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了解你的家乡吗?
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往今来,不知牵动过多少人的乡思,但是你想,你真正了解你的家乡吗?你可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最先开拓了这片土地?那环抱着你长大成人的青山绿水、城镇村落,曾经历过怎样的变迁?你可知道,几百年、上千年前,人们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有过哪些杰出的人物、辉煌的业绩和可歌可泣的故亊?你的家乡有哪些特殊的物产、著名的古迹和风景胜地?它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过哪些值得你自豪的贡献?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有许许多多介绍各地方情况的文献。它们如同博学多知的老人,能够不厌其详地向你娓娓道来。其中叙述得最全面最详细的,就要数地方志了。
地方志也可以简称为“方志”。“志”就是“记”,就是记录、记载、记述或铭记不忘的意思。顾名思义,“地方志”就是一个地方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不过,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记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裁——志书体,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它汇聚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志在手,这个地区的山川、风物、史迹、人物全都历历在目。所以,有人称它为“一方的古今总览”,或“地方百科全书”。
第一节 地方志的第一个特点:地区性
地方志的记述都有一定的地区范围,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按省、按府、按州县、按市编写。也有为村、镇或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等编写志书的。
地方志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名称,如在隋唐时期通称为“图经”,从南宋以后,直到现在,多数就称为“××志”,少数仍称为“图经”,或称为“乘”、“略”、“典”、“书”、“录”等等。无论叫什么名字,前面都冠以地名。有的冠以该地的古称、简称或别称。如《临安志》(浙江杭州)、《琴川志》(江苏常熟)。福州城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南有越王山,所以福州别称三山,有的福州志便称为《三山志》。《滇略》是云南方志,《闽书》是福建方志,《雄乘》是河北雄县县志,《剡〔shan善〕录》是浙江嵊县县志。明代以后,更通行在地名后面加上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名称,如《南雄府志》(广东南雄)、《富平县志》(陕西富平)、《宣威州志》(云南宣威)等,它所记的地区范围就更加清楚了。
地方志只记载本地区的事情。对于那些涉及全国的事件,地方志只详记和本地区有关的部分。如某一次波及数省的农民起义,方志必详记起义军在本地区的活动;某一项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方志只记载它在本地区的执行情况。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族风情本来各不相同,加上地方志编纂人员有意突出别处没有、本地独有的事物,打开任何一本地方志,都会感到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凡黄河流经的省府州县,从它们的地方志中,都可以看到这条滔滔大河带给当地居民的利和害,以及当地居民代代与黄河水患搏斗的经历。沿海地区的地方志,总有“海防”、“海堤”、“海塘”、“海运”,以至“潮汐”、“风信”、“船政”这一类篇目,透出一派海洋风光。山西是著名的煤炭之乡;重要产煤区的地方志,往往记述当地采煤的历史、煤窑的分布、煤炭的管理、税赋等等。贵州的古州(今榕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光绪)古州厅志》专设“苗寨”、“苗种”、“苗语”三篇,记载苗、仡佬、水家等民族的服饰、饮食、风俗、语言。河北承德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行宫——避暑山庄的所在地,在它的第一部地方志《(乾隆)热河志》中,记有避暑山庄内外的建筑100多处,都有详细的绘图,好像一份避暑山庄的建筑档案。
总之,无论是命名或是内容,地方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有关本地区的事情,它的记载既细致又具体,往往是其他著作所不能取代的。
第二节 地方志的第二个特点:综合性
地方文献的种类很多。地方志以外的地方文献,大多各自有一个侧重面:有的记历史,有的记现状,有的记地理,有的记人物,有的记政治经济,有的记文化艺术,有的只记一时一事。只有地方志,它的记述以最近一段时期(一般是几十年)的现实状况为主,同时要兼叙历史沿革,无论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资源物产、民族、宗教、风俗以及政治措施、军政机构、典章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科学、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以至方言俗语、金石碑刻、天灾人祸、故事传说等等,只要和这个地区有关,统统属于它的记述范围。地方志的“包罗万象”是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
图1 《(光绪)山东通志》
试以《(光绪)山东通志》为例(图1),看一看它的篇目,就可以对地方志的“包罗万象”有切实的体会。
《(光绪)山东通志》是历代所编的山东省志中最详细的一部,全书200卷,分为12个部分:卷一、卷二为“舆图”,就是地图。有总图一幅,分图120幅。每幅中以一方格代表10里。山川、道路、古城遗址以及大的、靠近驿路的或和邻省接壤的村镇都在图上标出。
卷三至十一为“通纪”,按年月记载山东的大事,如年成的丰歉,重大的政治措施,水、旱灾害和战争等。
卷十二至四十一为“疆域志”。首先考察全省和所属各郡县历代行政区域的变化,按年代编成“沿革表”。然后分列许多类目:“城池”,记府城、州城、县城的位置和境域;“封建”,记历代封在山东境内的王、侯;“山川”,记山东境内的山脉河流和它们的支脉支流;“建置”,记各种祠庙、官署等的设置和位置;“形胜”,记地形、关隘,供用兵作战时参考。此外还有“古迹”、“风俗”等。
卷四十二至七十七为“职官志”,记载山东省和所属各郡县历代设置过哪些官职,并编列“职官表”,将担任过这些官职的人一一列出姓名和任职时间。又有“宦绩”类,选载历代官吏的政绩。
卷七十八至八十七为“田赋志”,下列的类目有:“田赋”,记历代田数和田赋数;“户口”,记历代人口或户口数;“杂税”,记田赋以外各种税收的名目和税额;“仓储”,记山东各地粮仓的位置和储量;“荒政”,记历届政府的救灾防灾措施;“盐法”,记盐税制度;“关榷”,记海关和内地税关的设置时间、征税名目、征税数量等。
卷八十八至一○九为“学校志”,记各级学校的地点、设置经过、学生名额。又有“举人表”、“进士表”,一一列出山东文武科举人、进士的姓名和中举时间。
卷一一○至一一三为“典礼志”。山东有五岳之首的泰山,又是孔子的故乡,封建皇朝常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典。典礼志详细记录历次典礼的经过和仪式,包括举行仪式用什么器具,用什么乐器等等。同时也记载其他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礼仪。
卷一一四至一一七为“兵防志”。“兵”指兵制,记录了山东省历代军事机构和兵制的变迁;“防”指海防和内地的驻防,详记山东境内军队驻防地点、人数、驿站的位置等。
卷一一八至一二六为“河防志”,按年记载山东境内黄河的变迁、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治理的经过。有“河工职官营汛表”,列出历代治河官吏的姓名和他们分工的河段。卷前冠有“山东黄河全图”(图2)。另设专节记载山东境内小清河、运河和海运的状况。
卷一二七至一五二为“艺文志”,分为“经籍”和“金石”两部分。“经籍”是历代山东人著作的目录,附有简单的介绍;“金石”是山东铜器、石刻的目录,附有铭文、碑文的年月、撰著人和书写人,重要的还收录了碑铭全文。
卷一五三至一九八为“人物志”,记载山东历代名人,又按照人物的特点分为“名臣”、“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儒林”(学者)、“文苑”(文士)、“忠义”、“孝友”、“独行”(有特出行为的人)、“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列女”(有才能的或节孝的女子)等等。
卷一九九至二○○为“杂志”,记载无法归入以上各类的事物,如“寺观”、“仙释”(著名的僧道人物)、“侨寓”(居住在山东的外地人),还有各种琐碎的传闻逸事,如关于天上织女下嫁董永的故事,及传闻的董永墓的位置之类。