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语
去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应北京大学易学社之邀,讲了"太易自主管理"系列(九讲),受到了一致好评。讲座的主旨,是用太极和《易经》的原理,表述"自主"的原创思维,意在启迪自主意识的文化自觉,提高自主管理的绩能,激发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对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在现实生活中,求学与求职,就业与创业,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做工者与工作者……人人都面临竞争的残酷压力,以及来自国内外的种种诱惑,压力与诱惑形成向上或向下、内在或外在两种"引力",这种莫名其妙的"引力"无时不刻不在涣散着我们的自主意识。人人都有强烈的自主愿望,但又不自觉地放弃,或者放纵了自主的权利和机会。放弃和放纵又成为潜意识中二重"引力",更为隐蔽地削弱了我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主的意识涣散了,"怎么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得更加脆弱了,剩下的便只有听任教科书式的"怎么做"了。多少年来,模仿西方管理的演讲和培训,让中国人学到的几乎都是用概念表述概念,用定义解释定义的"怎么做",第一是怎么做,第二是怎么做,第三还是怎么做。学了一大堆名词、术语,待到做时还是无所适从,亦步亦趋,集体地失去了"自主",更遑论"创新"了--中国人的独立思考怎么啦?
当年,毛泽东指挥三次反围剿和四渡赤水河,靠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此,中国人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的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从此,中国人富起来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当中国外交遇到严重的国际挑战时,周恩来总理深有感慨地说:"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从此,中国人登上了国际外交舞台!
今天,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更需要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主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十三亿自主的"小我"才能凝聚成十三亿自主的"大我"。所以,这里从"我"说起。
在这次系列讲座最后一讲中,我用个人自强不息、刻苦自学的经历,为同学们讲述了我对"自主管理"的理解,得到的是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这里,还有必要说说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电和来访的事。自2004年,我们的拙作《易经的智慧》、《老子为道》出版发行以来,海内外的来信、来电、来访不断,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和基层的读者,以真挚和迫切的心情表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渴求,对生活的向往和迷惘。相比之下,他们所描述的境遇和心情,正是我曾经用失败、挫折、打击乃至疾病体验过的境遇。甚至可以说,我父亲平反离休前后,我的起点、处境比有些读者自我介绍的还要糟糕。今天,我之所以能跻身于学者行列,能登上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讲台,能赢得海内外专家、读者的认可,拥有上百万读者群,其实,正是"自主"成就了我。近乎无望的人生逆境,催生了我强烈的"自主意识",逆境的磨炼鞭策着我审慎"自主管理",前所未有的时代又为我构建了创新的平台--我在"自主"中获得了初步的成功,终于从"潜龙勿用"走向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大人者,大众,众人也。虽然易学界认为,"大人"的含义是指"大人物"、"贵人",或者"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等等,但我从"自主"的经历中深深地体验到,在"大人物"、"君子"和所谓"小人"之间,还要架一座便易的桥梁--大众,众人。一个能走向成功的人,首先利见的不是"大人物",也不是"贵人",而是身边的众人。我的成功离不开我身边的亲人、师长、领导、同学、同事、朋友,乃至所有与我相遇相识过的人,特别是那些鼓励、帮助、教诲过我的人们,我会永远记住他们,感谢他们,所以,我在讲座中多次强调"感恩"。用这份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回报时代,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