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各位读者朋友,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这套书,是由我在精华学校的网络课程授课视频整理而成。以前曾被命名为《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由别的出版公司出版过。由于这套书是由讲稿辑录,因此应该把口语书面语化,以使之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当时出版公司的编辑和我讲,我只需改正书中的史实错误,口语变书面语的工作,则由他们完成。我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乐得省事。而且,书中的小标题,包括书名,都是编辑代劳的。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面世后,我顿时誉谤满身。有很多读者对书的内容提出了质疑。有些史实错误,确实是由本人才疏学浅,讲课时记忆不清,加之审稿时只求速度、忽视质量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出版方没和我沟通,擅自改动的结果。比如把宋真宗时的殿帅高琼写成宋徽宗时的高俅;把方孝孺写成是明成祖的谋士;为了方便编标题,竟想当然地把渤海国叫成北诏国……而这些,虽不是我的失误,但确有失察之过。另外,出版方力图保留我“原汁原味”的讲课风格,并没把口语变成书面语。以至于在不明白当时语境的情况下,很多句子让读者不知所云。
在修订《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时,我吸取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的教训,认真修订,谬误之处减少了许多。很快,我跟出版方发生了纠纷,他们没经过我的同意,自行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这两本书都没经过我审定,编辑又不具备自己勘订的能力。比如我讲课时提到袁世凯说“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结果这句话竟然被编辑断成“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样,对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四本书,除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我认真审阅过之外,其他三本都让我感到惭愧(《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毕竟也是以我的名义出版的),很想有一个澄清的机会。在此特别感谢精华学校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他们不以拙作鄙陋,为我联系到了新的出版机构,让其重见天日;非常感谢新出版方的项目策划人一草、李吉军为拙作所做的大量工作;非常感谢精华学校的杨海伦老师和拙作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还要感谢许多为拙作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朋友们。
这套书其实是我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授课的讲稿。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在这次出版过程中,我认真修订。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部分,去芜取精、去伪存真,答谢各位朋友的厚爱。
本来我想把这套书命名为《课本中的中国史》和《课本中的世界史》,但编辑觉得书中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最后定名为《这个历史很靠谱》。当然,靠不靠谱,我们说了不算,但愿读者朋友们也觉得靠谱。
2012-5-11
★☆《这个历史挺靠谱1:袁腾飞讲中国史(上)》☆★
【第一章 从远古走来的牛人们(先秦)】
第1节 禅让制终,夏朝立
禅让制,靠的就是自觉性
咱们中国人一说到古圣先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尧舜禹也谈不上什么国王,就是部落联盟酋长,只不过特别文明,不穿孔不吃人肉,统治者之间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的方式交接权力。在形式上,禅让是在位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综合考评,谁有能力就选择谁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尧跟舜之间就这样。
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舜暴戾的父亲(顽父)、酷虐的后妈(嚚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象傲)联合起来,想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方式害死他,而舜屡屡逃脱了这些陷害,这证明了舜智商突出;舜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这证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他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很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就提拔了他。于是,唐尧和虞舜便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
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这样,当舜年老的时候,就将一把手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众望所归的禹。
夏启:我的王位我做主
不过,这种友好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当时禹正处在由部落联盟首长向国君过渡这么一个阶段。
禹本想继续禅让,把位子传给皋陶的儿子伯益,但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建议由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再加上启也是个强势的人,特别想当老大,禹就借坡下驴,顺水推舟把王位传给了启。
约公元前2070年,启在老爸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朝,部落联盟首领也正式升级成了君王。启上位之后,当领导当上瘾了,爱岗敬业,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等到该他禅让王位的时候,他一想我这王位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凭什么传给外人?于是就不传了,禅让制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继续下去,从此演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后来的列祖列宗们思想觉悟和启差不多,所以这个制度在中国就一直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可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觉悟是有悠久历史的。
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说来就是家天下,具体来说就是王位更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前者比如朝鲜,后者比如古巴,这两个国家都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夏朝建立之后,传说中都城在阳城,离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远。它的疆域就是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其实还是部落,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为什么叫传说中呢?因为夏朝还没进入信史时代,只有以前留下的史籍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历史典籍;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
怎么能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像商朝,我们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不少文物可以鉴定,唯独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证据。所以中国香港、台湾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历史都从商朝开始写,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最后被确定真正存在,在严谨的学术领域只能是个传说,和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差不多。
第2节 殷商毁于纣王手
商汤的名字挺奇怪
据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着名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估计比萨达姆、卡扎菲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朝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周朝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
这个朝代爱迁都
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嘛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但咱们的母亲脾气不太好,老放水淹孩儿们。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她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从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来交接权力,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就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孙子,应该是这么轮。
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因此,王室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做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
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八次,都城则至少迁了五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呛,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
纣王很有干坏事的天赋
殷商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昏王,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是可以当反义词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也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
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周公造谥法,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这个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几个字里找,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残义损善曰纣。
谥号一般分成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隋炀帝。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皇帝,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像晋怀帝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