠者将限定为75岁以后的人,而且支付的金额似乎也会变少。到2030年,现在30多岁、40多岁的人确实将被这股大浪所吞没。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不断工作至少到75岁。
此外,公司的寿命也变得比员工的工作年限短,一个人经历两个以上的公司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期间,我们不得不提高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白领阶层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根据日本内阁府的分析,在2005年,日本的劳动生产力(指一个就业者在一整年创造多少附加价值的指标)水准在主要国家中最低。美国达到100%,日本下降到70%,欧洲地区为87%,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加盟国平均也降到75%。单就制造业的生产力来看,日本排名在前,由此可以排除得出,白领阶层的生产力显著降低。
也就是说,在生产力的提升上,白领阶层没有付出任何努力。
根据2001年总务省统计局所做的社会生活基本调查显示,30到59岁的商业人士一天花在“学习/研究”、“运动”、“交际/社交”上的时间不到40分钟。单就“学习/研究”来看,所花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仅仅10分钟。
“学习/研究”对商业人士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训练。以职业运动员为例来说,一般而言,花在训练和比赛上的时间比例是“4 1”。然而,商业人士尽管花在“学习/研究”上的时间是一天10分钟,但由于每天花10个小时在工作上,所以花在“学习/研究”(训练)和工作(比赛)上的时间比例是“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