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地理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TXT下载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万绳楠(当代)
栏目:历史.地理
类别:现代
大小:503KB
评价星级:★★★★☆
下载次数:(本周:,本月:)
在线阅读  点击下载

书籍节选

书籍章节作者介绍
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亲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 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按《晋书》一《宣帝纪》云: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 征西将军钩,字叔平。钩生豫章太守量,宇公度。量生颍
川太守偶,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宇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据此可知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司马懿(追溢为晋宣帝)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信仰的是儒教。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钩的事迹,略见于《后汉书, 西羌传》。祖父司马偶、父司马防的事迹,略见于《魏志 ,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兹引述如下,并略加铨释。
《后汉书》一一七《西羌传》略云:
"安帝永初元年,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 掠。明年冬,(邓〉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 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县名,属汉阳郡),尚军大败, 死者八千余人。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元初二年 春,遣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督右扶风仲光、安定太 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师虎牙都尉耿溥、右抉风都尉 皇甫旗等合八千余人,又庞参将羌胡兵七千余人,与钧 分道并北击零昌。参兵至勇士 (县名,厲天水郡)东,为杜 季贡所败,于是引退。钩等独进,攻拔丁奚城,大克获。杜 季贡率众伪逃,钩令光、恢、包等收羌禾稼,光等违钧节 度,散兵深人,羌乃设伏要击之。钩在城中,怒而不救,光 并没,死者三千余人。钧乃通还,坐征,自杀。"
《三国志,魏志》一五《司马朗传》裴注引司马彪
《序传》云:
"朗祖父儁,字元异,博学好古,……乡党宗族咸景 附焉。位至潁川太守。父防,宇建公,……虽闲居宴处,威 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数十万言。少仕州 郡,历官铬阳令、京兆尹,一…渚子虽冠成人,不命进
不敢进,不命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 肃如也。一…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帝也。"
然则,河内司马氏起家于司马钧的征西芜。司马 钧是武将,到司马儁"博学好古",司马氏已成为士大夫阶级了。司马防"父子之间肃如",是服膺儒教的一 种表现。
服膺儒教的豪族的出现,在东汉时代,是一个较 为普遍的现象,非止河内司马氏而已。例如汝南袁氏,《后汉书》七五《袁安传》略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 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 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三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
徒。"
汝南袁氏自袁良以来,世传《孟氏易》,为东汉的名族。 再如弘农杨氏,《后汉书》五四《杨震传》略云-
"杨展,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父宝,习《欧阳尚 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 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 子杨伯起。'。
弘农杨氏自杨宝以来,世传《欧阳尚书》,也是东汉的名族。
服膺儒教的河内司马氏,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属于同一个阶级,他们都是地方上的豪族。汉、魏主要 的士大夫,其出身大抵为地方豪族。伹也有出身于小 族的,因为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与豪族相同,可划为 一个阶级。如山涛,《世说新语政事类》"山公以器重朝望"条刘注引虞预《晋书》云"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祖,本郡孝廉。父曜,冤句令。涛早孤而贫,少有器量,宿士犹不慢之。年十七,宗人谓宣帝(司马懿曰:'涛当与景(司马师〉,文《司马昭)共纲纪天下者也。'帝戏曰:'卿小族,那得此快人邪!'"
山氏是河内郡的小族。山涛原好老庄,后来在政治上 依附司马氏,改变了思想信仰。象山涛这样的小族,可 视为与司马氏同一个阶级。
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学为儒 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标准 与规范,即所谓孝友、礼法等等。《晋书》二〇《礼志中》 略云:
"文帝之崩,国内服三日,武帝亦遵汉、魏之典,既葬除丧,然犹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太宰司马孚等奏(请)敕 御府易服,内者改坐,太官复膳,诸所施行,皆如旧制。诏
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心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 孚等重奏(请)敕有司改坐复常,率由旧典。又诏曰:'三年之丧,自古达礼。虽薄于惰,食旨美,所不堪也。不宜
反复,重伤其心,言用断绝,奈何!奈何〃帝遂以此礼终三年,后居太后之丧亦如之。"
《抱朴子,外篇,讥惑篇》又云:
"吾闻晋之宣、景、文、武四帝,居亲丧皆毁瘠逾制, 又不用王氏二十五月之礼,皆行(二十)七月服。于时天下之在重哀者,咸以四帝为法。世人何独不闻此,而虚诬 高人,不亦惑乎?"
上引材料可以说明晋皇室自司马懿〔宣帝)至司马炎 《武帝)都重孝,重礼。"三年之丧,自古达礼",而晋皇 室自司马懿以来,"居亲丧皆毁瘠逾制",可谓有过之 而无不及。孝是道德标准,礼是行为规范。看一个人的 行为合不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首先便看他守不守 礼。阮裕曾指责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为"笃而无礼"。〈《世说新语,简傲类》〉他以为"人不须广学,正 应以礼让为先",(《晋书》四九《阮籍传》附《阮裕传》) 便是这个意思。晋皇室"居亲丧皆逾制",超过了丧礼的规定,是重孝的表现。
西晋有三大孝:王祥、何曾、荀觊。《三国志,魏 志》四《陈留王奂传》云: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以司空王样为太尉,征北将军 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凯为司空。己卯,进晋公(司 马昭)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
这三大孝同日被拜为三公,位望之隆,仅次于晋王司马昭。他们都出身于儒家豪族,都崇奉儒家名教,都是司马氏的党与,与司马氏一起组成西晋的统治集团。
王祥。《三国志,瑰志》四《陈留王奂传》裴注引
下载地址: 点击下载TXT
更多>>

本栏下载排行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