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少年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扩展到了“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文明,而且更重视精神生活的文明和完美个性的塑造。然而,随着社会化的进程,心理疾病在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被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困扰、折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此,心理测验与心理治疗就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计划中。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一、失去快乐的青少年
不快乐的少年生活,在青少年的心里投下了阴影。
15岁的小林备受学习困扰。曾因心情抑郁而要跳楼的他被父母拉了回来。
对小林而言,他没有周末。即便在春节,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他时间,他除了上学就是在补课。
从上初中开始,小林的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失眠,食欲时好时坏,经常摔砸家里的东西。但父母并未因此给他减轻学习的压力。
小林认为自己是台机器,没有生命,不为自己活着,他认为结束生命是一种解脱。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中国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
据统计,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这部分所占比例很低;其次是精神障碍患者,这包括常见的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焦虑症等;第三则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开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状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病症。
3000万儿童,尽管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让人忧心忡忡,但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尽管这四次调查在选择区域时前后有所变化,但它所反映的增长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这意味着,如果依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这听起来令人沮丧。
让人忧虑的是,诸如多动症、焦虑症、忧郁症等心理疾病所瞄准的“侵犯对象”越来越低龄,“来到世间便开始遭受苦难”在这些孩子身上一语成谶。
小波今年15岁,在学校里他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课堂让他回答问题时,无论是否知道答案他都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久而久之,老师减少了提问他的次数,而他也变得越发安静。小波的妈妈说,从6岁开始,小波开始变得怕生,不愿意接触人,即便是亲属的孩子来了,他也有意无意地回避。直到不久前,小波的妈妈看到儿子在一张纸上写着“活着没有意思”时,才开始觉得问题的严重,带着他去医院做心理检查,小波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
小波所处的年龄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通常不会自动恢复,从而直接对其性格造成重要影响,导致性格压抑、心灵创伤,阻碍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成年。
这种抑郁症往往还是自杀的先兆。因为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面对挫折,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或者步入社会后会产生轻生的想法。目前精神障碍和自杀已经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居各类疾病之首。
那些身处不幸中的人需要帮助,但情绪障碍与行为问题的低龄化往往使这很难做到。
由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家长一般不会给以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家长更没有把孩子的情绪异常当成一种疾病。而这往往会使事情变得很糟。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
升学、就业、交友、择偶、生存等各种形式的竞争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产生更高的追求。而心理压力的加大和精神上的空虚又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世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已达到两亿人,比70年代翻了一番,已成为“世纪病”。美国哈里斯民意测验所在调查中发现,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过于沉重的心理压抑。法国1989年提供的数字表明,法国年轻人的死亡原因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不是艾滋病,不是吸毒,也不是车祸,而是自杀,仅1987年就有1.2万人选择了这种方式。在我国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及自杀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披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达14~16万人,即平均每天约有400人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1989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参加的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研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4000名青少年中,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为10.5%~15.3%。山东省青岛市贵州路小学,在专家指导下,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5.11%。对大中专学生进行人格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多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如常常感到情绪极易被破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6.62%;经常焦躁不安的,占35.34%;感到自卑的,占33.83%;怀疑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的,占26.32%;觉得别人轻视自己的,占22.57%;感到悲观的,占21.80%;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占19.55%,等等。
上述情况说明,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心理疾患的情况是严重的。
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和发展。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国内外大量调研资料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头号大敌。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所致心理卫生问题不同。16.79%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生9.7%,初中生13.76%,高中生18.79%;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小学生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数占13%。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进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各派心理学家都极为重视儿童时期的心理成长,认为早期经验对成人后的人格健全、健康状况有极大影响,儿童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而童年期的经验会对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此时期的心理发展对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都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通过各种心理卫生工作使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就能较好地对环境做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三、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心理卫生问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心理急剧动荡期,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他们对社会、人生、自身变化既敏感又缺乏正确的认识,感到无所适从,自我形象不稳,很容易引起情绪障碍、自我意识过度。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具有明显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异常行为,并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
(一)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呈上升趋势,且年龄段越高,提高越明显。目前,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广泛(包括一般学生、超常学生、单亲少年、弱智者、盲人、聋哑人等)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测量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1.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适应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学习活动的形式和组织内容,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经调查表明,在小学低年级中,大约有15%~25%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联系最为密切。近年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育不当等;其内部因素有: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等。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其智力水平和勤奋,但积极稳定的个性特征能促进其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不健全的个性可妨碍和干扰人正常的智力活动。另外,学习成绩与精神质、内外向人格特征亦有关联,一般情况,外向稳定型人格儿童的学习成绩高于内向不稳定型人格儿童。
2.个性障碍。
我国青少年中有自杀意念者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原因为心理障碍、生活不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压力大、不良习惯、缺少家庭温暖、失恋、感到前途渺茫、奋斗无目标等。
3.情绪障碍。
瑞典一报告中10~14岁的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男生为3.55%,女生为3.4%。国内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另据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国内为0.51%;国外抑郁症发病率为1.0%~8.0%,国内为0.56%。
4.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约为4%~10%,我国发生率为1.55%。家庭环境是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上升,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
5.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残疾和疾病会使青少年贬低自身价值、抑郁寡欢、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聋哑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发生高于普通青少年;有65.93%~75.82%的盲人学生感到自卑、苦闷、容易烦恼和激动、孤独、易受伤害、注意力不集中等;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
四、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